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梦华 第 四 十 章 挂 念 故 乡
作者:武义强的小说      更新:2017-12-12

  仁佑偿还祖父债

  侂胄挂念昼锦堂

  李仁佑第三次跨入韩府,受到了热情接待。不料,宾主刚坐下叙话,宫内来人:官家口谕,请韩侂胄速进福宁宫。

  韩侂胄请李仁佑务必留下,并告诉管家好好陪同,准备好晚餐,他要和李老板喝两杯。

  待韩侂胄回来,已黄昏。管家已准备好酒菜,宾主二人边吃边聊。

  韩侂胄首先开口,李老板呀,不对,我怎么觉得这个称呼有些别拗,这样吧,你比我,我叫你李老弟,听着像是自家人。

  李仁佑慌忙站起来,连连作揖,使不得,使不得。你是主,我是奴,决不能这么叫。要不爷就叫的仁佑吧。

  对,就叫仁佑。你叫我七爷就好了。

  您没有架子,让人不自觉得想亲近,因此我叫你七叔吧,这样亲切,象自家人,好不好?

  行呀,你就叫七叔好了。七叔上几,他骑上马回湖州去了一趟,一来看看宅院,田地什么的,二来看望奶妈。

  一问奶妈,老人想起来了四十多年前,是有一个叫李栓柱的伙计,黑黑瘦瘦、大眼睛,后来去了颖州。当时,韩府在长兴县城南,依山傍湖,因为地处偏僻,有一次遭几个土匪抢劫,四老爷就想搬家了。后来你老舅在德清县城西,给找了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朝湖,景色很好。有个风水先生看了,不住称好,前有照,后有靠,最宜造屋住人。若在此居住,不出五十年,定能出个一品高官,光宗耀祖。还有,你老舅家就在东边不远,再则此地离临安城很近,不足百里。搬到这里,第三年,夫人就生了你。到这里,奶妈笑逐颜开,那风水先生的真准,这不,如今咱韩家二姑娘成了娘娘,节夫,你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当朝一品不就是早一晚一的事吗?

  原先的长兴在北,后来的德清在南,这一南一北,虽都在湖州,可相距二百来里路呢,当然不好找了。

  韩府四爷也就是韩侂胄之父,自那次从颖州回去后,在家呆了两年,又去漳州任职,再后来又到了京城。

  到这里,李仁佑才明白了缘由,正欲开口谈钱的事,韩侂胄打住他。

  仁佑,我知道你想什么,不过你听我,当时花瓶的钱也给了,而且也不低,做下人的如此仁义,我们做主子也不能见钱眼开,故而,这笔钱不必还了。

  不行啊,七叔,这是先人的遗愿,我不能做不孝之人。再,我这么多年做生意,也赚一些,还这一万贯,没有任何问题。

  别谈钱,你子人不错,七叔看着就喜欢。咱谈点别的。

  李仁估放下手中的酒杯,道。

  七叔,我这里有样东西您一定收下,而且您一定会喜欢。

  罢,便从随身的包中拿出一个书卷,展开一看,韩侂胄眼睛顿时一亮。

  是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

  再一细看,蔡襄用楷体书写的,字体严谨有劲,方圆兼备,颇有颜楷宽博大度的风韵。全篇共用八页薛涛笺,最后还有蔡襄的签名和印章。韩侂胄不禁赞道:这可是好东西呀,仁佑你花多少钱搞到的,这个钱七叔一定给你。

  李仁佑:这只花一百贯铜钱,七叔,咱对书法不在行,不知是真是假。主要是觉得内容好。我虽不识多少字,但都可以熟读于心。

  原文是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如下: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是很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衣裳,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为此作记。

  这昼锦堂乃是韩侂胄曾祖韩琦,在出知相州时而修建的一处园林,整个建筑宏伟秀丽,古朴典型。为何取用此名?古语云,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韩琦反其意而用之。

  此文是大文豪欧阳修在洛平二年(1065年)所作,又请书法大家蔡襄书写,请匠人刊刻,立于昼锦堂。以后,相州韩氏,就以此为堂号。

  韩侂胄欣喜不已,拉着李仁佑的手,仁佑啊,爷求你个事,你能不能去相州一趟,看看昼锦堂什么样子,再看看我韩家祖莹,维护得好不好,有没有我韩家有关的东西,搞一些来,花多少钱爷都给。

  没问题,我做了好多年生意,认识不少金国的商人,也有相州的,关卡的那些官兵都认识。

  李仁佑着着,又回到还钱的事情上来。

  韩侂胄理解他,只好问:看来真的要给,非给不可。

  一定要给,非给不可。

  那我想个好主意,怎么样?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