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棋谱 第121章 围棋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爱吃鱼的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尤风与王胜越谈越是投机,不知不觉的,两个人竟然感觉不到年龄的差距了。

  尤风讲到开心处,便是和王胜一阵开心的大笑,讲到动情处,便和王胜一起悲惋慨叹。

  尤风对王胜说起了这围棋的起源,道:

  围棋起源于醒狮国,史料能够找到的根据是‘尧舜以棋教子’,但更多的人认为,这围棋含天地万物运行之理,应该是与盘古开天辟地同时产生,太极阴阳理论是围棋的根本,‘气’感是围棋的基础。

  考古家曾经在中州城附近的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这个可能就是围棋产生之初的棋盘雏形。

  到后来出土的物中,又有很多纵横十五道的棋盘和古代的围棋黑白子。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就是醒狮国广大的劳动人民。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相似,《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醒狮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醒狮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醒狮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解字》中说:“弈,围棋也,从丌,亦声。”丌的古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琴、棋、书、画是醒狮国四大古老的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明史。在琴、棋、书、画之中,又以围棋最为特别,他不仅具有其它艺术门类的许多共性,诸如抒发意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生慧增智等等,而且还与天象易理、兵法策略、治国安邦等相关联,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化艺术。

  汉前至汉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

  (2):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

  (3):东汉时期

  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魏晋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名的”吴图”

  (2):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的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志》著录)。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三朝,尤以宋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并具有九大标志:

  (1)南朝帝王尽避棋艺高低悬殊,但他们比魏晋帝王更热衷、更着力地倡导围棋;

  (2)围棋州邑的建立,皇家棋活动的兴起,”逸”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棋制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3)围棋人口激增;

  (4)高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5)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义棋书”的社会风尚;

  (7)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

  (8)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

  (9)围棋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西湖国和大狼国。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化主流是儒教,儒家传统将娱乐之好规范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认为博弈有废事、**之嫌,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此隋朝的弈坛一片沉闷。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

  (2):唐朝

  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五代

  (1):五代时期

  唐朝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人称五代。战火不断,围棋水准大大下降。

  (2):十国时期

  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宋

  (1):宋代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这时出现了国手刘仲甫。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坛的女弈发展呈现**。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辽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元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他们还直接促成了明中叶围棋流派的形成。京师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士大夫围棋实际形成了京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振兴局面。以古越化为先肇的徽州,其弈坛在明形成新安派(亦称徽州派),其开代祖师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清

  (1)清:

  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

  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术上说,醒狮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四大家在醒狮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