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一百四十九章 若 烹 小 鲜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老王头拜见故交

  陈右相预测吉凶

  福建建宁府位于武夷山麓,辖有建安、建阳、瓯宁和崇安等县,有趣的是,建安、瓯宁两县,县治同在一城。建阳县城北有一小镇,名曰麻沙,盛产梨木,品种有雪梨、面梨、冬梨、铁梨、木梨、早花梨等,质地或红或白,是刻制雕版的首选木材。另外,此地盛产的竹纸,质地坚韧,也是印书的上佳之材。此地群山绵延,水陆两便,雕版刻印的作坊众多。

  立冬以后,天气转凉,王彦缜总会来此过一段时间。麻沙王氏知新堂书坊是他一手创建的,虽然如今交给儿子,他仍喜欢来此,看看堆放整齐的书册,闻闻新书散发的墨香,就会感到有精神,有奔头。

  小镇依山傍水,白塔山不大,林深树密,怪石嶙峋,却山山有名,处处是景。麻阳溪涓涓流动,犹如白练。年近七旬的他,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光天化日,置身于华盖般的丛林之中,映入眼帘的都是无边无际的花草树木,碧绿如海,清翠怡人,小憩片刻,身心渐渐宁静,不一会,就会觉得,你不再是你,就象这些青枝绿叶一样,尽情地享受阳光、清风和雨露,自由自在地向上生长。

  儿子吿知:陈志善当上右丞相了,最近回长乐祭祖。

  说起这陈志善,王彦缜是熟悉的。二人同是福建举子,青年时代,曾多次一同赴京应试。乾道二年,他再次名落孙山,想想已近不惑,决定不考,而陈志善仍在坚持,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十二年后,终于中榜。

  进入仕途后,一直在县里,到六十岁时,还只是八品的光泽县丞,亏得有个好学生,庆元三年,因韩侂胄的关系,任太学录,不久迁太学博士;数月后,转国子博士,又迁秘书郎。半年后,擢升为右正言、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做了不到一月,便进入枢密院,为签书枢密院事。从县丞到位列执政,首尾仅四年。两年多后,再拜右丞相,位权人臣,达到想也没有想过的顶峰。

  陈志善的事说明,有时候,就要一条胡同走到黑,不到黄河心不死,屡败屡战,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儿子见他深思,便逗他:怎么样,后悔了吧,您要是继续考,到如今起码也弄个侍郎尚书做做。

  王彦缜瞥了他一眼,人各有命,这是不好比的,说不定,六十还考不中,那不是全耽搁了吗。再说,我也没有这样一个学生。这老陈穷困潦倒了大半生,如今苦尽甘来,也是种报答。你想想办法,我要见见他。

  儿子又告诉他:外面对这个右丞相评价可不大好,说他对韩郡王卑躬屈膝,言必称恩公、师王,对韩的胥吏苏师成、周云銮都称兄道弟。韩郡王过寿,他做了个牌子,上面写道:门生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秦国公陈志善恭遇恩主太师、郡王降诞之辰,仰祝钧算。明明是老师,却对学生称恩主,自称门生,是不是很R麻?

  没有这个韩侂胄,他七十多了,还能坐上宰相之位?

  不是说年过七十,就要致仕吗?为何他七十三四还晋迁?

  朝廷之制,七十致仕。按照礼法,官员到龄上折欲退,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皇帝不准的,自然不能致仕,唐代的柳公权,八十了还未致仕。然而到龄而不自请致仕者,御史台将予以纠核。象他这种情形,定是皇上挽留。

  王彦缜是在温州泰顺县驿馆等到陈志善的。

  见陈志善,是想请这位宰相办一件事,当然不是他个人的事。他有个老朋友,老儒生出身,一直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在乡村做私塾先生,收入不多,仅糊口而已,快七十了,老是生病,想教也教不了。这一下,既要糊口,又要抓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又老又穷。尽管,他出手相帮,生活勉强维持。想到这种情况,其他地方还有。因此,请宰相出面,想个办法,衙门出点钱,帮帮这些年老的乡村私塾先生,让他们老有所依。

  这个全国算起来,人可不少哇,是笔很大的开支。陈志善担心。

  很好办,可以以年龄、当私塾的时间,来定个标准。这样一限定,人数就下来了。

  陈志善点头称是,这个办法好,这些人皓首穷经,一辈子教书育人,老来却生活没有保障,确是让人怜悯,我大宋向来以民为本,解民所困,衙门出点钱,让他们感受皇恩浩荡,着是可为。

  到底是宰相,高屋建瓴,有大胸怀。你这一做,成千上万人受惠,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

  好,回京后,我就向皇上递折子。

  此事若成,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陈志善问,至真兄,听说你通晓周易,能预测吉凶祸福,为我预测一下如何?

  此纯属闲暇无聊时打趣而为,毋须当真,宰相面前,不敢造次。王彦缜笑着婉拒。

  陈志善很执着,你就说说吗。

  难得宰相如此髙看,那至真现丑了。

  他盯着陈志善,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一番。细声慢语:从陈相的面相上看,属大器晩成,早年困顿,遇贵人后,扶摇直上,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这些人所共知,我要告诉你的还有,你可以再做五年左右的宰相,致仕时情况还好,尚可以善终。

  哦。看来还不错.

  不过有句话,要是领悟并照着做,将更好。

  哪一句?

  无欲则刚,适时而退。

  既然老丞相有此雅兴,那至真就多啰索两句。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丞相知道吗?

  知道。韩非子对此作了解释:“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又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丞相果然学识渊博。至真我可是班门弄斧了。烹鱼不烦鱼,而设法为魚加调料,则味更鲜矣。因陈兄身居高位,故有此言耳。

  彦缜君之意,吾知矣。国之大计,乃圣上定策,我等臣僚,辅弼股肱而矣。

  见陈志善还在沉思,王彦缜又说:

  你我说话,不必如此文绉绉也。知道你与韩太师关系极好,想请你给他带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