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 第八十五章、定都南京
作者:魔菊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第八十五章、定都南京

  1644年5月28日,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天晴,有风。皇历显示:大吉。诸事皆宜。

  这个明故宫,自从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经百多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

  整个明故宫,依然是殿宇重重,楼阁森森,却是一片萧然。虽经崔慕白连日赶工进行修葺,而崇祯不欲多花费银两,也只是进行简单的修补与翻新。现在一眼看上去,依然沧桑十足。

  而崇祯伸手触摸着这些古旧的土墙,内心仿佛听得历史在呼啸,在呐喊。崇祯心中一片戚然,想当年,朱元璋建此宫殿之时,何等气魄,却依旧挡不住风雨之侵蚀;而他所立之大明皇朝也经不住不肖子孙的折腾,即将明火而灭。

  若不是自己穿越而来,只怕由崇祯的弟弟朱由崧在些即位,建立南明******。现在,却是由我在这武英殿宣告天下,重新定都南京,以节制天下流寇与异族。

  也许,靠着脑中最为先进的技术与对历史的把握可以让大明之火延续多几十年,可是,以后呢?若是继位者无能昏庸,岂不是又把大好江山弄得国破山河震?嗯,邓爷爷说得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定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体制。

  崇祯一阵好笑,自己尚未完全掌控大明所有的兵力,尚未平定天下,便痴心妄想的想着以后的传承。当真是无知者无畏!

  由于金銮殿已经荡然无存,崇祯不得已在武英殿上朝。

  此时已经是卯初,相当于现在凌晨5点。崇祯有点害怕,这么早就要上班,那些老头子受得了么?

  当当当,钟声三响。一名宦官高喊:“上朝!”

  于是,等在大殿外的百官分成两列鱼贯而入,左文右武。左首之人赫然便是南京兵部沿书史可法,右首所站大将更是让人大吃一惊,此人正是左良玉。

  百官入得殿来列好站队,此时宦官又是高喊:“皇上驾到!”

  百官顿时下跪高喊:“愿吾皇万岁万万岁!”

  崇祯轻坐龙椅,心中感叹,这便是别人千辛万苦所争夺的椅子么?为何便感觉不到一丝的舒服,或许他们要的是这座椅子所代表的无上权力。

  百官三呼万岁后没经崇祯同意,不敢起来。心中皆是在想:皇上要给我们这些臣子煞威风,于是大气不敢出,怕成了出头鸟给崇祯劈了。却是不知道崇祯想事想得出神。

  良久,崇祯回过神来,见百官还跪在下面,便轻轻一抬手。那名司礼宦官,立即大声喊道:“皇上有旨,免礼平身!”

  百官这才吁了口气更加卖力的道:“谢皇上。”巨大的声响,倒是把崇祯给吓了一跳。

  崇祯轻声道:“天降大难,国破山河震,流寇四起,外族窥视,大明危机四伏。前月,朕自京师逃至南京,所见皆是百姓流离失所,赤地千里,无人耕地,甚至以人为食,若再失民心,大明必亡。中原大地,必受异族肆虐。诸位卿家,可有良策?”

  一通话说得殿中百官皆低头不语。

  崇祯嘴角暗中冷笑,他所言此事并非是要他们出谋划策,他要的是让他们闭嘴,良策早已经实施,并多有成效。无数的流民涌向南京,也给崔慕白也给安排得妥妥当当,而这些流民有一餐饱饭足以,于是开心的去做开荒种田,四月里正是耕种春播之时,虽然种子不多,可是也是多开垦上千亩。若是收成好,只怕能支持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

  崇祯不紧不慢的又道:“朕如此一问,实在是难为诸卿了。朕也不怪责尔等。只怪朕从前不明事理,不懂民生。不过,朕在此可向诸位保证,此后决不乱指挥。大小事务皆由六部来处理,朕只管审批。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说是不处理事务,只管审批。这不表明取决权在其手中,六部并无裁决权。这比以往的皇帝更要集权。

  殿下百官轰的一声炸开了。这如何使得?却是无人敢上去谏言。

  史可法心中对百官的反应感到好笑。若是事事须皇上审批,只怕不给累死也给文书压死。皇上无非是想抛砖引玉,只想握住大权罢了。想到前日会晤之时,崇祯对自己的信任与嘱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咬牙,史可法手捧玉笏出列道:“皇上,臣有异议。朝政事务何其之外,若是事无大小皆有皇上审批,只怕不妥。”

  崇祯脸色一寒道:“嗯?!有何不妥?”其他官员一听皇上如此语气,顿时替史可法感到担忧。

  史可法却是面不改色道:“皇上乃是九五之尊,如何只能为那芝麻绿豆之小事而忙碌。臣建议皇上实行抓大放小政策。所谓抓大放小,便是审批裁决权还在皇上手中,只要是军机要事、事关百姓民生之事,就须要皇上审批。”

  崇祯想了一下道:“此法甚妙。不过也有偏颇,正所谓民生无小事。这样吧,便由史爱卿与六部尚书商议,就如何处理好政事,写个条陈上来。朕会仔细慎重考虑。不知各位爱卿有何意见?”

  百官面面相觑,这不是明摆着实施一言堂吗?可他们毕竟不如京师百官般齐心而有实力,为了不触崇祯的霉头,只好拱手道:“皇上英明!”

  崇祯心中那个爽啊,曾几何时大臣皆是如此听话,大笑道:“诸卿无异议,甚好,甚好!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立即手捧圣旨出列,尖声道:“众大臣接旨。”

  百官又是跪首齐道:“臣接旨。”

  只听王承恩道:“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朕受祖宗托付,接管江山。天公缕降灾祸于大明,或大旱,或洪涝,或人祸。朕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秽,皆朕之过也。接尔又失京师,实愧对祖宗、愧对百姓。

  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朕意决定都南京,重聚天下万民之忠、百官之廉,以强大明、以振大明。朕必任大臣而法,用小臣而廉,用武将而举其功。

  此时,宗社阽危,间不容发。不有挞伐,何申国威!告尔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悉诣军前听用,以歼丑类。朕必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钦此。”

  ---

  剧情介绍:

  第二卷文戏即将结束,下卷破军三千万即将上演。敬请期待!

  最后,请投票收藏。HO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