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生活 1455.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肖水文的小说      更新:2018-07-31

    学习一个链接。

    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百读不厌(多读多受益)

    国学文化1周前

    编辑

    国学文化(ID:gxwh001)

    关于什么是文化,我最最欣赏的回答,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01-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在微博上讲了一件关于刘诗诗的趣事。因为是空姐,在飞机上服务,Judy常会遇见各种大咖和明星。

    但这些大咖和明星都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前几天,她遇见了刘诗诗。那一天,刘诗诗坐的头等舱。飞机落地后,Judy去整理头等舱时,赫然发现:刘诗诗座位上的被子竟然叠得整整齐齐。

    Judy一下就被电到了:“以前头等舱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团成一团,扔在脚底下就走了,没想到诗诗竟会叠放整齐,我好感动。”

    坐头等舱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但是你看,叠被子的人却这般少,偶尔有一个,空姐就会感动半天。

    -02-

    五一,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

    听完一曲后,我走过去,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接着,妈妈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我妈,没有念过多少书。但这一刻:我实在输她太多。对比这几件事,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03-

    吴小闲讲过另一个感人故事。一次,他跟着老总去谈业务,午餐时,便在酒店点了一桌菜。

    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

    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

    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

    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好像在打量什么,吴小闲正纳闷时,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04-

    在《人民日报》上看过另一个故事。

    周末,侄儿跟着一华人去澳大利亚雪梨海域捕鱼。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他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

    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他侄儿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05-

    什么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样想的人,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呈现了一个事实:

    美国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国家。

    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朋友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

    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

    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

    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为何有如此多约束。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美国的自由。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06-

    曾经有一位智者,他教导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制品,要把碎片装入垃圾袋,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这样,捡垃圾的人就不会划伤手指。喝饮料之后的矿泉水瓶子,也倒空拧紧,这样方便废品回收者的收集。

    你问我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

    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收垃圾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07-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夏老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一幢楼。

    梁启超怎么去世的,大家知道吗?

    他死于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医生把本该切除的左肾切成了右肾。

    临死前,梁启超不是咒骂医生,而是叮嘱家人:“千万别跟媒体说,不要公布。老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如果让他们知道我的事,难免就会退却。”

    夏老梁老,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精选留言

    写留言

    171

    铿锵玫瑰

    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读了很爱益。

    7个故事证实了他们的素质和素养。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要像他们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做一个善良的人。

    115

    水清天蓝

    读了这篇文章自己很受益。明白了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前提的自由;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91

    肖继学1

    文凭不代表水平,职务不等于觉悟。人的修养素质并不与金钱权力划等号。

    81

    祥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体现了一个德,体现于一个善,体现了一个爱。最终,落实到实践中去,这确实是一篇好文,我转发了!

    55

    胡張·绍華傳雄

    我由衷地赞赏这篇文章,道理深刻,举例恰切。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作家梁晓声对什么是文化的阐释:“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51

    馨语

    丢失的国学文化!丢失易,树立难!愿国人都做有“文化”的人

    50

    花儿笑

    真正拿文评的人,并不一定真的做到这几个……

    为没有文评真的做到了的文明人点一个赞……

    46

    荏苒

    百读不厌!时时提醒,约束自由;为他人善良,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39

    息忠同学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虽任重道远,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36

    老谷

    一个人有沒有文化,全在于他的修养。好的修养成全一个人一生的品行。而有的人既使他有再高的学历,而道德缺损,他的一生将是失败的一生。

    34

    龙在江湖

    深思良久,反躬自醒,甚觉汗颜!

    34

    安之若素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我愿做一个善良的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有约束的自由。尽管我没什么文化和崇高的职业。

    33

    冰凌

    的确是好文章,很受益,用心细读,用心体会,会收获更多……就不会出现出境旅游时被排斥的现象。如果老总剩饭留着自己吃,给乞丐打包一份会更有说服力,只是自己的观点而已。

    32

    红叶redleaf张春莲

    有很多时候有的人说着人话,办着鬼事!太多了这样的人!

    30

    秋实

    根植在内心的修养,无需别人提醒的自觉,已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每个人应有的品质。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原则,为人要心存友善,把文化变成修养,你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30

    司言忠天伦之乐

    可惜的是如今国内土豪的多,贵族的少(即有文化修养的人少)

    28

    有你真好

    谁看谁受益!收藏,转发,传播!

    28

    春梅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行善和报恩的,道德在自己的内心,素质与修养是从德中得到,善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做好自我,懂得规矩。

    26

    燕妮

    岩松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2.无需提醒的自觉;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