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 81.怒气难平
作者:老余1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按理说,有辛思忠这个同情新军的将领在,鲁文彬是不可能如此肆无忌惮的围剿新军的。在顺军第一次攻打漳县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形势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漳县战斗结束之后,鲁文彬留下部分部队继续清剿新军残余,自己则和辛思忠率领大队人马回了陇西。

  直到这时,鲁文彬还是非常尊重辛思忠的,几乎到了讨好他,唯命是从的地步。

  尽管都是大顺王封的威武将军,可在他心里,自己始终是一个不受信任的明朝降将,人家辛思忠可是正儿八经的“流寇”,他是没法和人家比的。

  辛思忠原本打算留在漳县,劝说新军残余投降的,但他设伏杀了新军大将张二猛,和新军结了仇,新军怎会向他投降?

  他派人去基地劝降,梁敏只带给他一句话:此仇不报,誓不干休!

  无奈,他只得先和鲁文彬回陇中,并告诫鲁文彬,不要留太多部队,对新军只可以安抚为主,轻易不要发生战斗。

  鲁文彬当然是痛快地答应了。

  刚刚回到陇中,闯王派使者从西安来了。

  这使者非是别人,正是大顺的军师宋献策。

  宋献策带来了大顺王的旨意,任命鲁文彬为青海都督,进封制将军。令他选择时机,进攻西宁卫,夺取那里的粮食和战马,支援大顺军主力作战。

  大顺军制,闯王以下,最高军事长官为权将军,像刘宗敏一般,德高望重,那是没有人敢望其项背的。

  权将军下面就是制将军了。

  整个大顺的军队里,封制将军的就那么几个人,都是战功赫赫,深得李自成信任的各军头领,像田见秀,袁宗第,刘方亮,李过,李岩,那令明军闻风丧胆的左金王贺锦,也只不过是制将军而已。

  而威武将军,在大顺官制里,已经比制将军差着二品了。

  鲁文彬想不到,他一个明朝投降的总兵,竟然可以和这些赫赫有名的流寇头子并驾齐驱。看来,自己占领陇中这个功劳,在李自成心里非同小可啊。

  这个时候,他再看辛思忠,眼神里就再没有了恭维,献媚,而是有些居上临下的意思了。

  论级别,辛思忠已是比自己小两级,他现在可是和流寇的头领们平起平坐,辛思忠不过是一个打仗领军的将官而已。

  贺锦还在向兰州的进军途中,根本顾不上去青海。

  这个时候,他向青海进军,完全是孤军深入,危险得很。

  可是,大顺王的军队急缺战马,派军师宋献策亲来陇中,无疑有催促他进军的意思。

  鲁文彬思虑许久,终究在贺锦拿下甘肃,能迅速支援他之前,不敢独自进攻青海。

  他以陇中存在新军势力,还不稳定为由,拒绝立刻进军青海。

  万一他全军向青海进发,陇中被新军占领怎么办?那就断了他的后路,让他有去无回了。

  宋献策见他没有要立刻向青海进军的意思,就建议留下辛思忠守卫陇中,可保陇中无虞。

  鲁文彬轻蔑一笑道:“这样我就更不放心了。辛将军一向同情新军,多次想着招安人家,可是人家根本不买他的帐!如果我率军走了以后,辛将军放松了警惕,让新军钻了空子,丢了陇中,那不仅我完了,咱大顺的粮草供应也完了!”

  辛思忠本来一肚子气,听他如此说,不由气得颈上青筋暴露,从椅子上跳起来,手按剑柄,质问他道:“你说什么,你敢再说一遍吗”

  辛思忠跟随贺锦,每战必拼死冲杀,而且,多年征战,锻炼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如何受得了鲁文彬一个明军降将如此说他

  鲁文彬倒不着急,笑着对辛思忠连连摆手道:“辛将军别着急呀,听我把话说完,把话说完。”

  辛思忠立在当地,怒目看着他道:“讲!”

  鲁文彬笑着问道:“辛将军一心想招安新军,可是真的吧”见他点头承认,就又说道,“他们那个白狐狸梁敏诡计多端,这个辛将军你也是知道的。所以呀,我担心辛将军同情他们,着了他们的道也在情理之中呀。”

  话锋一转,不待辛思忠分辨就又道:“如果辛将军想证明可以守住陇中,那趁我还在这里,辛将军率领部下,和梁敏拼死一战,无论胜败,我都会放心向青海进军。况且,以辛将军的勇猛,敌军新败之后,已成强弩之末,击败他们,应该不成问题吧”

  辛思忠不愿再和都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新军自相残杀,况且,新军如果那么好对付,鲁文彬也不至于连吃败仗了。

  可一时几句话,又对宋献策解释不清楚,气得冷哼一声,甩手出了鲁文彬的议事大厅,恨恨的走了。

  本来,对闯王进封鲁文彬为制将军,他就很无法接受。让鲁文彬如此一气,他如何在议事大厅里呆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