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廿二章 营 救 挚 友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遭陷害同甫入狱

  赴京城稼轩营救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辛弃疾知道:陈亮也有缺点,他为人直率,口无遮拦,针砭时事,毫不避讳。因而得罪了一些士大夫。

  永康县有一户姓吕的人家,父亲叫吕师愈,两个儿子分别叫吕约、吕皓。这吕约是陈亮的学生。

  这,吕家与同村的卢家为件事争吵、打骂。约是卢家未占得便宜,气愤不过,仗着官府有人,遂将吕氏父子告到县衙。罪名是冒充皇上,叛逆不道。

  原来,几月之前,陈亮、吕约和一个姓孙的读书人在一旧庙里狂饮,当然还有一个陪酒的歌妓。过一会,吕约喝醉了,就拉着**,口中叫着爱妃,那个姓孙的问,你既已封她为妃子,自然也要封宰相喽。吕约道,我封陈老师为左相,你为右相。于是四个酒鬼就演出一场闹剧。

  吕约假扮皇上,坐在高处,陈亮和姓孙的为相,依次奏事,毕后,行跪拜之礼,歌妓则捧着酒盏,咿咿呀呀地唱着“降黄龙”歌,以示为皇上祝寿,然后,三人同呼“万岁”。

  这本来就是玩笑,偏偏姓孙的是卢家的女婿,于是乎,改头换面,吕约就成了企图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而牵涉陈亮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以前的一次宴会上,陈亮、吕师愈和卢姓家长同席。主人将一道加胡椒粉的菜,放在陈亮面前。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请席上最敬重的客人先吃,陈亮用完之后,就将他放在卢姓家长面前,请他品尝。半月以后,这卢姓家长生病而亡。借此次与吕家闹纠纷,就告陈亮与吕师愈共谋,毒死了卢姓家长。

  于是,县衙就将陈亮和吕师愈吕约,一道关进了大牢。前边那场闹剧,顶多是酒后失德,胡言乱语,对朝廷不敬。也算不上什么罪,后一“毒死人命”案,也没有什么证据,纯粹是诬告。

  而后,又有人向县衙举报。陈亮索贿受贿。理由是他一向贫困,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当年祖父母和父亲去世都无钱安葬,现突然间,却盖起了好几间大房子,还买了几十亩地,虽然他无官无职,但与浙东提举朱熹交好,利用朱熹向有关官员索贿,这盖房子买地的钱就是受贿所得。

  身在狱中的陈亮,不禁愤懑之极: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朝野上下如此不分是非,着实可叹可悲。

  柳暗花明。陈亮的内兄、胞弟及学生四处奔走,到京城请托,为他申诉,叶正则、王淮也为陈亮公道话。

  吕皓在湖南一个县里当县尉。多方营救陈亮及父兄,怎奈县衙再三推脱。情急之下,上折向皇上申辩。

  在奏折中,吕皓,汉代有个人犯罪,五十多岁了,还要充军罚配。他没有儿子,于是,十六岁的女孩子提萦,上书朝廷,要求卖身为奴,为父亲赎罪,汉文帝为她的孝心所感动,放了她的父亲。如今,他父兄为乡人诬告下狱,为此,他情愿辞官为其伸冤。大宋素以孝为立朝根本,不要让身逢盛世的七尺男儿,不及几百年前的一个女孩子。

  孝宗皇帝看了奏折,立即让刑部找来案卷,粗略看了一下,扔在一旁,“秀才酒后妄言,何罪之有?”

  就这样,陈亮和吕氏父子在狱中度过两个多月,才得以释放。

  六年之后,陈亮的噩运再次来临。

  一个叫史克良的,曾经在陈亮家帮过工,在永嘉县杀了人,而被杀之人与陈亮父亲发生过矛盾,事后,陈亮还对这个污辱他父亲的人表示不满。于是,被害人家属就将陈亮告上县衙,陈亮是幕后主使,杀人同谋。陈亮再次入狱。

  此次入狱,不同上次,是事出有因,而知县又是御史中丞吴伯刚的学生。原来,此前,此年春科举时,吴担任主考官。对这次考试,陈亮抱有很大希望,不料被这个主考官涮了下来。陈亮一向瞧不起见风使舵的吴伯刚,气愤地,“没想到陈某年近半百,还要受无知儿的摆弄,不中也罢,本人羞与此等人为伍。”吴听到此话后,就对陈亮怀恨在心。陈亮被诬下狱,正中下怀。吴伯刚向有关方面打招呼,指使知县严加审讯,企图屈打成招,置陈亮于死地。

  获悉陈亮的遭遇后,辛弃疾虽赋闲乡里,无职无权,仍然想方设法营救。

  否极泰来,一年以后,吴伯刚回乡丁忧,辛弃疾的好友郑汝楷任大理寺少卿,负责诉讼案件的审理核实。

  郑汝楷极爱喝茶,用他自己的话来,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那时他们均在福州为官,初夏的一,郑汝楷请辛弃疾去家里品茶。

  郑家的茶室设在书斋里,陈设简朴,干净利落。

  炉子上的水开了。郑汝楷起身提着注水壶,洗茶杯,用茶匙取茶叶,而后倒入少量的水洗茶,泡茶的壶是白色瓷壶。

  郑汝楷对辛弃疾,你看这水是山泉水,早上让人去挑的。刚冲入开水,茶叶还飘浮在上,这时你既闻不到香味,也喝不出口感,只有静待一会,茶叶逐渐沉底,叶片舒展,香味随着热气漫漫飘散开来。这时,手捧茶杯,入口顺舒,就会觉得香醇满口。

  茶杯也是瓷的,比酒船大,比食碗。

  辛弃疾依着郑汝楷的样子品茶,的确有所不同。

  幼安兄,人生如茶。你看,喝茶的动作很简单:拿起来喝,喝完放下。人生也是一样,要拿得起,放得下,在官场中身不由己地飘浮,但内心要学会一点点沉潜下去,宁静中找到自我,达到舒展、平和与纯净。

  辛弃疾品一口茶,似有所悟:一个茶字象形又会意,茶不象酒那么烈,人在草木之间,清茶一杯,如坐山林,如归草木,甚好甚好。

  唐人卢仝,世称茶仙,写了首后世传诵的喝茶诗,幼安兄,知道吗?

  辛弃疾的确不知,请汝楷兄告知。

  这首诗比较长,你要的话我抄写与你。全诗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收到孟谏议寄来至精至好之好茶,第三部分,以悲悯之心对采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第二部分是重头戏,我们所的《七碗茶歌》。诗人满怀感激之诚,集中表现出独自煎茶和痛饮七碗茶之畅快淋漓。

  “一碗喉吻润”,水润喉是为品茶之基本。口干舌燥之时,喝杯新茶,自然满口生,充满滋润。

  “二碗破孤闷”,一语道破机,直抒胸臆,茶乃醒世之物而非以酒解愁。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三千卷”,喝得头脑兴奋,清高孤傲的文人文思泉涌,搜肠刮肚,提笔吟诗作赋。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如和风细雨,如醍醐灌顶,平生遭遇种种不快和心中所有郁结都已散发到九霄云外。何以解忧,唯茶是求。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从第五碗到第七碗,则纯粹是由物质到精神的一种感受和升华,是一种心会和享受的过程。从“肌骨轻”到“通仙灵”,再到两腋生风,可谓把饮茶的愉悦和美感推向极致。“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玉川子”是卢仝自起的号,几碗茶下去,已超凡脱俗,思慕蓬莱仙山,只想借着茶的清香之气飞去。

  好诗,好茶。辛弃疾连连叫好。

  为救陈亮,辛弃疾赶到临安,向郑汝楷陈明冤屈。郑汝楷知道陈亮是光明磊落之人。就特别关注此案,经过再三审理,认为陈亮是下奇才,没有罪,不能杀,专门向光宗禀告案情,极力为陈亮辩白。陈亮终于被判无罪释放。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