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 家 之 笔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邓推官敬献美文

  赵使臣执意相送

  御史中丞程松来拜访韩太师,还带来了一个官员。.。此人叫邓友龙,在台州任节度推官。

  邓推官站起身,恭敬地说:友龙虽远在台州,对朝廷之事时有耳闻,师王对皇上的忠心,对朝政的辛劳,使下官倾慕不已,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有件礼物,毋请师王笑纳。

  程松连忙解释,师王请放心,此物并非金银珠宝。

  邓友龙打开红绸包裹,一张硕大的书卷呈献出来。

  这是东坡先生的书法长卷。

  韩侂胄知道,曾祖韩琦建造一楼堂,取名为醉白堂,希望苏轼写个记,哪知,直到去世也没见到,苏轼过意不去,专‘门’写篇,‘交’给大伯祖韩忠彦。

  按说这篇文章应在长支那里,今日这幅是从哪里来的?

  报告太师,东西肯定是真的,他邓友龙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用赝品来欺哄师王。

  是这样的。这是熙宁十年‘春’,东坡居士去徐州赴任之前写的,这是第一稿,您看这里这个字错了,这里又漏了一个字,‘交’给国公的是抄写稿。几年后,东坡居士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小儿子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我外公家就住在常州,就经常接济他。东坡居士心存感‘激’,想送些东西回赠。外曾祖喜爱书法,就要个写字的贴子。听说,外曾祖是桐木韩氏,就送了这幅字,而后,又专‘门’写了首诗贴,叫。

  前些天,小舅舅听说进京见韩太师,就将这幅字‘交’给我,让我敬献给您,说是物归原主。

  那就谢谢你舅舅了。

  师王你看,这苏子瞻最擅长的行书。执笔稍偏,运笔中锋,整幅作品‘肉’丰而骨劲、笔圆而韵胜、淳厚而遒劲,拙中藏巧,气象雍容,兼具颜真卿、杨凝式两位大家之长。从头至尾笔酣墨饱,飞扬飘洒,虽是初稿,也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想不到程中丞还‘精’通书法,说得一套一套的。

  雕虫小技,让师王见笑了。

  原作是文言文,译成白话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取自白居易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他们的议论让人感到好笑,我以为: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是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的一种感慨。上苍降生这么一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要做到有求必应,那他忠献公将穷于应付。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一个凡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请他继续任职,他也无法弃之不管。在这种情况下,对白乐天的自由自在产生羡慕之情,那是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是,若要把白乐天和忠献公的平生行事放在一起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相信定会有公允无欺的评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英豪,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于为国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做不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之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的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笑对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品德要求高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为此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苏轼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这年,宋派使臣赴金,为金国皇帝祝贺生辰。贺生辰使是礼部‘侍’郎赵善义,副使是监察御史邓友龙。

  一路途中及中都外‘交’事务一如往常,值得一提的只是返回中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宋使团完成任务,原路返回。按惯例,金国应派名馆伴使相送。

  这名馆伴使还想与以往一样,送到金边境就准备回去,离淮河尚有几十里路,就让属下告诉,送行到此为止,我们回燕京了。

  赵大使明确回答:不行,必须送过淮河。

  这是没有先例的,然而金国使臣没有坚持,反而作出让步:可以再向前送,但不过淮河。

  宋使坚持要求送过淮河,理由是过关卡时,金兵会随意搜查。

  金使认为,例行检查并不为过,我们没有义务送。

  两国大使停下轿,大声叫嚷,邓友龙和其他属员也帮着喊,个个‘精’神抖擞,志气高昂,而金国呢,没派副使,只有几名兵士,毫无气势。偏金使这家伙是个犟种,吵不过,也不低头。离淮河尚有两三里,便‘欲’回头。

  赵大使火了,高声叫道:“你金国为北方鞑靼所困,竟然还在此刻跟我争下车处,惹恼了我大宋,发兵两面夹击灭了你个金邦!”

  金国使臣也不示弱,“大宋有这个能耐?打仗可不是吹牛!”

  “你不信,就等着瞧!”说着,给邓友龙一个眼‘色’道,伸手将他拉进赵大使的轿子,向南而去。

  金兵和轿夫都在发愣,只得跟在后面继续走。

  直到过了淮河,才放金国使臣下来,手一挥,“回你金邦去吧。”那口气,好象打发一名叫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