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一百七十四章 追 踪 书 卷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书卷被盗紧追踪

  妻妾相斗发狠誓

  工部郎中杨元道突然做出一惊人之举,在极有可能升迁为工部侍郎的情况下,要求去州县任职。受父亲和岳父的影响,四十刚出头的他对职务升迁失去了应有的激情,转而痴迷于书法。

  作为科场出身的他,从幼童开始,就使用毛笔写字,学的是官场通用的台阁体,这种字横平竖直,讲究黑、密、方、紧,给人以规范整洁、纤巧秀丽之感。美中不足的是拘谨刻板,千手雷同,缺乏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还是在瓯海县任职期间,有人给当吏部尚书的父亲送来颜真卿的行书三稿。让他爱不释手,经常临摹,颜真卿真书雄秀端庄,遒劲郁勃,老辣而又新鲜活泼,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格,为他开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书法天地。杨元道很快成为颜真卿的超级粉丝和铁杆崇拜者。

  四百多年过去了,颜真卿的诗文集多散失不全。杨元道决心加以搜集,将其诗文和书卷碑贴编为。

  由文及人,杨元道对颜文忠的为人极为崇敬,非常赞同他的主张。看不惯朝野“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恶罔辨”的现象;在朝为官,高处不胜寒,迎来送往,你争我斗,根本无法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故而有此举动。

  还有一个外人不知道的秘密就是,岳父徐平阳之妾孙氏逃走之时,偷走了黄山谷的真品。

  绍圣元年十二月,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左右惨然不安,他却坦然处之,在黔州四年,寓居开元寺摩围阁,仍然诵书写字,沉醉之中自得其乐。就写于此时,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五字,但是其行书的代表。

  说起书卷的来源,还有些年头。黄庭坚的妻子姓孙,徐平阳的外公是其内侄,见其喜爱,就将其书稿赠送。徐平阳进士及第时,舅舅赠送给他的。

  其初徐平阳并未发现此事,书房里的书画没动过。待孙氏逃走后一个月,拿给老友欣赏时,发现了问题。他保存的书籍字画通常在固定位置加盖自己的篆字印章。这份书卷的印章加在反面的左下角。现在书卷看似还在,但是摩仿的赝品。

  岳父徐平阳表示,既然你喜爱书法,你想办法将真品追回来,就送给你了。

  自从研习书法以来,杨元道对书法大家的作品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何况这黄庭坚也曾学过颜体。

  这次,他转任平江府,正好可以追查此事。

  据查,孙氏和那个厨师都是平江府太仓县人。派司户参军和两个衙役,直奔太仓,未出两天,就找到了孙氏的娘家。孙氏父亲报告,那个厨师姓陈,家在三十里开外的浮桥镇。

  姓陈的和孙氏虽回过浮桥镇,但待的时间不长,就去了昆山。去昆山干什么,住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

  司户参军到昆山,将事情交给知县。二人分析了一下:这对男女来自京城,无论穿着打扮和举止做派也应该不同于当地人,身上又有些钱财,定不会居住于乡村,男的又有手艺,十有**经商开店。另外,怕徐家追查,很可能改了姓名。

  根据这一判断,知县责令衙役在县城商户和新买房子人家中去寻找,五天过去了,没有查到,不过有条线索。城西有家茶楼对外转让,有对外来的夫妻有意租赁,谈了几次,基本定下来了,突然却杳无消息。男的说是姓杨,女的没说,不过,相貌特征却有些相似。半年前,茶楼掌柜,在常熟见到过,好像是开了个小吃铺。

  其间,杨元道家中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王氏本是家中婢女,因姿色可人,收为侍妾。原来,王氏娘家在京中,也是普通市民,靠卖糕点为生。王氏出嫁后,杨元道自然出手扶持,不到两年,这王家便富裕了。王氏仗着自己年轻漂亮,娘家阔绰,就有些张狂起来。有时,连正房徐氏也没放在眼中。

  这一日,杨家李氏二房回娘家湖州。王氏睡到晌午才懒洋洋地起身,徐氏嘟囔了两句,王氏没有理睬,描眉画眼半个时辰后,又花枝招展地出门,直到申时才回来。

  按杨家规矩,夫人徐氏总管家务,主抓孩子教育和财务支出,二姨太李氏负责派人清洁卫生,三姨太王氏负责安排伙食。这二姨太回娘家,家中事务主要落在王氏身上,当然事情不必亲自动手,有外人做,但是得有人指挥。

  家中事情不管不顾,未经请示出去花钱买东西,眼看老爷回家了,连晚饭还未准备好。

  徐氏忍不住责怪:三妹呀,你这样不管不顾,还乱花钱,这日子还过不过?

  王氏满不在乎,大姐呀,你不是在家吗,安排就行了。

  哎呀,你长本势了,还来指挥我了!你买的东西没人给你钱!

  放心,本姑娘娘家有的是钱,不用你杨家的!

  你一句我一句,各不相让,由吵到骂,差点动了手。

  这个时候,杨元道回来了。吆喝一声:好了,都给我停下。

  问清原委后,杨元道批评王氏:阿芳,你也是的,家里的事要安排下人去做,买东西也要说一声呀。

  本来吗,给的那点份子钱,还不够买胭脂的,我都是娘给的体己钱,还是知府呢。

  杨元道一听火了,怎么的?还反嘴!这么大的院子还呆不下你了。不想过给我滚!

  王氏一听,眼泪刷地下来了。昨天夜里,二人还你侬我侬,爱得死去活来,恨不得变作一个人,眨眼之间又说出这般无情的话,怎能不让人绝望。

  便抬脚向后院跑去,跳进了荷花塘。亏得佣人跟在后面,下水捞了上来。

  平江府司户参军得知昆山的消息,再前往常熟县,又将此事交待给常熟知县。常熟知县立马交待下去,没用三天,就将二人带到县衙。

  真所谓做贼心虚,陈孙二人一走进大堂,以为徐府派人来抓,便大惊失色,腿脚发软。

  常熟知县并未让他们跪下,告诉他们:平江府张大人有话问你们。

  张参军先问女的:

  你老实说,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多大年纪,在京城做过什么?

  女的低头回话:奴家姓孙,名翠翠,太仓县孙庄人,今年三十有四,之前在京都刑部徐侍郎家中。

  说的当真?

  当真,绝无虚言。

  那我再问你,你在徐家作佣人,走时有没有告知主人?

  孙氏诧异了,明明是在徐府作妾,怎么说是佣人?哦,定是徐府怕丢人才这么说的。

  禀大人,奴家走得匆忙,没有告知主人。

  那你走的时候有没有拿走不该拿的东西?

  禀告大人,奴家走的时候,拿走了我的行装,还有些金银手饰,还有从老爷书房,拿了一百多贯交子。

  除了这些,拿没拿书房里的其他东西,比如砚台书画什么的。

  徐平阳书房里有一方上好的端砚,据说要值上千两银子,孙氏没敢拿。便回答,大人明察,奴家并未拿走砚台,只拿了一张诗稿。

  张大人又问那男的:老实说,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多大年纪,在京城做过什么?

  禀告大人,小人姓陈,单名飞,三十有六,太仓县浮桥镇人,之前在临安仙客来做厨子。

  那你与孙氏是什么关系?为何事离开的?

  我和孙氏是,是夫妻,听说老父病了偷偷离开京城的。

  原来,杨元道对张参军只说,孙氏是徐家佣人,跟一个厨子私奔了,还偷了一份很值钱的书卷。现在徐家不计较别的,只想要回书卷。

  张参军语气加重:陈飞,你还不老实,你说你们是夫妻,本官问你,是何人作媒?什么时候结婚的??有哪些人作证???

  回老爷的话,小的该死,我和孙氏是私下相识,暗自成婚的。

  那孙氏偷回来的东西你见到过吗?说假话,可要治你的罪。

  我说实话,孙氏拿了书卷给我,说是很值钱,怕老爷发现,便花了两吊钱让人摹仿了一张,放回书房。

  那真的呢?

  让我们给卖了。

  呔,你两个狗男女,无媒无证,勾搭成J,还偷走主人贵重物品,该当何罪?!倘若,不将其找回,知县将重重知罪。

  却说,王氏救活后,杨元道拍拍她,有话好好说,不要这样子,怪吓人的。徐氏虽没说什么,但厌恶之情总会不自然地流露出来。王氏见此就回了娘家。

  几天后,王氏的父兄都来了,赔过不是之后,向杨元道提了个条件:王家出钱,在平江府置办一个宅院,让王氏住进去,杨知府常去过夜就可以了。

  杨元道一口回绝:一家人分两处住象什么。

  见岳父表情不自然,放缓口气:我一堂堂五品知府也不是拿不出这个钱。主要是为长远考虑。一家人在一块,难免有矛盾,不要放在心上,过去了就完了,分开了以后,还不要见面?

  岳父歉意地说,我这个女儿小时惯坏了,脾气倔,她说,没法与大姐相处,要是不分开住,她就不回来了。

  杨元道气冲牛斗,不回来拉倒,我杨家几代没有这个先例。

  事后,徐氏埋怨丈夫不会变通,杨元道说:怎么变通?有一就想有二,有的人就是不知好歹。记住,今生今世,我杨某决不再娶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