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 第十卷 第二十五回 赞誉
作者:死亡军刀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

  文人有风骨。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在历史上,章太炎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作为**元老对中国有着自己的理念。他和孙中山蒋介石不和。曾经受孙传芳的邀请,而为阻止北伐而出力。

  真正的原因已经无人可知道了,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的笔沾满了失败者的鲜血写的。作为章太炎的生平所为来看,他的选择是自己认为对了,才去做的,而于大师人品无关。

  杜月笙,身在这个时代,生在一个和大师同时代的风云岁月里,有更多的感触,也对大师有了发自内心的敬仰。

  章太炎的邀请,是礼节性的。时年1926年,章太炎五十九岁。历史已经改变了。孙传芳在猝不及防之下,已经再无还手之力。大师也提早的到了苏州,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杜月笙还是去了,黄金荣也去了。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这个时代里的苏州。更比后世雅致万分。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风都带着风雅地气息。处处是景点。

  章太炎等着杜月笙。

  “章先生,久仰。”黄金荣在章诗名的引荐下,抱拳向章太炎道。杜月笙也在一边抱拳起来。

  章太炎的个子不高,脸微长,眉宇间是儒雅气象,一双眼睛平淡无波。嘴巴却挂了礼节性的笑容:“黄先生,杜先生。请。”

  .......................................................................................................................................................................

  黄金荣发现自己插不上嘴。月生怎么明白这么多东西。看来自己是老了。身边的杜月笙和章太炎交流的很热切。

  从开始,章太炎的那种表情,到现在地亲热,黄金荣还是感受得到的。这一切地改变,就是杜月笙的原因。

  章太炎也在吃惊着。

  从**思想,到天下大势,杜月笙都能够说上一二。卢永翔那句国士无双。上海人传的厉害。也到了章太炎的耳朵里过。当时也就一笑,军阀大亨间的互相吹捧,半生阅历下,章太炎这么想也是理所当然。

  而今天,他发现,自己错了。错的厉害。杜月笙,起码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而黄金荣被冷落了。章太炎知道,可是自己和杜月笙相谈甚欢地时候。作为黄金荣,看向杜月笙的眼睛里却是欣喜。

  这就是江湖中的兄弟情谊么?

  章太炎生平也接触过江湖。当年洪门帮着国家**,孙中山也拜过山堂。自己也听过那些做派。而那些洪门大哥的风范,章太炎也是领教过一二的。今日,却是不一样了。

  “杜先生,黄先生。闻名不如见面。今日一会,足慰平生。两位高义,秉公做事。正是豪侠气派。”章太炎当面又听了章诗名的禀报后,对着两人一拱手:“真男儿。”

  杜月笙和黄金荣连说不敢。

  章太炎却大笑起来:“也听了些趣事。杜先生风流雅致,黄先生气吞万里。两兄弟雄踞沪上,玩弄洋人于鼓掌,涨了中国人威风。还望两位再接再厉,这世道,要你们这样的男子来担当才是。”

  “先生客气了。”杜月笙拱手道:“弱国无外交,这上海租界林立。便是佐证。月生想自己是没这个能力。我和兄长在租界,也仅仅是保乡土护自己而已。谈不上威风二字。真要我中国威风。也是举国统一了,才是中国强盛的契机。”

  “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是啊。”章太炎点点头,心里风起云涌。这数十年岁月,自己由得一个风华正茂地少年,到现在白发苍苍。

  其中思想几经改变,却看不到救国治国之路。也许蒋中正走的是对的?

  那自己这一生呢?

  “先生一代大师,门生遍布天下,思想也传达四方,著书立传,让我中国数千年璀璨文明继续流传后世,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男人。”杜月笙忽然道。

  他从来善于察言观色,章太炎生平他怎么不知?面露萧索茫然,必定是勾起了心思。文人一生,不能够治国平天下,也要青史留名,著书传后世。杜月笙的话拂去了章太炎心中的不快回忆。

  两人相视。知己地感觉从章太炎的心中升起。

  杜月笙微微一笑:“洋人虎视眈眈,先生名望如此。若有一日,烽烟再起,先生必定能够号召四方,天下热血学子,无有不从,那时候,月生和兄长也必定赴汤蹈火,为国为民。先生,初次相识,月生算是交浅言深,冒昧了,但是字字由衷,绝非虚言。”

  “两位有古之豪侠风范,我信!何况上海杜先生。闲话一句,金子招牌,如何会专来苏州,糊弄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生?”说着,章太炎转头看向了黄金荣:“黄先生,你说呢?”

  满屋人再次笑了起来。

  趁着不注意,杜月笙将兜里地一张支票。按了手边的茶杯下,然后站了起来:“叨扰半日。先生还有的事情忙。月生就不打搅了吧。先生如果有空再回上海看看,必定恭候先生大架。”

  “也好,也好。”

  说着,几人全站了起来。黄金荣来之前就知道,杜月笙一来就走,他说的有道理,人家那名声名望。自己一个江湖人物,见了就见了,却在那里怎么打搅,反是讨人厌恶了。

  那张万元的支票,静静的压在茶杯下。

  杜月笙微笑着,后世说自己拜会先生给了两千,先生便被称呼为捧自己臭脚?他**的,老子那索性就多给点。让先生多点闲心整理一生所学。让你们这些狗日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反正给多给少,这些狗日地也要恶心人地。

  ..................................................................................................................................................................

  那张支票,在章太炎地眼前。

  这是杜月笙地位置上拿来的。

  自己平生也算有点积蓄,但是这些年来。已经是坐吃山空了,家里有些紧张,杜月笙必定是打听好了,又怕自己难堪,便悄悄留下了的。

  杜月笙!

  来了,就走。话犹在耳边。

  天下烽烟再起,洋人狼子野心。

  他看的透彻,这国家世道,路还远啊。真想看看这杜月笙,到底会怎么样。章太炎感慨的想着。甚至。他期待着。

  江湖男人的热血,他还是感受地到的。因为他也是男人。

  自己是书生。却不是没有横枪跃马的梦想。想当年,那羽扇纶巾的周郎周公瑾,那智冠天下的诸葛武侯,也会偶尔的羡慕羡慕麾下冲阵斩将,驰骋沙场夺旗凯旋的猛将们吧。

  他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章太炎想着。

  这个人,必定大有作为!

  ................................................................................................................................................................

  “先生。”

  章诗名低声地叫了下。

  杜月笙张开了微微闭起的眼睛:“怎么了?”

  已经是回上海的第二个晚上。

  杜月笙不知道章诗名怎么突然来找自己了。焦文斌刚刚说事情安排好了,他正在继续考虑着事情。

  “先生,诗名这个几日想起了个事情。”

  “怎么了?”

  杜月笙看着他:“诗名,是不是哪个佣人轻慢了你们,还是怎么了?”

  “不是,不是。”章诗名见杜月笙张口就是关心自己的话,很是感动。章太炎在杜月笙回头的当天就派了个学生来,信还在自己的怀里。上面讲了杜月笙留下地支票,叔父生平第一次叮嘱自己要好好的帮他。

  叔父要自己帮杜月笙!这换了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日自己被杜月笙劝了来这里,也是怕叔父不高兴。毕竟杜先生是江湖人出身。不想,叔父却如此的推崇。章诗名知道,自己那个叔父眼高于顶,不是为区区银钱而说人好话的人,那日他站了一边,也清楚的看到了杜月笙的谈吐眼光。

  章诗名,觉得其实就是没有叔父的信,也该真心的帮自己的恩人了,何况,叔父地信更去了他最后地一点顾忌。

  他想了好长时间。

  他想到了一个点子。

  “修族谱?”杜月笙诧异的看着他。

  章诗名认真地点点头。他也有点奇怪的看着杜月笙。他当然不知道杜月笙诧异的原因。

  杜月笙没想到,这个事情来的这么快。而且居然是章太炎的侄子和自己提出来的。

  “先生,如今您名满沪上,甚至举国皆知。蒋中正说你心胸过人,卢永翔说你国士无双,我叔父也说你古之豪侠风范。上海如今谁不知道?”章诗名看着杜月笙,慢慢的说道:“如今先生涉足各个行业,名望正与日俱增,我想,先生也该在自己老家修个…….”

  他忽然说不下去了,对面的杜月笙在摇头:“诗名,高桥老家的乡里我没忘记,常常的赈灾义卖,你也该知道的。何必流于形式?”

  “不,先生错了。”章诗名激动了,杜月笙流露的理念好像和他坚信的传统有出入。

  “你,你说,你说。”杜月笙看着对面的书呆子,只好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