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三百五十八章 奇兵突起
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      更新:2024-06-07

  曹欢在范家说话的时候。夜幕下的开封府,却已经有着一辆辆马车,拉着一车车的金银、锦缎、香料,到了开封府的官衙前。一个四十岁上下,穿着粗衣的男子,从马上跳下来。他来到开封府前,对着一个站在门口的差役,拱手道:“烦请足下知会,今日留守开封府之官吏……”“在下,孙家正店孙赐特来归还历年所欠市易务之糯米钱,以及历年积欠的种种商税!”孙赐?那差役听了这个名字,顿时就一个激灵。他看向眼前的男子,眼中露出崇拜之色。这可是汴京城的传奇人物!他本是一个正店的酒博士,后来因为做事勤快,得到了店主人的赏识和提拔。于是‘因其诚实不欺,忠厚可亲,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嗯,借钱给他,让他去开一家脚店,成为该正店的下级经销商。然后,孙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将正店主人所借给他的钱,连本带利全部还清!更因为经营出色,他的那家脚店的生意,日益兴盛,以至于‘人竟趋之,日夜不休’,最后‘久之,遂开正店、建楼……’。这个久之是多久?答案是五年!五年时间,从一个酒博士,摇身一变,成为汴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之主!孙赐也就成为了无数汴京人的偶像。孙赐看着那差役,豪迈的点头:“正是某!”“某受皇恩,方有今日,奈何某不识大义,浑浑噩噩……”“以至放荡无形,辜负君恩,竟积欠官家之钱……实在是该死!”“更有甚至,竟私毁内环墙垣,以为脚店……”“今日官家巡城见我脚店,非但不加责罚,只是命我拆毁……”“官家仁圣,实在是千古罕见……”“某闻之,羞愧难当……于是,幡然醒悟,始知大义所在!”说着,孙赐就流下眼泪,面朝皇城方向,拜道:“小民赐,感恩戴德,今后必诚信经营,以守法为本……绝不敢有丝毫逾越……”那差役人都看傻了。但他也知道,这个事情不得了了。于是立刻急匆匆的和其他人说了一声,自己飞快的跑向了在开封府府衙之外的蔡京家宅。蔡京听到这个差役报告,他的神经就被拨动,顿时起身:“这义商何在?本府当立刻去见!”便换上公服,在元随们簇拥下,骑着马到了开封府府衙。果然,看到了十几辆满载着财帛的车马。也看到了孙赐,孙赐一见到蔡京,纳头就拜:“小民孙赐,拜见明府!”蔡京看着他,当即欣喜万分,下了马将他扶起来。“汝能幡然醒悟,明知大义之所在,实在难得!实在难得!”什么叫政绩?这就是政绩!一个商贾,被天子的仁厚所感动,连夜带着财帛来偿还所欠官府的钱!这说明什么?天子固然德被四海。可他蔡京,难道就没有功劳了吗?当然了,蔡京知道,在这个事情上,他当好工具人,其他就隐形就好了。孙赐紧紧握住蔡京的手,流着泪说道:“当今天子的恩德,小民这辈子都还不清!”对孙赐来说,在他知道蔡京亲自赶来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赌对了。给汴京权贵当狗,怎及给官家当狗?所以,这是孙赐进行的一场大赌博。在他得知了,今日天子巡城的事情后,他就已经在全力的筹措资金了。不仅仅将孙家正店里的钱,全部提了出来。还将他这些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金银锦缎,也都取出来。不夸张的说——当他还了这些钱后,随便一个市场波动,他都可能陷入破产的危机之中。可是,他依然赌了。而且是毫不犹豫的压下了全部身家!赌的就是,官家不会让他吃亏!赌的就是,官家会听到他的名字!……元佑元年二月乙酉。赵煦从香甜的睡眠中醒来,睁开眼睛,他看到了石得一的身影。“有事?”赵煦问道。石得一躬身说道:“大家,昨夜汴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孙家正店店主,亲自带着钱帛金银香料锦缎绢布,到了开封府,将其历年所积欠之白糟钱、商税还有积欠市易务的糯米钱,连本带利,全部偿清!”“据说,总数高达五万余贯!”“这么好?”赵煦笑起来。石得一低着头道:“据说,那位孙姓商贾,与开封府言:其乃因是受官家仁圣大德所感,于是幡然醒悟,于是决意痛改前非,乃尽以其家訾,而偿官府……”赵煦点点头,问道:“这孙姓店主,叫什么名字?”石得一答道:“据说其名曰赐……”“孙赐?”赵煦眯起眼睛,想起了他在现代看过的一本书。苏颂的孙子《魏公谭训》里的一个篇章记载的一个汴京城的传奇商贾的故事。一个酒博士,数年之间,逆袭成为汴京豪商。简直是奇迹!于是,赵煦道:“倒是个义商!”他补充道:“很聪明!”石得一低下头去。赵煦却忽然问道:“石都知,去查一查,市易务罢废后,汴京所欠市易钱还有多少没还的?”这个事情,赵煦其实是知道的。但得走一下流程。“诺!”石得一恭身而去。在帷幕后的冯景,则带着人进来,服侍赵煦洗漱。同时,今天的早餐也已经准备好,摆在了桌子上。……孙赐连夜还钱的事情,瞬间传遍整个汴京城。因为实在是太具传奇性和话题性了。所以,汴京新报连夜就已经出了新刊,并赶在了天亮之前,分发到了汴京城内外的报童手中。于是,大街小巷,都有报童在叫卖。“卖报,卖报……”“孙家正店店主,因官家圣德而感恩,夜偿官钱五万余贯!”于是,就连正在家里养病的司马光,也看到了报道。司马光看完报道,感慨道:“天子仁圣,德及鸟兽,泽被山川,于是就连商贾也被感化……”“实在可喜可贺,可喜可贺!”“老夫要上表称贺!”这可是儒家眼里的大功!最重要的是,官家的做法,实在是太合他们这些士大夫的胃口了。以仁恕治民,而非刑罚。这才是明君之行!当然了,该骂的还是得骂。权贵外戚,纵容奴仆侵街,司马光自然是不肯放过他们的。只是考虑到,官家或许自有想法,所以他也没有多说,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司马光的上表,送入宫中的时候。其他元老大臣和宰执们的表章,也跟着前后送到了宫中。这个时候,赵煦已经吃完了早膳,正在御花园里,散步消食,顺便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陛下……”石得一匆匆而来。赵煦看向他,问道:“石得一,可查清楚了?”石得一低头道:“市易务罢废后,账上汴京市民所欠市易务之钱,共计两百七十六万贯有余……”赵煦惊讶了一声:“这么多吗?”然后,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主要是谁欠的?”石得一低下头去:“泰半皆是京城豪商及酒户……”“以臣所知,京城豪商三十五家并酒户二十七家,所积欠市易务市易钱及利息,共一百五十七万贯有余……”换而言之,就是这六十来家,就占了市易务所欠款的差不多六成。赵煦在心里迅速算了一下,户均欠两万四千多贯!而且,市易法和市易务,到现在已经罢废了超过十个月。这些人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还!更紧要的是——赵煦记得,在他的上上辈子的元佑时代,最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只还了一小部分。甚至有人一个铜板都没有还!赵煦轻笑一声:“知道了!”“两百七十六万贯呢!”“汴京城七八年的榷曲钱呢!”汴京城的酒曲价格,如今应该在每斤两百五十到三百钱左右。每年官曲供应一百万斤到一百五十万斤不等。一年下来,每岁酒曲,扣掉成本和费用,获利大约三十万贯。石得一听着,只能闭上嘴巴。他可太清楚,这位大家对自己兜里那些铜钱的重视程度。“走吧!”赵煦说道:“先到庆寿宫,去给两宫请安……”……范升看着手上的汴京新报。他的嘴唇蠕动了一下。“孙赐!”“我x汝先人!”范升破口大骂。现在他被架住了,孙赐连夜还钱的举动,等于将他们这些人,给绑架了起来。还钱——他们只能算是跟风。不还钱——在孙赐的对照下,他们这些人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很可能被贴上了‘不忠不义’的标签。范升这个时候,终于品出了些,老主人为何急切的命令他还钱的原因。这可不仅仅是买命!若他能赶在孙赐之前行动,那现在属于孙赐的,就是他的了。“主人……”范升的管家在旁边问道:“还要不要筹措资金?”“筹啊!”范升叹息一声:“赶紧筹!”且不谈,老主人的命令,他不得不从。即使抛开这些,汴京城的正店,每一家都必须和官府建立严密联系。因为,所谓正店,其实就是一个准入门槛。官府卖曲给你,你才能赚钱。官府不卖曲,你就只能干瞪眼!孙赐现在这么一搞,完了!大家都必须也只能还钱,否则,曲院的人根本不敢卖酒曲给他们的。……曹佾拿着手中的汴京新报。他叹息一声:“这个孙赐,真是聪明!”早知道,他在回来后,就该拿着曹家的钱,送去开封府。哪怕还是慢了,但至少可以让官家知道——曹家现在、以后也都是官家的忠臣!现在,哪怕范升及时还了钱,可拖了这么久,终究是差了点意思。“这孙赐是个人才!”曹佾看向自己身边的儿孙,吩咐道:“派人去送老夫的名刺给他……”“请他过府一会!”汴京城的外戚勋贵,可是最擅长,收拢人才的。每次科举,榜下捉婿,他们就已经公开的明码标价了——一个三甲进士多少贯嫁妆?二甲又是多少?都有着标准的市价,可谓童叟无欺!而商贾里的人才,自然也逃不过这些人的掌控。曹欢现在已经对自己老父亲的智慧心悦诚服了,他在旁边问道:“大人的意思是?”曹佾横了他一眼:“此乃豪杰!”“那里轮得到咱们家?”就算是官家不要,也该是高家、向家的人。曹家,见上一面,结个善缘就不错了。何况……曹佾从这个人的表现中,嗅到了他的野心!一个能在知道消息后,果断的带上全部家当梭哈的人。这样的人,哪怕是个商贾,也必然是野心勃勃之辈。曹家现在只求安稳,平稳。这样的人物,维持好关系就行了。走得太近的话,万一他哪天跌倒,就可能牵连到曹家!曹佾,历经四朝,惯看了无数风云。他如何不知,如何不晓,那大内的刀光剑影,还有朝堂上的危险?注:孙赐,是一个被苏颂的孙子记录苏颂言行还有跟着苏颂在汴京城见闻《魏公谭训》之中的汴京传奇人物。此人从伙计到叱咤汴京的豪商,只用了数年!注2:苏辙《栾城集》记载,元佑元年罢废市易法,查到汴京市民积欠市易钱两百七十六万余贯,其中,三十五家大姓、二十七家酒户就积欠了一百五十四万余贯,户均欠两万四千四百余贯。注3:北宋榷曲价格,从嘉佑之后一路上涨。熙宁初,每斤大约168文,熙宁三年左右,两百文,熙宁末两百二十文,元丰两百五十到三百之间震荡。酒曲价格和酒曲供应呈反比,酒曲越多价格越低,酒曲越少价格越高。所以榷酒收入,一般维持在每年三十到四十万贯之间。这是纯利润!嗯,而且只是汴京城一个城市,单单卖酒曲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