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四百九十三章 两宫的裂痕
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      更新:2024-06-19

  福宁殿后御花园。赵煦陪着向太后漫步其中,欣赏着五月份御花园中,姹紫嫣红的美景。蝴蝶飞舞,蜜蜂环绕。母子两人,并肩而走,说着些宫里面的事情。左右不过是些妃嫔们,想给自己家里谋些好处,又或者是哪家的外戚,近来准备嫁娶了,想要宫里面赐点什么。都是琐事,赵煦听着,也只是附和一二。这些事情他兴趣不大,也懒得去关注。说着说着,向太后就谈起了国事——这些日子,赵煦刻意的避免了自己参与国事朝政,一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向太后便时常来福宁殿,陪赵煦说话,也陪赵煦读书,顺便将一些国事,和赵煦通气。“六哥,吐蕃的阿里骨,遣使来上书,乞令熙河种朴等人,勿过境招蕃人……”“朝堂之中,议论不休,有不少大臣以为,当诏诫种朴等人,更当严令守臣赵卨,约束种朴等,勿起边畔……”“六哥以为呢?”说着,向太后就看着赵煦。赵煦听着,轻声笑了笑,道:“母后,此事儿臣听向国舅密报过……”“言是那河州、湟州的吐蕃大首领青宜结鬼章,凌虐治下百姓,迫其等无有生计,知我德政,于是纷纷来投……”“此乃圣人仁义之教的胜利!”“那青宜结鬼章,不用仁义,不施礼法,不能安民,百姓自然来投我朝。他们还有脸面,来汴京告状?”向太后愕然:“向宗回一直有与六哥报熙河之事?”赵煦嗯了一声:“国舅自去熙河,时常以急脚马递入京,或与儿臣问安,或和儿臣言熙河风土人情,只说是:臣在边关,见百姓疾苦,士民多艰,略具一二,愿陛下详查……”“儿臣因此知晓了不少远方之事……”熙河路那边的底细,其实赵煦大概能知道一些。向宗回、高公纪,隔三差五就会通过马递或者急脚马递的方式,向他上书汇报有关棉田、熙河地方情况以及买马场买马的事情。除此之外,李宪留在熙河的那几个内臣,也会定期和他汇报。赵卨等熙河方面的文武大臣,也会按照制度定期上报朝堂一些事情。虽然这些人,未必会和赵煦、朝堂说出当地真正的实情——欺上瞒下,这是官僚的传统作风,报喜不报忧,更是官场的常规操作。可你一嘴,我一语,多少还是可以勾勒出了一些东西。加上赵煦身边,现在有着李宪、甘昭吉这样的老边臣辅佐,担任顾问、参谋,协助赵煦理解熙河、鄜延、泾原等地的情况。于是,让赵煦得以虽然身在汴京,还是能知晓数千里外的事情。以赵煦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熙河那边,现在应该是劳动力开始紧缺了。主要是棉花田的开垦、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好多人,尽管赶不上今年的棉田了。可他们看到向宗回他们的棉田,听说了可能的预期收益后,也都开始了垦荒工作。熙河那边,别的不多。就是无主的荒地多!于是,随着熙河的文武大臣和地方上的蕃汉豪强,都开始投入垦荒建设。熙河的人力紧缺的问题开始凸显了。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开始稀缺。但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熙河那边的文武大臣,乃至于地方上的蕃汉豪强,开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那些操作?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他们疯狂的开始向外引进劳动力。根据李宪的那几个旧部报告的情况来看,他们最初似乎是通过朝圣的吐蕃、党项以及汉人队伍,招徕劳动力。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样的招工速度太慢了,不得劲。所以,他们开始主动起来。这些人主动起来的后果,就是熙河周边的党项、羌人、吐蕃人,都被大量吸引,前往熙河路。熙河宋军,可能开展过几次武装护送的行动——甚至可能还和温溪心、温巴心这样不服阿里骨的吐蕃大首领,联手做过一些可能不方便让朝堂知道的行动,从青宜结鬼章那边,‘带走’了不少人。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即使有差别,大概也差不到哪里去。那么,吐蕃人和党项人,会坐视熙河方面这么吸血吗?不可能的!现在,吐蕃人跑来汴京告状,很可能就是他们内部的主和派在做最后的尝试。一旦,汴京这边答复不合他们的心意。赵煦感觉,战争很可能就要提前了。因为,今年的旱灾,还在继续,甚至有扩大的可能。旱情正在从淮南路,向北方蔓延,京西那边也出现了旱情。在全球性的小冰期气候影响下,位于降水线内的中原都在干旱。青唐河湟灵夏河西呢?恐怕灾情只会更严重。而旱灾之下,活不下的人,会越来越多。为了活命,逃亡大宋的吐蕃人、党项人、羌人也肯定会越来越多。这些人逃亡大宋境内,是很方便的。熙河那边没有长城,那边也没有什么边境概念。尤其是游牧民族,随着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特别是那些小部落,真的是随意往来。党项那边可能还好点,管的严一些。青唐吐蕃那个松散的政权,就别想管住下面的那些小部落了。人家活不下去,润到大宋这边逃难,不费吹灰之力。过去的话,熙河可能会嫌弃这些人。河湟的穷鬼,跑大宋要饭来了!滚!现在嘛……恐怕是欢迎都来不及。这来的哪里是什么要饭的?分明是财神爷的童子。所以啊,战争已经迫在眉睫。而且,这还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战争。赵煦从向宗回、高公纪的密报,以及赵卨、王文郁、李浩等人的奏报文字里,能看到这些家伙潜藏的跃跃欲试。他们是故意的。他们在挑衅!他们巴不得打起来!这是赵煦上上辈子的经验——大臣们是敢打还是不敢打,是可以从文字里看出来的。而吐蕃人、党项人,就算是没有这些事情。在旱灾的胁迫下,也会做出同样出兵南下的选择的。上上辈子,大宋这边退让了那么多,司马光甚至割地来祈求和平,可最后战争还是爆发了。何况如今,大宋这边强硬的很,熙河方面甚至还在主动的挑衅、激化矛盾。双向奔赴之下,赵煦知道,战争一定会提前爆发。所以前些天他才起意安排种建中、种师中兄弟去熙河,先占个坑,刷一波经验。向太后那里知道这些弯弯绕?她一听赵煦的话,心里面就美滋滋的。对向宗回的恭谨、小心、为国着想、深明大义等表现非常满意。在她看来,向家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富贵,才是福泽子孙,懋衍家族的正确选择。于是笑着道:“向宗回虽不太成器,可终究还是知道公忠体国,知道要和六哥说地方情弊的……这才是外戚该有的样子!”赵煦听着就开心的笑起来:“母后,国舅是儿的亲舅!自然会帮着儿臣的!”向太后微笑着点头:“这是自然!”“向家人,自会向着六哥!”母子两正说着话,冯景就来报:“太后娘娘、大家,庆寿宫的老宗元来了,说是庆寿宫有请娘娘、大家前去商议。”“哦?”向太后听完,皱起眉头:“可知出了甚事?”冯景拜道:“奏知娘娘,老宗元言,是文太师似乎发了脾气……庆寿宫震怒,请娘娘、大家前去商议……”向太后顿时就深深的吁出一口气。文太师?!文彦博!他怎发脾气了?谁敢得罪他?那可是四朝元老,有定策拥立之功的宰相。更是当朝的平章军国重事——位在宰相之上,可以君前减一拜的重臣。便连忙带着赵煦,前往庆寿宫。……向太后带着赵煦,到了庆寿宫,给太皇太后问了安。太皇太后,便和向太后道:“太后啊,这朝中的御史们,也不知怎的,竟有人在上月弹劾太师。”“此事,连老身也不知晓。”“今日,却忽然在京中传开了。”“现在文太师已经闭门谢客了……”说着,她的脸色就越发的铁青起来。这个事情,最让她恼火的,不是有人弹劾文彦博,也不是文彦博又开始倚老卖老了。而是——有人弹劾文彦博,她却不知道。直到事情传开来,她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情。这让这位权力欲和控制欲,素来强盛的太皇太后,实在不能忍。同时,也让她难免在心里面嘀咕——能瞒着她,把御史的弹章,私下里扣下来的人。除了她的孙子皇帝,就是保慈宫的向太后了。向太后听完,便起身谢罪:“娘娘息怒,此事却是新妇的不是……”她看了一眼赵煦。在来庆寿宫的路上,赵煦已经和她解释过了。留下御史们弹劾文太师的奏疏,乃是为了保护那几位御史,更是为了给太师体面。很合情合理的解释。也符合六哥的性子。就是……向太后对太皇太后这个姑后的性子是了解的。先帝在的时候,姑后的掌控欲就非常强。二王十九年,都不能搬出禁中,就是明证——须知,四大王,在那十九年里,可是上表数十次,乞迁居宫外。外廷的宰执,累表乞二王迁居,不知道多少次。先帝更是答允了不下十来次。咸宜坊里的亲贤宅,都建好了六七年了。可二王,依然留居禁中。原因就出在这位姑后身上。先帝笃孝,只能顺从生母。于是,在先帝去年正月以后病重的时候,竟横生枝节,宫中宫外,都出现了异动。向太后作为亲历者,自是记忆犹新。她可不会忘记,那些时日里,她在坤宁殿里,日夜向神佛祷告的日子。更不会忘记,四大王、安仁保佑夫人以及蔡确等宰臣,多次向她发出的预警。也是幸亏菩萨保佑,祖宗有灵,才让六哥有惊无险,顺利即位。不然……如今的汴京,究竟是谁坐朝堂,谁为太后,谁又被软禁,还真的说不清楚。这些事情,向太后虽知道,她必须永远埋在心里面,永远不能和别人说。以免伤及天家和睦,影响国家社稷安稳。但这些事情,还是像一根根刺,扎在她心里面。让她总是会下意识的留几手,做些预防,也做些准备。所以……向太后自不会将真正的实情,和她的姑后说。她轻声道:“娘娘,御史们弹劾太师的奏疏,是新妇让六哥留中的。”“却是忘了与娘娘分说,此新妇的罪过,乞娘娘恕罪。”赵煦见着,也跟着拜道:“孙臣乞太母恕罪。”太皇太后,看着这母子,在自己面前,规规矩矩的请罪。心中念头泛起无数,但终究却只能露出笑容来,亲自起身扶起向太后,也扶起赵煦,道:“太后、官家,都是一家人,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她心里面,很清楚的。只要向太后母子,保持一个步调,她这个太母是完全可以被架空的。她也明白,好多事情,其实向太后是清清楚楚的。不然,当初向太后也不会派严守懃去大相国寺用官家的名义,给先帝祈祷了。还好,这个媳妇做事是有分寸的。不然的话,不知道要生出多少波折了。便拉着向太后和赵煦坐下来,和煦的说道:“老身知道,太后是为了朝堂安稳着想。”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她看着赵煦乖巧的模样,温柔的伸手,摸了摸赵煦头,继续道:“老身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只是往后类似的事情,太后还是派人来与老身说一声吧。”“新妇明白!”向太后点点头。太皇太后点点头,一副理解的模样。可她心里面到底在想什么?却只有她自己清楚了。“娘娘……”向太后问道:“此事,新妇和六哥,都没有对外说过……”在来的路上,她已经问过了。六哥没有对外透露过,可这个事情还是被外面的人知道了。这再次证明了,大内的保密,就是一个笑话!太皇太后听着,轻轻点头,这个她是相信的。“此事却是须得严查!”太皇太后严肃的道:“大内机密,屡屡为外人所知,长此以往,天家还有什么威严?”“嗯!”向太后颔首。尽管,两宫其实都知道,这个事情是无解的。可还是得去做。哪怕做做样子,抓几个倒霉蛋杀鸡骇猴也好。总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任由下面的人,到处乱嚼舌头!“那太师那边?”太皇太后忧心忡忡的道:“该如何处置?”文彦博现在已经闭门谢客了。若不能赶快把这个四朝元老安抚好,他要是继续耍脾气,万一传到辽国,友邦惊诧,以为大宋不尊重老臣,如何是好?辽人再在自己的史书记上一笔,这大宋朝野就都要颜面尽失了。赵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开口,道:“太母、母后,不然臣去太师府邸,登门慰勉如何?”“正好,臣本也打算今岁太师大寿,亲临太师府邸道贺。”两宫对视一眼,然后都笑起来。“官家这个主意不错。”太皇太后首先说道。现在能把文彦博哄回来的,估计也就只有天子亲临慰勉了。而文彦博也确实够资格,让天子亲临慰勉了。“只是这样一来的话……”向太后道:“那几个御史,却是得处置了才行。”太皇太后听着,微微颔首,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国朝之制,虽然允许御史风闻奏事。可若惹出了篓子,御史就得自己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