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称皇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战端起·烈火无情
作者:笔下演春秋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嬴政脑中识海又是一闪。一个草庐之内,一个白发白眉的婴儿降生,众人皆围观,称奇大惊。这个白发白眉婴儿正是李耳。紧接着画面变换,一系列李耳的成长历程,因为眉发皆白,少时被人嘲笑欺凌过,少年有过一段恋情,不过却是悲剧结尾,中年在周当朝为官,管理天下书籍,沉浸书海,观察人生百态,世间之理。躬己克身。

  紧接便是老子一生之变换。直至画面定格,一个山崖峭壁之上,瀑布流水,山林百兽,夕阳耀红。老子感悟一生变换。

  嬴政此时也若圣人李耳一般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事情,先是大周王朝崩坏,天下群雄逐鹿,再是与妻相识相知想吵相伴。生子之后的喜悦与一连贯烦恼。生活之中的种种喜悦与琐事。直至最后孤身一人盘坐于高山悬石之上。

  良久,老子的声音在嬴政耳中回想:“情乃万物相生之根源,情亦是万物痛苦之根源。**是人生悲剧的缘助。**同样是获得成就之缘助。心生大自在,必要绝情弃欲。此前,必先历经人世之种种喜,种种悲。直至明悟堪破,自在方生。”

  随后嬴政直接脑中一空,再无种种画面,同样剧烈痛苦亦生,仿若识海被撕裂,深入灵魂的痛楚。身上经脉血R又继续破灭,重生。种种痛苦。清晰的传入嬴政识海之中。使他完全的承受与面对。

  嬴政此刻心中有些后悔:“短短几句话,就让寡人承受如此大的痛苦,这他娘的亏本的买卖啊。”当然嬴政抱怨归抱怨。心中还是有一丝小窃喜。虽然他本人觉得上面那番话极其的矛盾。但是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要说的一些道理。

  且不说嬴政此时继续受着全身撕裂般的煎熬。

  函谷关内,此刻众士卒端着米粥,R食大肆的吃喝。当然虽是吃着众人眼神中仍是不乏警惕,不过心中的焦虑与忧愁却是少了许多。

  就在函谷关中,秦军大肆吃喝的时候,关外六国的六国联军,同样补给到达,就地吃喝。颇有些自在与张扬。这时一种****的蔑视与挑衅。

  站在城墙上的尹道一,虽然心中明白,但也不免心生气愤,更多是一种人少式微的无奈之感。王翦的密信给了尹道一希望,同样也让有了依托的尹道一有些束缚,他不敢拿这秦关做赌注出城迎战。只能龟缩城中等待支援的来临。在此之前,他什么也不能做,也不敢做。

  终于在六国盟军全体兵卒慢悠悠的吃完饭之后,时间也差不多过了午时,黄歇走出銮驾,对着身边传令兵说道:“可以了。”

  这时只见传令兵成队走上云车高架之上,云车足有五米之高,传令兵手拿战旗,凌空指挥,向士卒们传达主帅的命令。

  登上高台之后,传令官们手中令旗一挥,只听刹那战鼓响起。六国队列之中,走出数万的弓箭手,张弓拉箭,多是臂力惊人之猛士。

  此时城关之上的,秦军的传令兵也是立刻挥旗传达命令,只见秦兵纷纷扔下手中伙食,进入备战状态,举盾抵挡。

  刹那只见函谷关外数万弓兵,同声大喝:“风”。Y沉天空之下,如雨点一般的箭雨密密麻麻的箭羽,腾空而起,随后带着咧咧杀意全部洒入函谷关中,只听函谷关中密集“叮叮”声响声,还有秦军的惨叫声同时响起。原本站在城关之上的尹道一和高层官员,也都纷纷举起盾牌相抵挡。

  战端起,躲在哪里都是不安全的,身为统帅也得处于军中,才能在众兵士的保护之下获得些许的安全。

  一轮箭雨之后,函谷关中四处染血,一轮箭雨未过,第二轮箭雨接踵而至。这种交叉S箭,使得秦军并无反抗的时机,只得默默忍受。

  函谷关外,就在六国弓箭手S箭的同时,盟军之中位于方阵后列的投石车又被推了出来,利用箭支的压制,使得秦兵不敢露头的时机,把投石车有序推出,一千五百辆投石车组成一堵堵的墙缓缓的被推到阵前,紧接着箭雨伴随着巨石,遮天蔽日的投入函谷关中。

  此刻函谷关中,有些原本举盾的士卒被巨石压死,无差别的攻击,让城关之中一片狼藉。伴随着房屋倒塌,尸横遍野。血流染红了土地。人死血Y流。到处都是哀嚎之声。如若人间地狱。天空亦是有所感应一般,赤色黑云盘旋于高空之上。

  这时城关之内,秦兵纷纷跑到城墙之下,利用城墙的高度形成的夹角来为自己抵挡伤害,或者索性跑到S程之外,等待六国联军攻击的停止。

  而函谷关中秦国的远程作战队伍,同样是准备反击。位于城关后方的数千投石车亦被愤怒的秦兵推到关中已然测算好的范围中。静静等待着关外六国联军到达关前的S程之内。而秦军的弓箭手们,则仍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丝毫无用武之地。

  此刻函谷关外,黄歇正坐在车中,笑眯眯的看着被动挨打的函谷关,听着秦军的哀号声,心中喜悦,随后大手一挥。六国盟军的冲车亦被推出,每一辆冲车都在数十个盟军勇士的推送之下,朝着函谷关门靠近,只见冲车以四个圆轮为地盘,上方几根绳索吊着的前方尖锐的大型撞木。只要冲车安全抵达城门之前,然后数十或者数百大汉挥动撞木冲击关门即可。一般的城池,根本承受不住几下便可被撞开。

  随着冲车朝着函谷关门不断的移动,六国的士兵。数万士卒也带着云梯一同冲关。站在城关之上的尹道一看着那穿着不同颜色的盔甲,如同海水涨潮朝着函谷关方向冲锋的六国士兵,心中有些着急大喊道:“传令下去,各队伍做好防御准备,火油准备好。投石车准备投石,弓箭手准备弓箭!”

  位于尹道一身边的令旗手也不多说话,直接挥起战旗传达尹道一的命令,城墙之上的守卫见状纷纷一手拿盾,一手持墙,不畏生死的站在城墙之前。而守卫身后函谷关的弓箭手们。

  随着六国盟军的进一步侵略性的进攻。秦军的血气也被激发出来,不再躲避六国联军的箭矢。而是进行反击。

  双方的弓箭手互相的攻击,六国的突击兵也都进入了函谷关内投石车的S程之内。随着巨石砸落,一个个巨坑出现在了函谷关前,原本平整的土地上,每一个坑中或多或少都埋葬着六国盟军的尸体。六国盟军的随着第一个士卒的死亡开始,便在进攻途中不断的增加。

  战斗逐渐开始白热化,双方在函谷关城墙内外,不断的进行着远程打击。六国盟军的冲锋士卒们也都不畏生死的冲到了城墙之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攻略战。冲车也在缓慢的朝着函谷关城门稳步前进,城关上看去足有数十辆冲车,在六国盟军进攻大潮中如同一个个小舟随浪潮前进。

  六国首领的銮驾此刻则是聚在了一起。位于军后观战。这时身为盟军统领的楚国大将军黄歇笑道:“这函谷关真不愧为秦国的第一险关,这高耸的关墙,还有这建墙的地基,真是坚固,咱们投石车的巨石砸在上面也仅仅只出一个小坑。”

  韩国大将军申差说道:“这是自然,这函谷关之后便是秦国一马平川的关内之地,秦国当然会加强函谷关的城墙防御力。我韩国屡屡受到他秦国的S扰,而无还手之力,就是因为这险关相隔。”

  赵国大将军李牧则是一脸无畏的笑道:“从这函谷关中S出的箭矢数量。天上的巨石,还有关上的守卫来看,这关中人数远比我们六国联军要少的多。看来那秦军关中增援还未抵达。”

  “哈哈,李将军观察的确是仔细。趁着现在函谷关中守军少弱得抓紧时间攻城。不然若是被他们拖到援军到来,那可真的是前功尽弃。”黄歇大笑道。口上说着,不过黄歇的心中此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若是城关破,他便可以一举成名,以此为资本。称为当代名将。若是没攻下,他也就要尽量的保全楚国的兵力。楚国地广人少,经不起这般无谓的消耗。

  在黄歇的心中,楚国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家,楚国男儿人人悍勇。此番若是城破,作为盟主的他,定要为楚国谋得好处。楚国与秦南阳郡,南郡,黔中郡相接壤。他的心中已经做好了函谷关城破之日,便率楚国的男儿占领这三郡之地,以壮大楚国的力量。

  当然这样想的不止是黄歇,还有韩国的大将军申差,如果说这其中谁对秦国苦大仇深,那真的莫过于韩国。位于秦关之前的韩国,总是第一个受到秦国的打击。此次若是关破,申差则是打算,依靠韩国较之其他国家较近的地理位置,率先让韩王第一时间派军驻守函谷关,利用险关的优势,从秦国谋得好处。

  而赵国同样是对与秦国北方与之相接壤的大片土地虎视眈眈。

  各国将领此刻都在心中为自己从这场战役中谋划好处。

  数之不尽的六国士兵在不断的冲击秦关,茫茫人海组成的巨浪,一**的先付后继的冲向函谷关城。

  这时六国联军的先头队伍已然冲到函谷关前,而沿途被秦军弓箭所S杀的尸体,也都掩埋在这移动的茫茫人海之中。

  冲关的士卒们后面都有督战部队。若是有放缓速度不冲锋试图逃跑者。格杀勿论。至于装死的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在这冲锋的途中,尸体会受到慌不择路冲锋的战友无情践踏,这样便会发生装死之人没死在敌人的手中,而是被自己人踩死的惨状。

  且不说如同汪洋一样,望之不尽攻城的六国士卒,函谷关城之上的秦兵则是围在城墙周围小心谨慎的防守者。而后备部队,则是把一罐罐的火油搬上城墙之上以作防守之用。

  在六国盟军架起云梯的同时,浇上火油。火油从高空挥洒落下,也同样会落于攻城士卒们的身上。

  函谷关上的秦兵见状。点燃浇着火油的云梯。随后又把云梯推倒。云梯伴着火油横落城墙之前,不幸的六国盟军士卒有的会被火油沾身活活烧死,更有甚者会在死前,把火油传递给队友,然后队友同样被烧。在秦军火油源源不断的倒落之下,此刻的城关墙脚已然是一片汪洋火海。

  这片火海之中所燃烧着的是六国士兵悍不畏死的血性与躯体。尹道一站在城关之上,感受着关墙之下熊熊烈火灼烧升腾而起的热浪。还有人R被火烧后升起的阵阵R香。在烈火之下六国的攻城车也都被烧毁了好几辆。

  而燃烧着的热火,并未退却六国士兵们进攻的冲劲与激情,反而使六国盟军更加的悍不畏死的朝着城墙之上进攻,云梯不断的从军队后方送到城墙之下。而烈火同样在吞噬着关下士卒们的生命。血与火不断的在这堵高墙之前演绎着进攻与防守。

  双方士兵,一批批的倒下,又一批批的顶替。就看谁先坚持不住,时间随着激烈的战斗不断的流逝,城关之下,则是血流成河,土成了焦土,人成了R泥。枯骨泛白。引火生香。阵阵R香弥漫关前。片刻前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片刻后便成为焦土白骨。

  这场战役,从午时一直打到了天黑半夜。双方一直在函谷关前,展开拉锯战。箭雨,巨石。伤者哀嚎之声从未断绝。

  打到最后往往是一方箭矢殆尽之后,便会收集敌方S来的箭矢再次S出。同一支箭羽,往往带走好几条性命。同一块巨石。造就了不同的血色大坑。城关内外,到处坑坑洼洼的。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坑中,都灌满了血水。人死血流汇聚成河。

  终于在天昏地暗之时,六国盟军选择退兵。准备休整再战。六国士卒一退,城关之上的秦军则是舒了一口气,笑着发出阵阵胜利的呼声。随后又四处弥漫着哭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绝情处。守关的秦军大多都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战斗,而更多的是十几岁,二十岁左右半大的孩子和青壮年。

  乱世之中,名如草芥,许多本是玩乐的年纪,却已早熟到保家卫国。这功名利禄便是诱惑人做到视死如归的最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