九洲称皇 第一百一十二章 惊闻旱情
作者:笔下演春秋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嬴政快步走到了汤池阁之中,脱下浑身湿漉的衣服,泡入了温泉池水之中,不得不说,暖暖的池水,洗的极为的舒服,嬴政此刻只觉得浑身乏累。

  嬴政闭着眼,思索着明天早朝所要讲述的内容,内史腾老将军下午的疑问还跃然在纸上,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立场之上。嬴政确实需要好好思索,还有公输家族的问题外加吕不韦这个国相的态度。至于太后,毕竟自己是太后的儿子,虎毒还不食子,权利真的能腐蚀人心到母子相害的地步?所以,太后这方面嬴政倒是不太担心。

  外面雨声涛涛,虽在汤池阁中,嬴政还是能清晰的听到外面雨水降临地面所发出的独特韵律,虽然声音很大,却不吵。

  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大王,衣物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还有姜汤我也为你端来了。饭菜马上内务府也准备好了,会让人端到安泰殿的寝宫之中。对了大王,你真的不需要太医嘛?”内侍春兰的声音随着脚步声的停下而响起。

  “嗯,不需要,姜汤你在衣物旁边吧,寡人马上出去吃。春兰你退下吧。”嬴政一边在汤池之中学狗爬式游泳,一边回应道。

  “诺。”春兰对于嬴政的自立早已见怪不怪了,随后脚步声又再次响起,并且越走越远。

  嬴政仔细听着,感觉没声了,才爬出了水池,没办法,嬴政就是不喜欢被人伺候,尤其是刚洗完澡。汤池泡的真的是舒服,体内寒气也被一扫而空。

  走到更衣室,一套舒适的蚕丝制的摆在眼前,三两下嬴政便套在了身上,随后喝了一口碗中的姜汤,不得不说,姜汤味道有点辣,但是也有点甜味,估计是放了蔗糖。

  次日,太阳刚升起,嬴政向往常一样,随着太后到了议政殿之上,依旧是九层阶梯之上,嬴政呆坐在自己的位置之上,整个大殿黑色为主,秦好水德,周朝是火德,所以也不知道谁的意见,使得秦国尚黑,到处都是黑色的色调。

  朝堂之上群臣述说着各地的治安情况,还有哪里哪里又遭受战事。哪里人民安居乐业等等一大堆琐碎的事情,毕竟现在是和平期,秦国可以说是七国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级别。

  嬴政则是在自己的位置上静静地听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就是这样,民自化,官府制定一些政策而已,哪个地方要是受灾大旱,就会上报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再整合资源,拨放救济款。除此之外再收收税。秦朝就是每个季度征收一次粮食,以应付战争的消耗还有各种天灾。当然了还有官职人员的工资。

  嬴政静静地观察着,朝堂之上百官的表现,一个个的官员,或老或少,各个都是气宇轩昂,精气神极其的充沛。不得不说,相由心生这句话还真的是没错的,这些在京留守的官员们,天天朝堂议政,倒是也不乏忧国忧民的好官,当然也不乏呆站着,眼观鼻,鼻观心,心不知道哪里去的无为闲官。朝堂上武官也占了大多数,各个五大三粗,长得极其的有威势。

  其实这也与军功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关系,可以说在这大殿上的官员,大多都是上过战场的。凶悍的气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嬴政也不是没有想过像后世一样举办科举,通过知识来选拔人才,但是在这个乱世之中,科举制是不可行的,而且物资匮乏,若是办学,那么便是贵族垄断,平民则失去了上升的空间,同样以军功来奖赏官员,有利于秦军的作战勇猛性,而且秦国对于外来人才同样是来着不拒的。

  这也导致了,秦国的知识性人才大多都是外来引进的,这吕不韦是赵国的,蒙家祖先也是蒙骜是齐国到秦国的,还有一些有才能的人等等。可以说秦国是海纳百川,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做官。相对于原本是中原地区的赵、魏、韩、齐、楚来说,秦原本是荒蛮之地,民风剽悍,一直被中原诸国所瞧不起,正因为如此,秦国迫切的需要强大起来,导致改革是很彻底的。

  就是现在嬴政对于当时商鞅变法也是极为的赞叹的,可惜的是由于变法,导致商鞅后期晚年凄惨,得罪的人太多,所以被灭。历来变法朝廷都得动荡一次,而变法的人也很少有好下场。

  就在嬴政思索的同时,堂下一个人站了出来,只见此人神态宽胖,急忙说道:“臣是掌管粮仓的治粟内侍,刚才得到我大秦治下的巴蜀之地发生旱情,臣肯请大王未雨绸缪,做好大旱的准备。”

  这个时候太后紧急说道:“旱情?那现在巴蜀之地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吕不韦也站了出来,面容严肃的询问道:“是啊,巴蜀之地可是我大秦的粮仓命脉!那里若是发生旱情,可是不容小觑!”

  治粟内史慌忙的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说道:“请大王放心,臣已拨种粮过去,但是水的问题却无法解决,若是持续干旱下去,臣担心这点粮食不够用啊。目前来说,全国各地的粮食还是充足的。现在并不会引起巴蜀之地的慌乱,秦国上下还是一片祥和的。”

  太后听言,点了点头,眉目纠结的说道:“既然如此,治粟内侍你要记住,危急时刻可以把国库存粮全部散入天下,对了国库还有多少粮食。”

  “启禀太后,国库还有二百万石粮食。足以应付一段时间了。”治粟内侍此刻神情自信的说道。

  这个时候嬴政问道:“治粟内史,秦国的税收是多少!为何国库中会有如此多的粮食!”

  这时朝堂之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治粟内史,许多官员对于粮草方面也是非常的看重的,毕竟战国时期还是以物易物,可以说这粮食就是硬通货,即使没有钱币,拿出粮食就可换东西,就是后世之时新中国刚成立之时那段艰苦岁月,人们也常常会用粮食来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