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我没想当皇帝 第十四章 丁元英是谁?
作者:春秋漫步者的小说      更新:2022-11-03

  从魏征家出来,李愔随后就赶向另一个要拜的老师:冯立。

  冯立熟读兵书,更是将门出身,领兵打仗不在话下,李世民让李愔去拜冯立为师,学的就是行军打仗的本事。

  可冯立也是个聪明人,他一眼就看出李愔拜师的深层用意,乃是李世民要用儿子李愔,安抚他们这些“前太子余孽”的心,而冯立本身也不像魏征那种死硬的脾气。

  所以,当李愔的车架来到冯立家门前时,冯立早已打开大门,就等着李愔这道“主菜”下锅了。

  一切皆是那么自然:李愔上门拜师,冯立谦虚推辞了两句。

  然后李愔再诚心请求,并双手奉上拜师的束脩,冯立推辞不过,最终“勉强”答应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出门前,李愔带了两份拜师礼,也就束脩,原本打算着一个老师一份的,可没想到魏征老儿竟然这么不识趣。

  哼,那就别怪本殿下小心眼,把你魏征的束脩也都送给懂事的冯立老师吧。

  “既然魏征都画画考你了,那本将也出道题考考你吧”,冯立左手轻抚自己的长须,笑眯眯的打量着这个六皇孙。

  “还请老师出题?”李愔弯腰拱手,心中倒是舒畅:这才是本殿下心中拜师的流程,丝滑、顺畅、自然。

  冯立脑中微微一思考,“为将者,统兵作战,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首要看重什么?”

  虽然是提问,可冯立心中早已决定,等会儿不管李愔怎么回答,都会给个“优秀”的夸奖。

  然而李愔却想也不想,直接说道:“钱和粮”。

  “什么?”冯立微微惊愕,钱粮?

  “对呀”,李愔歪歪脑袋,他哪里懂什么行军打仗,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他更是七窍只通了六窍。

  但是李愔记得前世的一句经典名言:现代战争,打仗,就是在拼经济和后勤。

  可反过来说,难道古代打仗就不拼经济和后勤了吗?

  “啪啪啪”,冯立满脸笑容的为李愔鼓鼓掌,“殿下果然聪慧,一语道破古今征战的精髓呀。”

  嘿嘿,李愔一脸谦虚的憨笑,并连连摆手,表示不敢和白起韩信两人相提并论,自己毕竟还是要差一点点的。

  先不提冯立的话里有几分真假,就人家这和蔼可亲的鼓励态度,魏征啊,你可用心好好学着吧。

  李愔在被一阵猛夸中,是笑的如同夏花之灿烂。

  就连一旁弓腰侍候的杨榆,面上是若有所思,心中却激动不已,难怪自家殿下那么喜欢搜刮钱财,原来是提前为夺嫡做准备呀……

  李愔:啥夺嫡?⊙⊙?

  ————————

  长安城,皇宫。

  “哼,不像话”,李世民冷哼一声,眼里却透着笑意,眼前桌子上放着一页纸,正是李愔在魏征家中的所作所为。

  身前的房玄龄与杜如晦抬头看了看李世民,接着两人对视一眼,皆是一笑。

  就连傍边的长孙无忌也快看不下去了:妹夫,你在批评自家儿子的时候,能不能把你嘴边的笑收敛一下,你嘴角都快裂到耳朵根了。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李世民如痴如醉的又读了一遍,然后一拍桌子:

  “写得好,那魏征不是桀骜吗?不是看不起我儿吗?听听我儿写的诗,反手就骂魏征有眼无珠、坐井观天。”

  “哈哈,骂得好,骂的痛快”,李世民哈哈大笑,昨天他召魏征来咨询政务,没想到魏征一开口就连提他七条失当之处,随后就把他批评的无地自容。

  虽然李世民虚心且认真的采纳了魏征提出的各种建议,可被人指着鼻子批评,心中难免不快。今天看到魏征被自家儿子写诗嘲讽,心中是大为的畅快。

  房玄龄也微笑的指到,“太子请看最后两句: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这两句骂的精彩,活脱脱的一个穷酸书生样子。而且臣听说:魏征家里,过得可不富裕呀。”

  “哈哈哈哈,俺老程也是听说了”,一个膀大腰圆的满脸胡茬的壮汉也插话,用一种调侃的声音笑说道:

  “那魏征老儿,前两天家里穷的快揭不开锅了,要不是太子您赐给了他一些金银,现在一天三顿稀粥呢。”

  “哈哈,哈哈”,满堂众人一阵大笑,他们作为李世民的亲信,以前和李建成的人斗得死去活来,如今看到魏征他们吃瘪,自然是开心。

  众人笑过之后,杜如晦倒是谨慎的提出一个问题:“这诗文采之高,足以流芳百世,可它,真的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写出来的吗?”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也笑呵呵的开口了,“这不会是妹夫你写的,然后故意让愔儿拿过去,去骂魏征的吧?”

  众人顿时陷入沉默,闭口不言。

  说真的,他们也不太相信这是李愔一个六岁孩子写的,可怎么说呢,李愔毕竟是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没有否认之前,他们敢说不是吗?

  “那就召愔儿回来,询问一番就知道”,李世民面带微笑,手指轻敲扶手,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中,心中却暗想:或许,这首诗也可以是本太子写的。

  当晚,李愔兴冲冲的回来面见老爹,打算领赏。你说什么赏?本殿下成功完成拜师任务,做老子的,凭什么不给奖赏?

  于是,再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李愔据理力争死不退让,李世民恼羞成怒抡起藤条,两人进入了“父子互动”环节。

  最终,李世民笑着的放下手中藤条,在那副《自嘲》诗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满意的点点头,从今天起,这首诗就姓李了,他李世民的李。

  接着,李世民一脸体贴的心疼了李愔,让“孝顺儿子”李愔早点回去休息。

  唉,没办法,李世民心想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可是咱们关陇世家的老传统了。

  你看如今,我对你爷爷多孝顺。我怕你爷爷累着,是一点军政事务都不敢让你爷爷费心呀,全都自己处理了……

  李愔哭丧着脸,从李世民的书房,一步一挪的走了出来,动作稍微大点儿,就一阵龇牙咧嘴,嘶嘶~

  “不能拜师成功,你就会揍我”

  “如今拜师成功回来了,你还揍我?”

  “那我岂不是白白费劲拜师了?”

  “我的可怜的臀部呀,你跟着本殿下是受苦了”,李愔哭丧着脸,垂头丧气,这是想说理都没办法说。

  “殿下”,杨榆心疼的都快哭出来了,“老奴背你回去”。

  李愔心中大为欣慰,关键时候,还是老榆靠得住。

  “老榆,你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吗?”李愔嘴里忿忿不平:“都说了是丁元英写的,丁元英写的”。

  “可我那不要脸的老子不信,非要让我把丁元英找过来,我特么怎么找,总不能再穿回一千五百年后,从电视剧里把丁元英拽过来吧??”

  “殿下,老奴没听懂,”杨榆一脸懵,“那丁元英是谁呀?”

  “呵呵”,李愔幽幽的瞪了杨榆一眼,“我那老子也是这么问我的。”

  杨榆缩了缩脖子,不再说话,可李愔仍然气不过,嘴里嘟囔着:

  “不要脸呀,真特么不要脸。”

  “我一个穿越者,都想着写上人家原作者的名字,你竟然还想着白嫖?嘶~”

  “嘶~,最关键的是,你好歹给点封口费,哪怕是一两银子,我不嫌弃。”

  ……

  “老榆,你要背着我去哪?”李愔一拍杨榆的肩膀。

  “啊?当然是回殿下您自己的住处啊”,杨榆一脸疑惑。

  “调头,去找我亲爱的长孙母亲。”

  “啊?”

  “本殿下要去告状,对,告状”,李愔咬牙切齿,恨恨说道:

  “让我慈爱的母上大人看看,她的混蛋老公,是怎么殴打她可爱天真的乖儿子的。嘶~疼。”

  “抢儿子的诗,还不给封口费,说不过了还动手,没有半点明君的样子。

  本殿下,要让那混蛋老子,一个月都别想爬上母亲们的凤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