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就来支教,你让我当帝师 第124章 推行棉花
作者:不做上班狗的小说      更新:2022-11-01

  这惊喜来的太突然了,景东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是徐辉祖和汤醴二人先行反应过来的。“我......这就当爹了......”景东结结巴巴的说着,巨大的兴奋感涌上头,这一刻他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难怪说男人需要成家立业,果然现在家也成了,业也立了,孩子也有了,他已经是人生赢家了。“咳咳,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算你们运气好,今天早点给你们下课。”“多谢先生。”众人齐刷刷地站起来感谢景东。不能再将大明医院给徐妙锦管了,今天都晕倒了,万一他的孩子没了怎么办!一进医院他就直奔徐妙锦平时在所在的房间,这是她的专属房间,专门用来休息用的。“夫君,你怎么这个时候赶来了,现在不应该是在上课吗?”“上课哪有夫人和我的孩子重要。”“听苏伯说你今日都晕倒了,明日起你就不要再来医院了,我会另寻他人管理的。”“这怎么能行,一直以来都是我在管的,要是突然换人没有交接,他如何能管得了这么多人。”徐妙锦一听立马就不乐意了,大明医院建立初期就是她在打理,才有了如今这样的规模,让她直接撒手不管,她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现在的大明医院规模可不小,御医和那些助手大夫,还有后院的那些护士,上上下下加起来也有百来余人了,还再加上朱元璋派来的侍卫,这么多人不容易管。“今日我就发公告招募院长,你就负责招募院长就是了,这个人选由你来定如何?”徐妙锦知道这已经是景东最大的让步了。“最多许你以后来看一看,但是苏伯和府中的下人一定得跟在你身边才行。”景东的关心让她心里一阵暖。“那就依夫君所言。”见她答应,景东马上就写了公告,免得她待会反悔。“快来看,这大明医院要招募院长了。”“不一直是武侯夫人在管吗?怎么现在她不管了。”“院长每个月俸禄50两白银,这可是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些小官一年的俸禄都没有50两白银,而景东一个月就给院长这么多钱,怎能不让人心动。“我要报名!”“我也要!”......就连里面的御医都跑来报名,要是他被景东看上了可就发达了。当御医的俸禄哪有景东给的高。此事立即被羽林卫禀告给了朱元璋。面对景东开出的高价,他倒是没觉得诧异,大明医院的收入都在景东的手里头攥着,虽说是有保险可以报销的,但他跟致富银行具体是什么怎么合作的,朱元璋一点都不清楚,虽说他现在派兵去控制住了大明医院,但收入却不在朱元璋的手中。一个月50两白银,一年就要就600两白银了,景东手里头的钱多着,当然出得起。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朱元璋怎么会错过,既然他要招院长,那就由他亲自选一个派过去,院长自然是要懂医术的最好,宫里还剩下不少御医,从当中挑选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就行了。没几个时辰,朱元璋的圣旨就到了景东这儿。反正院长也只是代为看管医院的,具体的收入还是归他景东。朱元璋找来御医倒也省了他不少事,这样徐妙锦也能早点休息了,他随即就将医院交给了他。“夫人这下可以回去休息,这儿交给圣上接管了。”“大明医院是夫君开的,圣上此刻派人来接管,日后医院恐怕......”景东知道她在担心些什么。“你放心,这医院里的药可都是我弄来的,圣上若是想要什么,给他就是了,不过就是个大明医院而已。等夫人生了之后,我便在这医院旁边开一个儿童医院,专门给小儿治病。到时候这大明医院,大哥想要给他就是了。”“夫人专门为小儿看病,成立一个小幼儿医院,便可以将儿童和成人分开来。”“都听夫君的安排。”徐妙锦知道他对此都有自己的安排,就不再多问了,景东办事向来都让人很放心。景东爽快的就将大明医院全部交到了朱元璋的收中,这一下大明医院算是彻底被他控制了,只是不过收入还是在景东那里的,但朱元璋也满意了。“夫人可得小心一点。”原本很平常的上马车,此刻景东也是显得小心翼翼,生怕她磕着、碰着、伤着了肚子里的孩子。见状,徐妙锦捂嘴一笑道:“夫君未免太过于担忧了,现在不过两个月而已,还早着。”“此事千千万不可大意,这是我景家的第一个孩子。”他长这么大也是头一回当爹,第一个孩子自然是当宝一样。俗话说得好,第一个孩子是宝,第二个孩子是草。徐达收到消息时也甚是高兴,他又要多一个外孙了。景东的武侯也是世袭罔替的,日后他的外孙一个是侯爷,一个是王爷。他突然就不管大明医院,朱元璋觉得事有蹊跷,还是进宫一同用膳为由打探了一番。“二弟近日可繁忙。”“小弟能忙些什么,不过是给那帮小子上课罢了,医院都是夫人在打理。”“那为何这大明医院你就不管了?”“嘿嘿,小弟的夫人有孕了,所以这大明医院我们就暂时不管了。”“原来如此,这可是喜事!怎么也不早点来告诉咱!”“徐达知道了没有?不知道咱们派人告诉他去。”“大哥就放心,今日小弟知道以后马上就派人通知岳父大人了,此刻正在府上陪着夫人。”“那就好,二弟放心,咱给你找的人绝对可靠,这大明医院交到他手里你就放心。”朱元璋可是精挑细选的找了个自己人,自然是放心的过。景东能在京师安家立业,他再高兴不过了。他本就是个多疑的人,景东先前独身一人的时候,来自由去,现在在这儿成家立业又有孩子了,这就有把柄在朱元璋手上了,日后将他妻儿留在京师内,派他出去办事也放心了。反正景东来高兴,二人喝了几壶酒之后才离开。朱元璋心里打的什么鬼主意,他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今日朱元璋设宴的时候,他就将大明医院撇得一干二净,你要拿去就是了,反正将来开的儿童医院定是要比找个赚钱的,儿童的钱是最好赚的。回到家中因自己身上沾染了酒气,所以就主动跑到了偏房去睡。徐妙锦还以为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惹景东生气了,经苏伯一讲才笑着离开。现在医院也被朱元璋接手了,夫妻二人倒是闲下来给未出准备给未出世的宝宝做一些儿童床和玩具。原本他武侯之名不过就是个爵位罢了,并没有什么实权。“再过些时日,就要变天了,我想着把大明医院内病房的被褥都换一下,换成厚的,这样给病人方便使用。”原本病人身体就虚弱,要是再不注意保暖,那不是病上加病了。“不过大明的棉花产量不够多,现在的棉花产量还远远不够大明所有的百姓和将士们使用。”“是啊,一百多床被褥,我们要提前去买了。”大明最早种植棉花的便是云南、新疆等地。朱元璋虽大力鼓舞百姓们种棉花,甚至是要求有5亩地的自耕农,都至少要拥有半亩的棉花才可以,有10亩田以上的要加倍种,但这样种出来的产量还是远远不够大明百姓所用,必须要大力的推进棉花的产量才行。“医院的被褥我会换掉的,夫人放心。”要是连这些最基础的保障都没做好,如何让他们康复出去。景东突然又想到了另一条财路,他命苏伯大量收购全国范围内的棉花。等到时候他的棉被、棉衣一出来,就成了大明炙手可热的东西了,到时候又可大赚一笔。说干就干,第二日他便让苏伯去高价收购全国范围内的棉花,只要农户们手中有种植的,即便是还未成熟的提,景东也可先付定金,等到时候棉花长成之后全部卖给他。他们都不懂景东要收走那么多棉花做什么,但他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农户们种植的热情。先前棉花的数量并不好,基本上种起来都是给自个家用的。但是棉被今年做了几床新的之后,明年就不必再做了棉被这种东西了。所以他们第二年就不愿意再去种植棉花,奈何朱元璋的命令在那,他们只能不情不愿的种植,家家户户都够用,收购棉花的人也不多,都是低价,还不如种粮食,能多吃一点。现在有人高价回收棉花,他们当然愿意全卖。坤宁宫。“妹子,你说二弟又在弄什么幺蛾子,竟要高价收购这么多棉花。”“反正二弟每回做的都是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等过段时日你不就知道了。”“咱这不是好奇。”“大明建国以来,你虽要求农户们有5亩田之上的就得种植棉花,可大伙的热情并不高涨,二弟这么一弄,现在大家人人都喊着种植棉花了。等产量一上来,边境的守军人人就能穿上棉甲了,也不必在那这种天气理活活冻死。在明朝以前棉花还是奢侈品,只有贵族的人才有资格享用,像这些寻常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种棉花。但朱元璋从小生活家庭的生活条件就极为艰苦,每个冬天都是硬扛扛过来的,对于棉花一事便有了也有了自己的执念。自他登基的第一年起就推广大农户种棉花。“景老弟,听说你收了很多棉花,你收这些玩意儿做什么。”蓝玉听说之后就来劝告景东了,这不是白白浪费钱吗。“正好我大明医院内有100多张病床的被褥需要换,所以就收了一些棉花来。”“也用不着这么多棉花,你这小小的府上可放不下这么多。景东大力收棉花的事瞬间就传到了文武百官的耳中。对于他这个行为,众人都非常不理解,还是高价收的棉花,有这闲钱去买一些上好的棉被,根本就不在话下,何须收这么多来。“天冷,大伙们也是需要棉衣穿在身上的,不然这天寒地冻的,如何扛得过。”景东府上的下人,每人都有一件棉的长衫来应对冬天,别的府上的下人一个个都眼红得紧,就连他们家的主人都未必能穿得起这样的长衫,景东府中的下人却人人都能穿上。每回景东的府上要招募缺人时,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想往这边到这儿来。除了给医院的被褥换掉,大明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也要给他们都换上棉衣棉裤才行。他还要在京师建立自己的服装厂,用来制造棉衣。“你那的棉衣俺很早就听说过了,这些下人不需要花费银两给他们,你就是对他们太好了,戍守边关的战士们都未必有棉衣可穿,区区府中的下人,景老弟不必对他们如此。”蓝玉还以为景东的准备收购过来给府里的下人做新衣。“蓝大哥误会了,这些棉花收来,小弟是打算做棉被卖的。”“棉被能有啥好卖的。”一个武夫不懂这当中蕴含的商机,景东也没有与他多,说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有了景东提供的水稻、土豆等物,大明的粮食产量不断的提高,经过了一年的种植,已经大大改善了大明百姓的生活。以他们现在的屯粮,过几年的冬天完全没问题。现在唯一不足的就是棉花的产量,朱元璋现在还没有颁布减少百姓赋税,只是强制百姓们种植棉。元朝时期还是贵族们使用的,百姓们对有没有棉被并不是很在意,反正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只要不是露宿街头没饭吃,就冻不死。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百姓们对棉花的看法。“等天冷的时候蓝大哥就知道棉衣的重要了。”“那成,到时候景老弟可别忘了给俺送上几件。”见景东执意要做,他也不便多说什么。“今日怎么没见你家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