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就来支教,你让我当帝师 第25章 略懂皮毛
作者:不做上班狗的小说      更新:2022-11-01

  “胡少,怎么说这里都是陛下派重兵把守的地方,咱们还是快些离开这里吧。”

  这个角度,正好能看到那几亩良田,倘若被朱元璋发现他们在高楼之上偷偷看,即便他是胡惟庸的儿子也定不会轻饶。

  胆小的人已经催促着他离开了。

  “你们真是一群孬货,小爷都在这里,你们怕什么!就算当今陛下看到了又能如何!怎么,普通百姓还不能来这高楼喝茶了不成。”

  胡大成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几年,他凭着爹是胡惟庸,在这皇城之中可是没少没少兴风作浪,全都被胡惟庸压了下来,被欺辱的人更是敢怒不敢言。

  “你们快看,那几个农户好似是在里面翻着什么。”

  看到几个农户蹲下查看田里的状况,其中一人立即对旁边的几个狐朋狗友说道。

  “胡少,该不会是在这田里种了什么东西吧。”

  “看模样倒是有几分相似,可是种东西让这农户去种就好了,为何陛下还会派重兵把守?而且还是傅将军亲自在此!”

  傅忠乃是傅友德的亲子,在武将当中地位也颇高,区区几亩良田,派他来亲自看守,简直就是浪费人才,事情一定没有表面这么简单。

  胡大成盯着瞅了半天,说道:“看样子这土里面应该还没有长出来,等过些时日,咱们哥几个再过来看看这陛下究竟在种些什么东西。”

  “小二!”

  胡大成高喊了一声,店小二屁颠屁颠的跑了进来。

  他一直在外面候着,他们谈论的话都被他听的一清二楚,但他可不敢出胡说。

  “胡......胡少,您有何吩咐?”

  “去告诉你们掌柜的,这个高楼我买下了。”

  “是是是,小人马上就去。”

  谁不知道胡大成的脾气,要是一个惹他不开心了,即便不死,也会被他打个半死不活。

  店小二立即去跟掌柜的禀报了此事。

  不出所料,胡大成顺利的以低价买下了这座高楼,谁让他爹是胡惟庸!

  几个农户还在查看种子播下去的情况。

  “咋样了呀?”

  “回傅将军,都生长的不错,不出意外的话,过几日苗就能长出来了。”

  “好好好,要是种植成功了,陛下定有重赏。”

  “谢将军。”

  傅忠来之前,朱元璋可是给他下了死令的,要是种植失败了,他也就不要再回皇宫去当差了。

  但要是成功了,那可就是大功一件啊。

  前一天吃过香甜可口的土豆和番薯之后,第二天去上课的时候众人还眼巴巴地望着景东。

  “这个......先生,敢问您那儿还有没有那个土疙瘩?”

  朱元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道。

  “黄校长,难道昨天还没有吃够吗。”

  “咱想拿回去给咱的媳妇儿也尝一尝。”

  景东昨天蒸的刚好每人一个,都没机会带回去给马皇后尝尝味道,他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他们二人的感情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帝后情深。

  有好东西怎么能只有自己一个人吃呢!

  “原来是这样啊,看不出来黄校长还挺贴心,厨房里还剩一些,待会儿下课我给黄校长拿去。”

  他以为这里贫穷落后,思想传统,没想到对老婆还挺好。

  “先生,我也要。”

  “先生,我们也要。”

  “我也要!”

  “去去去,你们这些兔崽子在这里起什么哄?”

  “黄校长,就只准你有吗!”

  “嘿,你们胆儿越来越大了是不是?”

  说着,朱元璋就撸起袖子挥着向他们挥着拳头。

  “有有有,我那多的是,待会儿你们下课回去的时候,每人带一个回去。”

  “多谢先生。”

  有景东给他们撑腰,诸王在朱元璋面前的胆子都大了不少。

  “对了,你们先前种在后院种下的调味品已经有一个月了,如今都长出了幼苗,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务必每天下课都要去查看!”

  说了好消息之后,接下来就该是坏消息了。

  “另外,我发现朱四的苗死了几株。”

  众诸王幸灾乐祸地盯着朱棣。

  之前先生就景东就说过,要是没有长出幼苗的话,这门课就视为挂科。

  朱元璋交代过他们了,要胆敢挂科的话,回去定会加罚。

  “怎么会呢?我可是每天都很认真的去浇水啊!先生,您是不是看错了。”

  朱棣很不服气,他每天都认真去浇水,怎么可能就死了呢!

  “这个正是我今天要说的,你的苗浇了太多水了,我说过,只需要隔天浇水即可。你的那块土壤比旁边的都要湿润,种子在这么湿润的环境根本就不能生长,所以这门科所有人都及格了,就你挂科了。”

  “不过,还有补救的办法。正好昨天黄校长说想提高你们的水稻亩产,只要你跟我学成了,教会大家,这门课就算你过了。”

  “这......这是真的吗?先生真的要将这个方法教给我!”

  原本还有些失落的朱棣瞬间觉得受宠若惊,单独教给他,那可就只有他会了!

  “这个周末就由你带着老师亲去你们的水稻稻田中,我教教你如何提高亩产。”

  虽然他可以直接从商城兑换杂交水稻给他们,但是今后难免会出现问题,还是让他们学会稳妥。

  回到宫里,朱元璋单独叫来了朱棣。

  “你让咱说你什么好!区区几株幼苗都种不活,咱的脸都被你丢光了!你周末跟先生去学习提高亩产的办法,必须给咱学会!这关系着咱们大明的未来。“

  他记得景东说过明朝将会有几百年的小冰河时期,如果真的能够提高亩产的六倍,那么他就可以在此期间多屯粮,以备不时之需。

  “儿子明白,一定不让爹失望。”

  朱棣拍拍胸脯说道。

  这可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他怎么会错过呢。

  朱棣走后。

  朱元璋让小黄门喊来了刘基。

  刘基作为他的军师,对天文颇有研究,就这个小冰河时期的问题他还想再次确认一下,屯这这么多粮食,兴师动众的,要是灾年不来,这些粮食在粮仓里放久了也会坏掉,岂不是浪费了。

  “见过皇爷。”

  咳咳。

  “可要注意身子啊,咱还需要你,这大明还需要你!”

  朱元璋察觉了他的身体不适,有点担心。

  “不知皇爷深夜召见老臣有何吩咐。”

  “咱当初还是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旱灾,你都能给咱算出下雨的时间。咱问你,明朝未来是不是要进入冰河时期?”

  朱元璋突然问出这个问题,让他很是诧异。

  他知道朱元璋一介粗人,根本不懂天文地理,所以他才能趁着大旱之时,趁机进言,将那些积压许久的冤假错案平凡。

  “皇爷何出此言。”

  “咱听一位高人说,接下来会有几百年明朝将会进入小冰河时期,就是冬日会冰厚数尺,你认为呢?”

  “这绝不可能,从先秦到如今,也不过是几百载的时间罢了,若是这小冰河时期长达数百年的话,百姓们还如何生活。”

  连续百年的灾年,活了这么久,他都从未听说过。

  而且自先秦以来,从未有过连续灾年的记载。

  “那位高人说在洪武三十年年之后,就会结束温暖气候周期,而之后便是全球的气温下降,再者就是粮食减少。”

  “这绝无可能,皇爷口中的高人,定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儿。”

  刘基直接否定了朱元璋的话,认为他就是被骗了。

  “既然如此,那就请伯温明日随咱一起去见先生吧。”

  朱元璋此言让刘基心中颇为震惊,自明朝开国以来,能让朱元璋称之为先生的寥寥无几。

  当代大儒宋濂乃言官之首,他便是被朱元璋称之为先生,再有一位就是他刘基了。

  如今又出了一位让朱元璋称之为先生的人,如何能不让他惊讶?

  朝中的大臣他都熟悉,他有些好奇,究竟是何人提出这样的言论?

  回府上之后,他也没闲着,夜观天象。

  想看看朱元璋所说的小冰河时期到底存不存在。

  回乡养老之后,他痴迷于天文地理的研究。

  虽说看不透百年之后的气候,但是看短短几年内倒是不成问题,以他的推断来看,近几年内大明的灾年跟往常一样,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像朱元璋口中所说冰厚数尺的情况更是不可能出现的。

  朱元璋登基之后,让百姓们都换上棉被。

  在此之前,许多百姓根本就没有御寒之物,若冰厚数尺,即便是棉被都不能够御寒。

  这一夜刘基都无法入眠,儿子好言相劝也没能让他回房休息。

  天微微亮时,他便从府中出发。

  他倒要看看,朱元璋口中的先生,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个朝代,他刘基说第二,便没有人敢认第一。

  “伯温来得可真是早啊,身子可好些了?”

  朱元璋出于关心问道。

  “托皇爷福,老臣的身子好上许多了。”

  咳咳。

  嘴巴上这么说着,但是身体还在剧烈的咳嗽。

  “等今儿从先生那回来之后,咱让御医给你瞧瞧。”

  刘基虽然年事已高,但对朱元璋来说,他还是大有用处的。

  “多谢皇爷。”

  朱元璋带着他来到宫门口时见到诸王皆在此。

  他这此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能让大明的皇帝、太子,甚至是诸位王爷都亲自前去。

  “伯温,别愣着了,赶紧上来吧。”

  刘基的年事已高,再加上久病,朱元璋断然是不能够让他骑马,便给他安排了马车。

  诸王则是先行一步到了学堂。

  等刘基到的时候,诸王已经开始在学堂内高声朗读了。

  他早就听闻他们不在国子监读书了,没想到竟是在这乡野之地,学堂内甚是简陋。

  他们口中的先生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样的人在刘基看来,不过就是一个毛头小子罢了,朱元璋一定是被蒙蔽了双眼,他定要揭穿这个年轻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我国的南北方农业差异。”

  随着景东的声音响起,学堂内瞬间鸦雀无声。

  “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也就是两个平原,这里的地都属于旱地,旱地适合种什么呢?这就适合种我们的玉米,棉花和大豆,再另外说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地方,这边都是水田,适合种植水稻、棉花以及一些蔬菜。若是将水稻放在。淮河以北的地方种植,那必然是不成功的,你们可要牢记!”

  他知道这些贫困山区的人是靠农业生活的,这些都是必备的知识。

  刘基本想直接进去揭装他的面目,但景东的话让他停在了门口,听起来倒是像模像样的。

  他估计这是一个略懂皮毛的年轻人,要是加以培养的话,将来必能为大明所用。

  “我国的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什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众人摇了摇头,看着景东飞快的黑板上书写,他们只能快速做着笔记。

  “就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会在零度到五摄氏度之间,夏季的气温相当高,平均气温基本上都超过了25摄氏度,而冬季的气温则非常低。过了秦岭淮河,就是温带季风气候。何为温带季风气候?最冷的月份的平均气温基本上都达到了零下十几甚至二十几摄氏度,这就是我先前说的冰厚数尺,而他们的夏季不像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是属于比较凉爽的。而西北地区则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个地方常年的降水量稀少,早晚气温度差距很大......”

  刘基一时间听入了神,连朱元璋叫他都未曾听见。

  景东口中所说的多少多少摄氏度,就连他都未必能准确地算出。

  而景东却能讲的这么详细!

  大明的版图不算小,他对一年四季的气温把握的如此精准,定是在那些地方住过的,以他现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根本就不可能。

  这个时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最快的不过就是马了。

  刘基的双眉都要拧在一起了,他不知道景东是如何推算出这些的。

  “伯温觉得景先生学问如何?”

  “景先生所言并无依据,南北差异略懂皮毛的人都能知晓。”

  “那依伯温所言,景先生只是个略懂皮毛之人?”

  朱元璋此时的语气变得极为冰冷,在他眼里景东可是能改变大明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