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我没想当皇帝 第九章 帝王之诗
作者:春秋漫步者的小说      更新:2022-11-03

  李愔以为,自己身怀“大才”,但是为了藏拙不出风头,胡诌了一首“蛤蟆诗”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他远远没有料到,“蛤蟆诗”造成的影响,远远大出他的想象,也让他出尽了风头。

  啊呜,李愔一口咬掉半个鸡腿,毫无形象的大吃大喝,嘴里还嘟囔不清的抱怨着:

  “木琴,则真不死窝滴搓,斗死拉个打哈默,非要在握烟钱蹦跶……”

  桌子的对面,则坐着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雍容华贵的妇人,正是李愔老爹的正妻,长孙太子妃。

  长孙太子妃宠溺的看向李愔,然后拿起团扇,在李愔的小脑袋上敲了敲,笑骂:

  “闭嘴,食不言寝不语,吃完再说。”

  “哦哦,”李愔一梗脖子,三口两口将鸡腿咽下,然后满足的拍拍肚子,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母亲,这真不是我的错,都是那只大蛤蟆,非要在我眼前蹦跶……”

  李愔一脸冤枉的诉说他心中的不忿,十分没有担当的将错误归结到,那只“罪孽深重”的大蛤蟆身上。

  “蛤蟆能有什么错?难不成你还打算将它抓起来治罪?”长孙太子妃的话直指核心,“还不是因为你功课不努力,才来我这里避难的。”

  “母亲,我那可是帝王之诗,专门写给父亲的”,李愔一脸委屈的反驳道,

  “只是父亲也不识货罢了。”

  可李愔的这句话不说还好,他一为“蛤蟆诗”叫屈,长孙太子妃立刻笑的捂嘴弯腰,

  周围的宫女太监,虽然不敢明笑,可怎么也忍不住一阵捂嘴偷乐。

  就在刚才,他老娘杨妃,更是气的抄出戒尺,“追杀”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你说你要不会写也就罢了,还非要逞强,闹出大笑话。

  就连杨妃呆在东宫里,也被李愔这个“蠢”儿子的大作羞得抬不起头,更是放出话来,让李愔一个月别去找她,丢不起这人。

  如今,李愔的“大蛤蟆”之诗,早已传遍整个皇宫,还势头凶猛的传向整个长安城,相信不久,整个大唐都会传遍李愔的“名作”。

  恐怕传说中的诗仙李白,他的成名速度,也没李愔快。

  如果李愔再不要脸点,完全可以说:诗仙李白,亦不如本殿下多矣。

  其实吧,也是有很多人都喜欢李愔的这首诗,比如:

  嫔妃、宫女、太监就喜欢这首诗,因为它可以让他们在囚笼一般的皇宫里,开怀一笑。

  读书人也喜欢这首诗,亲朋好友聚会,若是氛围陷入尴尬,必有人会说:“你们可知六皇孙的大作‘蛤蟆诗‘”?

  此话一出,瞬间便可活跃氛围,缓和矛盾,引得众人一致对外,在欢乐的气氛下,一起批判批判李愔的“不学无术”。

  而那些文臣武将,关陇勋贵们,也喜欢“大蛤蟆诗”,每当他们为自家儿子们的不学无术,而感到苦恼时,

  总会有奴仆贴心的吟唱“蛤蟆诗”,他们心里立刻就好受多了,毕竟和皇孙李愔一比较,自己的儿子们,还是可以的嘛。

  最关键的是,这首“蛤蟆诗”即使是个不识字的普通百姓,也能读懂其中的意思,读起来还朗朗上口。

  …………

  “母亲,我走了啊”,李愔吃饱喝足,脚步慢慢挪向门口。

  长孙太子妃点点头,“恩”。

  “我真的要走了”,李愔依依不舍的抱着黄花梨木门,对长孙王妃告别。

  “知道了,赶紧走吧”,长孙太子妃嘴角微微上扬,让李愔赶紧走。

  李愔面露苦涩,扒着门死活不松手,可怜兮兮的喊道,“愔儿真的要走了啊”。

  “哈哈哈哈”,看到李愔“欲走还留”的样子,长孙太子妃实在忍不住笑了,她摆摆手,说道:

  “我今晚就劝你父亲,不会惩罚你的”。

  “谢谢母上”,一听母亲做出保证,李愔立刻就放开了门,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礼,然后撒着欢就跑了。

  放心了,有母亲亲自劝解,老爹肯定不会揍我了。

  ——————————

  “殿下,”杨榆一脸忧愁的弯腰禀报,“咱们的战利品中,字画古董数量太多,那些商人压价压得太厉害了”。

  “那就先在城外,找个庄子保存起来,再拿到洛阳、金陵、扬州等地,慢慢散卖出去,这个不急”,

  李愔不懂文物古董,但他记得一句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马上就要贞观盛世时,他不急,让时间再飞一会儿。

  “是”,杨榆一听李愔的决定,也不敢会反对,可随后又提出一个问题。

  “那些庄园地契也不好出手,一般人买不起,买得起的勋贵大臣,也不信任咱们。殿下,地契要不也先等等?”

  李愔有些蒙,他本以为最难的部分是不被老爹发现,可现在看来,如何出手“战利品”,竟也是一个难题。

  “不行”,李愔深吸一口气,断然反对。

  “地契必须越快出手越好,这东西不能留在手里”,李愔冷静分析道:

  “我们从冯立那些人手里拿走的地契,可每家地契对应的庄园里,都有他们自己的奴仆和佃户在管理。”

  “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出售,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李愔一脸淡疼地看向杨榆,“所以,出售地契的事情,必须要尽快,哪怕要冒风险,也不能拖”。

  “是,老奴这就去安排”,杨榆一咬牙,心中暗暗决定。为了殿下的大计,这次只能牺牲几个忠心的人了。

  “不,你等等”,李愔眉头微蹙,似乎想到什么,他原地转了几圈,最后右手握拳,猛地砸在摊开的左手上。

  然后猛地抬头看向杨榆,“你去长安城外,找一个隐蔽的、适合撤退的庄园,然后让王文虎带上那些武士,做好警卫。

  其他的事情我来办,三天之内,我要把所有的地契、字画古董,全给卖出去”。

  啊?杨榆大吃一惊,表示万一那些商人要压价,怎么办?

  李愔将手背到身后,小脸上,充斥着一种赌神的蜜汁自信:“压价?还想让我把货赔在自己手里?

  哼,那就玩一把大的,本殿下就让你们看看,什么叫超时代的智慧打击”。

  扑通一声,杨榆突然跪在地上,一张老脸满是悲切,

  “你干啥?”李愔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老奴无能,不能为殿下分忧,竟然害的殿下您去冒险,老奴心中有愧呀”,

  李愔哭笑不得,杨榆却依旧不肯起身,

  “殿下,不过是一些财物,不值得您千金之躯去冒险啊。

  请把这件事让老奴去办吧,就算出了事,也肯定连累不到殿下”。

  李愔再次拉了拉杨榆,没拉起来,他有些生气了,

  “整天就知道下跪,真想为本殿下办事,就把我交代的事情先办好”。

  李愔扭头就走了,杨榆却把脑袋低的更深了,对着李愔的背影磕到地上,嘴里小声说道:

  “遵命,我的,陛下。”

  …………

  “大哥,我觉得老四的水平不如你”,李愔一幅真心实意,给亲大哥鸣不平的样子。

  “老四的仙鹤哪有大哥你的蛟龙威武霸气,还有那首诗,竟然还让老爹赏了一副文房四宝。”

  李愔一拍桌子,嘶~,竟然是实心的。

  他强忍着疼痛,一脸扭曲的狠狠说道,“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哪有点帝王之气?真是丢人现眼。”

  李承乾一脸感动的握住李愔的手,

  “老六,你能来安慰大哥,大哥很高兴。可你说的写乱七八糟的诗,确定不是再说你自己?”

  李承乾双目含泪的看向李愔,心想真是好弟弟啊,为了安慰大哥,宁可贬低自己。

  啊?李愔愣了一下,随即反映过来,说的是自己那首“蛤蟆诗”大作。

  李愔气的直接从座位上蹦起来,“大哥,我那首可是帝王之诗。”

  “帝,帝王,之诗?”李承乾觉得自己是不是没睡醒?那就扑通一声跳树下,也叫帝王之诗?

  “大哥,连你也不信我?”

  “咳咳,六弟呀,你知不知道,你的那首蛤蟆诗,已经成了长安城的笑柄了。”

  李承乾有些尴尬的拍了拍李愔的肩膀。忍住,当着六弟的面,不能笑,忍住……

  “大哥,你听我说”,李愔伸手从怀里拿出一页纸,举到李承乾的面前。

  “就一句话,你想不想出口气,压过老四?”

  “这是什么?”李承乾问。

  “蛤蟆诗的原本,帝王之诗,也是大哥你压过老四,让老爹对你刮目相看的唯一方法。”

  李愔一脸认真看向李承乾,“只要你开口,弟弟我就把诗送给你了。”

  李承乾的宫殿,紧挨着老爹李世民的寝室宫殿,可鉴老爹对嫡长子的重视。

  此时,宫殿内所有的宫女太监,都被李愔撵了出去,只剩下两兄弟四目相对,空气顿时陷入沉默。

  好一会儿,李承乾开口了,“老六,你是不是有事要大哥帮忙?”

  “大哥明鉴”,李愔的脸色瞬间就灿烂的笑起来,“弟弟这里确实有件事想让大哥你出面。”

  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呀,李承乾暗叹一声,他又不傻,李愔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来帮自己骂老四?

  这不,来事儿了。

  “大哥,你先看看诗,绝对能压过老四的仙鹤诗”,李愔伸手递过纸。

  “是不是还是写蛤蟆的?”

  “对”

  “那我不看了。”

  “大哥你还是不信我,”李愔悲愤,双目含泪。

  “不管你是什么忙,大哥都帮了,但是你的蛤蟆诗,我就不看了”,

  李承乾苦笑一下,心想就你那水平,能写出什么好诗。

  “那,也成”,李愔犹豫了一下下,笑着点头道:

  “谢谢大哥,也不算什么大事,后天上午,请大哥陪弟弟出去一趟。”

  “成”,李承乾随口就答应下来,也懒得问这个弟弟有什么事,需要自己出马。

  “嘿嘿,那我先走了,大哥”李愔生怕李承乾后悔,干脆利落就走了。

  最后留下一句话

  “那首诗就送给你了,不是我写的,正好助大哥你,压老四一头。”

  李愔走了,那页纸,却留在了桌子上。

  李承乾想了想,还是随手打开,又端起茶杯,准备看一眼,这所谓的“帝王之诗”。

  然而就是一眼,李承乾的眼睛瞬间瞪大,双手颤抖,茶杯掉在地上,摔成了粉碎。

  嘴唇上下抖动,一字一句读出诗的内容:

  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吱声?

  哪个虫儿敢吱声?李承乾不自觉的喃喃自语:

  “果然,是一首霸气十足的,帝王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