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雍王 第八百三十二章 东雍之战六
作者:名剑山庄的小说      更新:2018-10-08

  第八百三十二章东雍之战六

  首先官府掌握了所有人地址,家人。

  单单这一点,就不是浙军能够做到的,即便是浙江每一个士卒报上自己的家庭住址,但是大明各级『政府』真的能锁定每一家人,确定是真是假?没有虚报?

  而东雍的县兵,是直接从县里面抽上来,可以说一家老小都在县令的掌控之下。根本不能,也不敢逃走。

  而且东雍百姓都觉得雍王对他们有恩义。

  对百姓来说,什么大义,嘉靖与雍王之间,谁对谁错,根本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会关心的,但是雍王接他们从流民的深渊之中,解救出来,并且给他们分了田地,甚至为他们找媳『妇』,让他们有能力传宗接代。

  这就是了不得起的大恩德。

  中国百姓是最知恩图报的,所以他们为雍王而战的心思,要远远强过对手。

  而浙军都是一些什么人,都是招收的地方之上有勇力之人,江南的打行,可是一等一的厉害。但是又有什么用处啊。

  这些人都是戚继光所说的花拳绣腿,在战阵之上一定用处都没有,而都是混过的人,心思多。

  两军对阵,彼此厮杀,再加上火器的轰击,可以说分分秒都会有人死去。这是一场在势均力敌的战斗。

  双方战斗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之下,其他方面就突出来了。

  雍军不管是不敢当逃兵也好,还是感恩也好,还是彼此之间都是乡亲,不愿意独自逃走也好,反正双方交战好一阵子,雍军是一个逃兵都没有。

  而浙军这边却大不一样,已经零零星星的逃兵出现了。

  岑勇站在后面督战,他此刻已经连续杀了三四名逃兵了,并且让人将逃兵的脑袋用竹竿挂起来,悬首示众。

  可算是稳定了局面。

  不过,岑勇也知道,这样的局面根本无法维持多久,或者说,这样的强烈镇压,总是有极限的,突破极限的时候,就不是区区督战队可以维持局面了。

  “大人,我们要不要出击啊?”无数铁匠簇拥在王二铁身边。

  当初那年在朱厚煌身边冒险一试的小铁匠,已经成为铁场场长,每年有千两左右的红利,如果不是朱厚煌否定给少府官员品阶的,他觉得自己也能带上个五品衔,最少铁场矿场自成一体,从来不鸟北港知府。

  王二铁是朱厚煌的死忠。

  这几年的功夫,他也养成几分威势,不是那个连话都说不囫囵的人了。

  “急什么,等着。”王二铁站在几张桌子垒成的高台之上,从上面越过院墙,拿着千里镜向外面眺望。

  当他知道,明军冲这里来的时候,他就准备好做战了。

  铁场虽然这样叫的,其实是东雍的最大的兵工厂,从刀枪,到火炮,甚至如千里镜这些零碎,都是从这里出产的。

  所以这里别的没有,就说武器多。

  他已经准备了大大小小的几十门火炮,千余杆火枪,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火器,准备防御作战了。

  这些火器根本不用他去找,他只需将各种火炮的样品,还有现在正在生产的这一批次武器节流下来,就有这么多。

  而且他手中也不缺人。

  这些冶铁工人,从来不是缺少一身力气,而且铁场之中,也常驻好几名军官,一来是负责保卫,二来,也是来监管的。

  再加上这些造武器,都是知道怎么用,这临时召集起来的军队,按照原本生产时候的编排,一时间看上去还像样,战斗力还真有几分。

  不过,即便如此王二铁也不愿意出战。

  因为他知道,铁场有现在的这个规模有多不容易。

  当初他不过是一个小铁匠,被提拔到这里位置,负责这里的事情,从几十个人的炮作,到现在少数有五六千的铁场。他花费了多少心血。

  现在回想起来,他花费心思最多的地方是,培养人才。

  东雍哪里有数千名铁匠来用啊,可以说现在的铁场的所有技术人员都是他那位老手父亲培养出来。

  不知道费了多少功夫。

  而且很多人都被雍王殿下记在心上。说是国宝。

  当然了,国宝不过宝的,他不是多理解的,但是有一点他却是非常理解,这里的人比外面的士卒的命金贵。

  外面的士卒死了,从地里还能拉出一个人,但是他这里这些人,死了一个可就少一个啊,根本没有备用的,而且他们一死,这里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不到最后时刻。他不想派让他出战。

  北港城中。

  汪直闭上眼睛,正在闭目养神。

  一个人正汇报这陈钊与岑勇之战。忽然汪直一摆手,说道:“陈钊没死之前,就不汇报了。”

  汪直听的分明,他知道没有别的变数。这一战陈钊赢定了,不需要他太多关注了。他有更要关注的地方。

  “报。”一个斥候说道:“大人,敌军出动了。”

  汪直的双眼猛地睁开,爆发出一道精光,说道:“出动了吗?多少人?”

  “属下看,他们全部出动,连炮台都放弃了。而且明军的船队也已经撤离完毕。”斥候说道。

  汪直说道:“好一个沈希仪,有胆子,毕其功于一役,不胜则亡,真是有胆魄啊。”

  “不过,你当初不敢与俞大猷对战,现在就敢与我打,是不是看不起我汪某人啊?”汪直心中暗道。

  明军的舰队,不归他管,他不没有在意,他唯一在意的是在沈希仪的心中,自己不如俞大猷。

  不管他愿意不愿意。

  朱厚煌树立起他与俞大猷两个山头之后,他即便与俞大猷的关系再好,也不得不对立起来,无他,就是因为利益。

  别的不说。

  单单说几点,作为在雍军之中,与俞大猷一个资历的将领,现在吴明成为枢密使,而谁都看的出来吴明这个枢密使,不过是一个过渡而已。将来的一任枢密使,定然是在汪直与俞大猷之间产生了。

  东雍的体制决定了,很多时候枢密使比丞相更有权势。这样主持一国大略的机会,谁先放弃,谁都不想。

  枢密使不过是一个极端的比喻。

  而雍军就这么大,两个人年纪相仿,势力在朱厚煌的平衡之下,各有各的班底,都不是一个人,即便是他个人不想,他能挡住自己的部下不想吗?

  时间一长,再好的关系,也变得不好起来。

  汪直说道:“全军准备出战。”

  但是汪直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沈希仪这一击打的非常准。他有一点轻敌了。

  他虽然有诱敌之策,但是诱饵太大了一点。在他想来,他放个这么大的港口给沈希仪,沈希仪一定后面运来足够的兵力之后,再发起进攻。

  万万没有想到,沈希仪简直是一个亡命徒,一上来,就准备赌命。

  而偏偏汪直现在的底牌并不是不是太足的。

  汪直麾下不过,二万余。大约四个营左右而已。

  这些营,还都是一个雍军营拆开,与北港的县兵的混编出来的。战斗力与陈钊营相差不大。武器装备也多以冷兵器为主,火器的准备不足。

  而对面的浙军,大概有三万以上,具体多少,斥候看不出来,双方在铁场之南战斗,各投入数千兵力,

  现在双方在数量之上,是沈希仪占优势。

  不过汪直,觉得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事,无他,汪直鄙视浙军的素质,还不如雍军县兵的。

  即便如此汪直也不高兴,知道在战略方面,是被沈希仪算计了一把,让他不得不被动应付。其实已经是落了下风,输给沈希仪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