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生活 907.数字建筑白皮书交流会部分专家观点
作者:肖水文的小说      更新:2018-07-31

    学习一个链接。

    全是干货!数字建筑白皮书交流会部分专家观点集锦

    2018-01-12广联达

    1月11日,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主题的“建筑业数字变革与创新发展高端学术交流会”隆重召开,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问世。“数字建筑”被系统诠释,“未来建筑”被清晰勾勒,全球领先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提出的“三新”理念更是引发了全行业的思考和热议。

    交流会上,代表建筑领域各参与方的业界大咖们,也针对“数字建筑如何促进建筑产业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融合?建筑产业变革的策略与路径是什么?”“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给产业带来了哪些变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观点频出。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

    《数字建筑白皮书》是一部专题研究建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权威报告。三全、三化、三新的内涵非常好。建议,在深入研究什么是数字建筑的同时,全力抓好数字建筑业(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的推广。

    中价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佐民

    首先,从技术进步来讲,广联达的数字建筑理念是前瞻和系统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为我们描绘了很好的前景。其次,要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即项目、企业和行业三层面的应用是切合行业特点的,目前建筑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供应链和产业链也很不健全,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能力提升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在点线面三个层面打造数字建筑的精益集成管理平台,构建一个全行业的共享经济圈、系统工作平台,来建立企业间系统化的强连接和个性化的柔性经济体,来实现相互合作共赢,促进生产链的共同发展。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刁志中

    数字科技爆炸式的出现,各行各业都被冲击。广联达走访了房地产公司、国内外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例如给苹果大厦做总包的公司,也一边向其他行业学习,例如西门子、GE、波音飞机,还有我国的航天数字火箭。在这些行业、企业的启发下,广联达提出“数字建筑”概念。建筑行业的原点是工程项目,没有工程项目就没有我们这个行业,所以建筑行业的终极使命就是让每个项目成功。广联达与建筑业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不只是科技公司,我们要把建筑行业的使命当做自己的使命,与大家携手,用科技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白皮书集成了行业内优秀的观点,这次数字建筑白皮书1.0发布后,可能就是我们2.0的开始,我们会吸取各位专家意见,融入下一个版本的更新中。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袁正刚

    数字建筑不是简单一个定义,而是根据广联达的实践,跟广联达的客户与合作伙伴一起深度实践基础上,去试图理解这个行业到底应该怎么去变。数字建筑应该是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战略,加上这个行业还有一些新的变革,包括我们的建造,包括EPC、PPP,实现全方位的改变,而不是以前信息化一个岗位改变,一个部门的改变,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变,这种全方位包括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和生产对象,这些都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是会形成一个数字孪生,最终形成跟物理世界,跟我们真实的建筑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多的一个数字建筑。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杨子健

    价值共创、协同发展。在网络世界里需要做到协同和产业生态,这里必然涉及到一些新的复杂系统的概念,要打破传统观念。这里提出治理的概念,要从全系统链条角度协调治理。例如,国家提出特色小镇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二是从规划角度打破传统模式,要从产业运营角度进行合理规划。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

    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传统建筑业与信息化、数据化结合。目前,最难的就是没有数据、没有信息,让其融合非常难,而且数据是孤立,无法关联和串联,增加信息化难度,而信息化必然涉及到企业的流程、业务和技术,这之间会有矛盾。同时,要搞新型工业化,建筑工程和管理首先要信息化和数据化。一是管理层面的数据化、信息化;二是技术层面的数据化、信息化。因此,实现工业化制造需要采用数字化预先策划好。从管理和技术上变成数据,保证数据传输、共享、监管,因此目前最迫切的就是技术的数字化。

    上海华建集团副总经理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会长夏冰

    数字化对行业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变化,二是商业模式变化,三是新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数字技术是最核心的,《数字建筑白皮书》对行业具有指导性。

    但是,数字建筑推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挑战,这是因为,一是要实现数字建筑,集成化和精细化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行业是做不到的,例如设计的数据流是无法传递到施工,以及各参与方的数字化能力是不一样的。例如SOHO的数字化做得很好,但是现场监理方不会用,这种生态圈的顺滑运作需要整个行业的能力提升。目前我已经看到了企业级的平台,例如浙江建工,实践钢筋混凝土组合体系,在做新的体系时建设了数字化平台,借用BIM从设计传送到生产,再到施工装配现场,未来也希望多出现这种行业级别的平台出现。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谢卫

    数字建筑把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引入建筑行业,白皮书逻辑上是有说服力的。但是建筑业和制造业有所不同,有点类似电子这样的离散制造业工作模式。但是建筑有其自身特点,它具有分散性,责任主体更加复杂,生产关系复杂。

    数字建筑理解有以下三点:

    一是建筑业体制;设计到施工的数据割裂的,责任是分离的。那么EPC是解决责任割裂问题,PPP是解决建造和运维割裂问题。

    二是建筑业的体系;管理模式要有新的变革,包括业务流程、数据链的统一标准。

    三是技术手段;我们数字技术的发展,包括现在大数据、BIM、PM,以及云计算,倒逼着我们去思考,我们过去的管理体制,管理体系是否能适应今天信息化的技术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刘晓君

    围绕建筑的绿色、生态、智能和成本的降低,目前上下游之间的不连贯、不匹配、不协调、数据不共享比较严重,对绿色建筑的达成度较低,特别是建造阶段和运维阶段打了折扣。如果数字建筑能助推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发挥方面做出共享,技术就有了根、有了源,是十分有意义的。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骆汉宾

    工地的数字化可实现人机料法环的管理,现场应用中,一是机械,我们主要考虑环境的复杂性,受到干扰时要持续采集,我们大学做了一些自组织、自修复的一些传感器技术。二是人,现在通过机器视觉,实现人员安全行为的捕捉和分析。除施工之外,在设计阶段也比较关注从设计开始做好数据化,做好建筑结构设计一体化,在施工阶段实现施工方案的智能化生成。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标准设计事业部部长詹谊

    对建筑行业来讲,标准是很重要的。如果建筑能像制造汽车一样,那么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很重要。作为标准来讲,要用标准的数字化服务来促进数字建筑的发展。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德军

    《数字建筑白皮书》从建筑的角度又不只局限于这个角度,或者三元世界角度观来看,整个数字建筑的发展。

    真正意义创新是在人机物这三个世界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建筑领域,咱们的信息化水平,数据还不够集中,所以这里面很重要的抓手就是产业生态,在智能制造领域,网络是基础、平台(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其实建筑业也需要的是像广联达这样的行业领导者,构建一个平台,把数字化这件事给简化,让这些没有能力的企业可以使用这样的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尹贻林

    新时代要倡导新的咨询,旧咨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咨询要解决信用不对称问题,信用不对称会造成很多的限制,例如,EPC等都是依赖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模式。同时,还有现在的“新咨询+”解决平台和共享的问题,例如算量工厂解决低端算量问题,实现线上线下的工作的匹配。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需从生产关系匹配生产力的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马智亮

    数字建筑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理念。数字建筑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大的概念下提出,但是具体内容的落地,实际上是这些年建筑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说《数字建筑白皮书》的提出,是一个集大成的产物,与行业专家,共同形成一个非常全面的数字化转型的框架,这个过程中广联达也体现了很好的社会责任感。接下来我们就要贯彻数字建筑的做法,更好满足人们对建筑需求,业主对建筑的需求,这将对行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

    一是建筑业趋势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融合过程中关键是产品和产业的信息化。BIM技术解决了产品的信息化,而产业链条上的产业信息化远远不够。

    二是从德国工业化发展来看。需要产业基础、标准体系、产业工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涉及到商业变革,商业变革要从四个方面考虑,技术本身、行业环境(政策等)、组织和人员、商业模式,如果建筑按照这样“三新”践行,那么既有的商业模式将会发生变化,这些都将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李存斌

    《数字建筑白皮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符合国家战略,包括从互联网+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把国家战略落地到建筑行业,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引领性。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包括BIM等,希望广联达能继续做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能够在建筑行业有所创新。

    工信部产业政策专家《三体智能革命》主编胡虎

    一是这本白皮书是企业牵头,但做行业的事情,是高水平、高智能的,数字是手段,智能才是目标。

    二是建筑业加快数字化移民,加强60、70等人员向数字化环境去转变。

    三是建筑企业加快进军工业互联网,建造互联网平台,帮助数字化意识比较落后的企业去使用,实现标准的应用,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发展。

    蓝迪智库北京标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谭晓东

    数字化环境下的蝶变可形成快速融合孵化机制,形成自融式蝶变,很多变化会导致政策更新、模式更新,因此创新发展一定是产业链的重塑,三体的结合就是对产业链的变化,弱化产业之间的隔膜,快速实现产业链重组。

    新型产业链变化需要创新的技术,例如建筑业创新技术包括工业化、装配式等,全过程都涉及到了新技术的应用,以数据融合为目的的标准化;还有智能家居,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实现整个家居的智能化等。

    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主任朱镇北

    企业是落地数字化的重要抓手,万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作为开发商和运营商要参与建造和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那么只有改变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真正数字化。前几年我们推出了总包交钥匙模式,与设计和施工总包单位签订总价包干合同,目前设计变更减少了一半。下一步我们也希望与跨界同行共同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