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 第一百七十三章、只是开始
作者:魔菊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百七十三章、只是开始

  正如史可法所言,多铎准备下船南下山东之时,多尔兖便八百里加急,飞马传书下令停止进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多铎正想以此来推搪,挥军再下,八万精兵早已蓄势待发,锐气正盛之时撤军正是军家大忌。

  可多铎拒绝传令兵的授命之时,那传令兵又从怀中拿出另外一封信递给多铎言称:“摄政王交待,若是多铎亲王拒绝第一道命令当递上此信。还请多铎亲王观阅。”

  多铎更是迷糊了,这位摄政王大哥搞什么花样,怎么就不能一次把话说完。怀着郁闷的心情打开信件一看,顿时吓住了:吴三桂与李自成在山海关设下圈套,英亲王阿济格鲁莽行事,中计受伏,使得我大清失兵而归,损兵精骑四万、汉军二万,苏克萨哈战死,兵械不计其数。若再强行南下山东,当受重击。据探子回报,史可法早已率军守在山东,更有左良玉率兵十万支援。其兵甚众,不可敌。撤回从长计议方为上策。望见此信即刻撤兵回转,不可再行鲁莽之事。切记切记!

  多铎惊起一阵冷汗,豆大的汗珠从身上滑落,将其衫打湿。而多铎却是浑然不觉,李自成与吴三桂不是死对头么?怎么突然间合作起来对付大清?可是,就算他们联兵也不可能将四万精锐骑兵一歼而灭,难道是英亲王阿济格脑子突然进水了?不管如何,大清此战损失如此严重,若想南下必定举兵维艰。十八兵精锐八旗弟子一下子损失四万,当真是了不得的损失。

  多铎不敢多想,立即强令所有军队挥师而归。大清朝中多有不服多尔滚之人,如令多尔滚手中兵力大减,若自己不及时回去。他的摄政王位置只将坐不长久。

  正如多铎所想,多尔兖的位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英亲王阿济格大败的消息不胫而走,所有亲多尔兖派皆是心中惴惴,这次大败多尔兖实力大降其地位实在是堪忧;而保皇派则是十分欢喜,其实力大降正是临福收回大权之时。一时之间,清朝之内,暗涌再现。

  处于核心风暴的多尔兖在自己府上大发雷霆,将房间当中所有可以打碎可以撕破的东西一一摧毁。

  砰的一声,一个唐时万厉年时期的瓷器被摔在地上,碎成上千块。

  房间之外已经候着十多人,其中赫然有汉奸程文芳。他们皆是脸带忧色。不绝于耳的砰砰嘭嘭之声更是让他们心胆一次一次处于悬崖的边缘,随时如同那瓷器一般变成碎片。

  过得良久。房间才静了下来。

  只得房间之内传来一声沙哑叫唤:“都到书房里等本王。”

  于是乎。众人在家丁地指引下。都聚到多尔滚地书房当中。人不多。只有六人。但是能到书房里地人。不是多尔兖地亲信就是与多尔兖绑在一起地各大亲王与贝勒。

  可是。没人愿意说话。皆是沉着脸。皆作思考之状。形态不足而一。

  又过得良久。众人听得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书房里人顿时站了起来你下头来道:“见过王爷。”

  一双华贵地鹿皮靴子在众人眼里出现。跨进了书房。慢慢踱到了主人位之上。

  “起来吧。”多尔沉声道,“本王有点失态,令诸位担心了,实在是本王之过失。还请诸位勿要见怪。”

  众人皆言不敢。

  多尔兖又道:“相信大家都知道,英亲王阿济格在山海关失利,不但使得四万精锐大军一朝丧失,更使得苏克萨哈这样的猛将殒命,实在是极坏的消息。南下尚未顺利进行就要匆匆结束,实在令人痛苦。还有,那些保皇派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令本王的心情更是糟糕。”

  一名虎背熊腰的大汉站了出来道:“摄政王过滤了。那些保皇派不过是螳螂之臂,如何挡得王爷之势力?谁若是敢说个不字,大军一扫之下,焉敢不从?”

  说话的正是正红旗旗主玛科勒。多尔兖当知此人勇而无谋,勇是莽勇。他的正红旗虽然实力雄厚,多尔兖却是不敢让其当带兵出战,防的就是不让其损兵折将而影响南下夺明大业。谁知道一向精明过人、稳中求进的阿济格也是倒在的汉人的圈套当中。看来一切阴谋在绝对的实力当中不足为料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可靠。

  听得此话,不但是多尔兖,就连其他人也是连连摇头。

  多尔兖道:“玛科勒亲王,你的建议是不错,可是一旦大清内部起兵事,南下大业更不知是何时能实现。此事还须从长计议。不知其他亲王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却是无人上前献计,皆在叹气。

  多尔兖一下子将自己的建议否决,玛科勒脸上涨得通红,有点恼羞成怒,大声道:“兀那汉蛮,你笑什么?莫非是笑本亲王的建议不成?难道你会有更好的办法不成?要是你说不出来,本王便治你的死罪。”

  多尔兖也问道:“刚才本王见程先生似乎胸有成竹,不知有如妙策?”

  “程某是有些许愚见。”程文芳轻捋胡须轻

  “方才听得摄政王还在考虑如此南进大业之事。程T喜。”

  多尔兖大喜道:“不知是何妙计,还请程先生教我?”

  玛科勒又给人忽视,心中一阵恼怒,暗忖若是摄政王不采纳他的计策,必定让其生死不能。

  只听程文芳道:“保皇派之所以敢蠢蠢欲动,无非就是看摄政王实力减弱。到时他们必定指责王爷办事不力从而让王爷让出手中大权。王爷不必理会于他们,只要反诘问他们为何不肯出兵征明,让其失去生事之口,再行激将之法。将他们继续引到南下大业之中。”

  “妙计妙计呀!”多尔兖哈哈一笑道:“如此一来,本王不仅可以削弱他们的势力,请朝廷的权力抓得更紧,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作为先锋继续南下大业当中,真可谓一箭双雕!”

  玛科勒反问道:“可是他们怎么会轻易上当呢?”

  程文芳笑笑道:“这就要玛科勒亲王多多配合。”

  “我?怎么配合?”

  程文芳一捻胡须道:“到时王爷诘问那些保皇派之时,玛科勒亲王痛斥王爷的错处,再争取出力南征之权。保皇派必定上当,与你争南征之权。”

  多尔兖一拍手道:“此这就是激将。程先生,此计若成,你当算首功。”

  玛科勒也是展脸一笑道:“想不到你这汉蛮子的头脑转得这么快。我问你,你为何肯如此出力助我大清灭明朝?”

  程文芳笑笑却是不答。多尔也没有再说话。

  立碑于官道,刻汉奸之名于其上。这纯粹的攻击,永世不可翻身的可怕攻击,已经将程文芳等投敌人彻底的逼到清廷这边。要想摆脱这攻击,就要助清将明灭亡,才能换来代代的清名。

  ---

  “心若在,梦就在。”

  崇祯在朝英殿来回的走动,不断的念叨着这句话。

  自从收到吴三桂的捷报开始,崇祯一真处于兴奋状态。灭清兵六万,退李自成之兵,每一件都是惊天地的事件。试问,自太祖朱元璋以下,谁有如此辉煌战绩?近百多年朝代以来,胜仗是有,可谁有如此惊人的杀伤力。

  在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吴三桂这一战绩足以使其拜将封侯、裂土封王。若是可以,平西王这个称呼改为平北王戴在吴三桂的头上。

  更令崇祯高兴的是,吴三桂身为一军大将所具有长远的战略目光,能够联合李自成以击满清,其所组成的抗清统一战线堪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搞日统一战线,极其历史性重要意义。单是使得满清取消南下之意,足以证明他的震慑力。

  野蛮人,只有将他打败了,他才会像条狗一样怕你,才会向你摇尾乞怜。

  收到捷报后,崇祯立即召开庭议。

  初起的秋阳,让人神清气爽。坐于龙椅之上的崇祯更是满脸笑容、神采奕奕,看着殿中的大臣,一股自定都南京未有的骄傲与自豪充盈于胸际,微笑道:“想必诸卿已经知道山海关之大捷,呵呵,这可是近百年从未有之大胜。朕甚喜之!”

  众臣当初听得山海关大捷之事,皆是惊愕,随后又是怀疑。吴三桂的两万关宁铁骑再勇也不能以一挡三,更何况那些野蛮的鞑子。但是随后一封封捷报从山海关六百里加急而来,这才醒悟:灭清兵六万乃是事实,这才欢天喜地的相互传诵。如今又听得皇上的一再证实,于是齐声高呼:“上天保佑大明。皇上英明。”

  崇祯又继续道:“吴三桂之大胜更让多尔兖撤去另外一支南下清兵,山东无恙。这如此辉煌的战绩如何能不赏!不知诸位爱卿有如意见?”

  钱学谦当即出列道:“吴将军之功足以封王拜侯,只是,天下尚未太平,封赏之事倒可暂缓。等到皇上重掌乾坤之时,才是行大赏之时。”

  崔慕白也出列道:“臣以为将士为大明而抛头颅洒热血,此时大胜若是不封赏。臣怕是寒了士兵之心。”

  崇祯点头道:“崔卿所言甚是,将士有功不能不赏。这样吧,打仗乃是烧钱之事。上次抄李、徐两家所获甚多,便拿出三百万两犒赏三军。其余功名之事,等到天下太平之时再行论功行赏。不知诸卿意见如何?”

  众臣皆道:“皇上英明。”

  崇祯大笑而立道:“英雄出于乱世。大明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正是勇士猛将立功之时。崔卿,你的招贤馆须加大招收力度。朕必不亏待有功之士。诸卿请注意,山海关大胜只是开始,后面的考验将更加严峻,望诸卿努力,争取早日还大明一朗朗乾坤。”话语掷地有声。

  只是开始!

  殿中各臣不由浮想联翩:只是开始,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_-

  国庆快乐

  小魔回家过节了只能一天一更勿怪

  再祝中秋快乐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