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三百九十章 进击的高遵惠
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      更新:2024-06-19

  元佑元年三月乙未章惇带着一大群土司、随从,终于抵达了他的目的地——邕州。邕州城不大,南北稍长,东西略窄。俗号: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全城共有五个城门,全部是熙宁后新建的。城墙高大、坚实,城门厚重,城外还挖着人工的护城河,城门外更有着羊马城的设计。显然,这一切都是吸取了熙宁八年交趾入寇时,邕州失陷的教训,重修而成。章惇到的时候,邕州城的城楼上,还在进行着建设。可以看到,城楼的女墙内,已经出现了八牛弩的影子。苏子元在旁边介绍着:“经略相公,自末将得朝廷邸报以来,便已开始着手加固邕州城城防,整训邕州保甲户。”“今已整训出保甲兵定千五百人,加上邕州本来的驻军,邕州城城防兵力,已有四千,即使交趾贼寇再来,也无所畏惧!”熙宁八年,交趾八万兵马,围攻邕州。邕州守军两千五百人,坚守了超过一个月,最后因为有叛臣教会了交趾贼寇磊土攻城的技术,才让邕州失陷。战后,邕州城开始汲取上次失陷的教训重建。城门从十二个缩减到现在的五个,城墙加厚、加高。苏子元来到邕州,成为邕州知州后,继续率领军民扩建邕州城城防。不仅仅增设了大量守城器械,还在城外各门建设了羊马城这种大宋在西北沿边实战中完善起来的城市配套防御措施。章惇骑着马,绕着邕州城巡视了一圈。对邕州城防感到很满意,以他的眼光来看,邕州城在广南西路已经可以算是雄城了。除了没有耗资巨大的马面外,这个城市在防御上,已经很接近大顺城这样的西北要塞型城市了。即使是交趾兵马再围邕州,靠着城市的防御,坚守半年不成问题。当然了,在大宋有准备的情况下,若叫交趾兵再次打到邕州。那就是他这个经略使的失败。跟着章惇一起巡城的土司们,却都是很新奇。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羊马城这种从唐末五代中原混战中发展起来,并在大宋与西贼的战争中成熟的新式防御工事。纷纷啧啧称奇,对着那些羊马城指指点点,有些莫名觉厉的味道。章惇却是在看了一圈邕州的城防后,就带着众人入城。一入城,他就得到了狄咏的军报。军报中显示,狄咏率领的大军,已经在上个月闰二月的丁未日从桂州出发,赶来邕州。预计将在三五天后抵达邕州。之所以走得这么慢,是因为狄咏还需要押送三十万贯的军需。同时,还有十万石粮食,会随军而至。当然了,粮食、军需,都是广西转运使司征调的民夫青壮。苗时中在桂州征调了足足一万多青壮,四千多匹骡马,打造了上千辆鸡公车、手推车,用于这次物资转运。将军报看完,章惇就看向骑着马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苏子元道:“苏知州,可以选派一位机灵可靠,能说会道之官员,前往交趾,宣读天子诏书了。”早在今年正月,朝野讨论战和的时候。天子就已经定下了此战的基调。交趾犯我边疆,杀掠官民,诋毁先帝,侮辱圣朝,罪大恶极!当时,就已经有了旨意——当遣使问罪,并勒令交趾,交出北犯大宋的元凶——交趾广源州知州杨景通。同时交出侮辱圣朝,诋毁先帝的两个元凶。一个是写了:因贪交趾象,却失广源金的不知名诗人。另外一个则是狂悖上国,侮辱圣朝的交趾太尉、辅国上将军李常杰。旨意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由翰林学士邓润甫写好。但没有直接发去交趾,而是交给了章惇。等到章惇南下,狄咏大军抵达邕州,同时广西做好准备后,再发去交趾。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激怒对方!逼迫交趾主动出兵来犯,从而完成中枢的庙算——在富良江以北,寻机包围、歼灭交趾主力。至少也要重创之。苏子元楞了一下,最终还是点头:“末将谨遵大帅军令!”章惇颔首,回头看向那些跟着身后的土司们。这些土司,现在都已经基本动员了起来了。南丹州莫世忍的四个庶子,每个人征募了五百到八百左右的侗丁。加起来差不多有两千五六的人马。然而莫家在各大土司之中,出兵的人数,并不是最多的。出兵最多的的还是邕州本地的土司官,而且还是一个新兴的土司。沿边溪侗军民宣抚使、怀远大将军岑自亭。岑自亭的父亲是岑仲淑,曾是追随狄青南征的大将,在击败了侬智高后,岑仲淑因为劳苦功高,而且熟悉广西侗溪情况,素有威望,因而在仁庙朝先后知桂州、邕州,最后官拜怀远大将军、沿边溪侗宣抚使。岑仲淑死后,追封为粤国公,其子岑自亭则继承了乃父的职位。依旧是沿边溪侗宣抚使、挂怀远大将军。岑家两代人,经营着邕州、廉州、钦州的十几个侗溪部族。所以能动用的兵力也最多。足足有着五千侗丁,其中三千人是久经阵战、自备甲具的战兵。当然了,在广西这边,所谓的久经战阵,大抵也就是镇压一下不服的侗溪,所谓的甲具大概率是皮甲甚至布甲。章惇也没有指望过,这些土司兵能成为战场上的主力。他们能在旁边摇旗呐喊,看守后路和粮道,让宋军主力没有后顾之忧就算是这些人超常发挥了。真正作战的主力,还是要看狄咏带来的五千禁军。就是桂州、宜州、邕州等地的官军。章惇也没有指望过他们。这些人,都是棋盘上填空的棋子,是壮大声势的。能够完成好这些任务就可以了。当然了,这些人也很重要!他们是未来大宋治理交趾北方的关键!同时也是天子的一些计划的根本。想着天子的计划,章惇忽然想了起来。他似乎一直没有得到那位随军南下的国舅高遵惠的消息?于是,章惇对苏子元问道:“苏将军,可知高走马的消息?”苏子元楞了一下,想了想,答道:“相公,末将前些时日曾听人说,高走马去了归化州和顺安州等地。”“嗯?”章惇皱起眉头来:“他去那里作什么?”苏子元摇摇头:“末将只知道,走马似乎带了不少有着明州、苏州等地口音的人。”“明州、苏州口音?”章惇更加好奇了。“嗯!”……高遵惠顶着烈日,走在顺安州的坡田之间的荒山上一个侬家人紧紧的跟着他。此人是顺安州知州侬盛德的儿子。是侬顺德专门派来协助他办事的。在荒山上,有着大量的侗丁妇孺,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株株小小的青苗,被他们种了下去。这些黑色的带着根系的甘蔗苗,是明州、苏州、常州等地的官府,专门从民间找到的甘蔗种子。然后不远千里,特别派人送到了南下的高遵惠手里的。同时,还有一批善于种甘蔗的农民,也被官府雇佣,送了过来。人数不多,也就百来人。但有了这些人的指点和协助,顺安州的荒山得以被开垦。甘蔗种子也得以被培育成功,长成了甘蔗苗。看着一株株甘蔗苗种了下去。高遵惠脸上露出了惬意的笑容。他已经开始畅想着未来了。无数的砂糖,似乎已经在向他奔涌而来。唯一可惜的是……“人太少了啊!”侬盛德对他这位大宋国舅,自然是百般逢迎。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整个顺安州才多少人?哪怕归化州的侬智会也支援了一些人手。但,两州合一也就凑出两千来妇孺老弱,帮着他一起开垦荒地,种植甘蔗。而其他人,需要忙农时,种稻米。加上,因为战争临近,大量青壮侗丁,都被抽调去成军了。顺安州、归化州的侗人,现在满脑子都是打回广源州,杀光杨家人。于是,尽管高遵惠是第一个到的广西——他在二月下旬就已经到了。但忙活了一个多月,也就在这顺安州的荒野开垦了一千来亩荒山,将带来的甘蔗苗种了下去。一千来亩?肯定是不够的。至少不够发财!于是,高遵惠将目光看向了交趾的广源州、思琅州。那边好像有不少人啊!要是让他们也来帮我种甘蔗……高遵惠舔了舔嘴唇。于是,这位国舅爷忽然感觉自己领悟了孔孟仁恕之道。“待到开战,吾必须好好监视大军!”“绝不能让那些丘八,胡乱杀俘!”对大宋官军的军纪,高遵惠是略有耳闻的——当年,高遵裕开边,一个高家人,就被那些丘八砍了脑袋,拿去充了军功。要不是清点首级的时候,被高遵裕发现了。那个高家人死都要死得不明不白了。自然,高遵惠也不会高估现在南下的官军的军纪。若是过去,他才懒得军队杀良冒功呢。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怎么能杀俘呢?自古杀俘不祥!还是得用孔孟之道感化敌人,用仁恕来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也让他们为自己的罪行赎罪。所以,罚他们配军劳役是很合适的。配军劳役地,就选在他高走马的甘蔗种植地就好了。相信官家肯定会同意的。只是……高遵惠托着腮帮子,想了起来。“官家同意不难,关键是怎么叫丘八们也能知晓孔孟之道,明白仁恕的大义呢?”大宋的丘八厮杀汉们,在战场上杀红了眼,连自己人的脑袋都照砍不误。想让他们领会孔孟之道,仁恕忠厚大义,确实有些难度。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高遵惠是高家人,从小都是听着父祖的故事里长大的。他还和高遵裕关系非常好,高遵裕兵败贬官之后,高遵惠常常去看望他。所以也听高遵裕说过大宋军队的恶习,以及治理这些恶习的办法。很简单,两个法子。一是主帅有威信,号令之下,人人服从。譬如刘昌祚、种鄂还有王文郁、姚兕的部下,就都是令行禁止的精锐。二嘛……自然是铜钱神术。丘八们上阵打仗,是为了赏赐去的。只要开出的赏格足够多,那他们也是可以被教化的。高遵裕当年初掌兵权,就是靠着厚赏加不断举荐有功将士,从而赢得了军心,让大头兵们听他的指挥,很是打了一些胜仗,立下了不少军功。要不是灵州城下昏了头,指不定能生拜节度使!“钱?”高遵惠看着自己眼前的甘蔗地。想了想汴京城里一斤砂糖的价格。那可是五百钱以上的高价,还供不应求!于是,他一咬牙,有了决定。买人头!只要俘虏的活人的赏格,能够和斩首的赏格相当。丘八们相信就会有仁义,就会知道孔孟仁恕之道了。这样想着,高遵惠就迫不及待的回到他临时住的地方,立刻开始磨墨写奏疏。只要朝廷肯出一部分赏钱,他再搭上一点。应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