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 138.西方教士
作者:老余1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明代的中国也是施行禁海政策的,对外来思想更是严防死守,更别说允许耶稣会传教了。

  只是在明末国家混乱之后,崇祯有求于这些教士制造大炮,才渐渐放松了管束,这些西方教士才敢公开传教,竟把教徒发展进了皇宫大内。永历皇帝甚至在清军南侵的时候,去向罗马教廷求救。

  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时候,大明还没乱。开始,他怕不为明朝廷接受,就没敢直接说自己的真实意图,连教袍也不敢穿。

  一开始穿的是和尚的衣服以图鱼目混珠,后来利玛窦发现和尚在中国地位不高,才又开始穿士绅的衣服。

  就连教堂里供的圣母玛利亚的塑像,利玛窦都担心被中国人看破而不敢公开供奉,只在教堂里供奉耶稣的像,还要说成是他们信仰的佛。

  利玛窦后来发明的这个“合儒传教”,也是混肴概念,引诱不明真相的人先入教,然后讲解教义,发展教徒,却从不敢公开传教。

  吴朗西听王烁说,大明朝廷对他们知道的一清二楚,不由大为震惊。

  他想,如果真如王烁所说,那么,大明朝廷明明知道他们的目的,却又允许他们进入内地,那是为什么呢?

  啊,怪不得皇帝对传教不感兴趣,却对他们的天文历法,提炼精铁造武器感兴趣,原来是在利用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这样分析下去,利玛窦神父完全就是被中国人欺骗了!那么,他写的那些报告也是不真实的,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mondieu!

  不成,我必须把这个情况报告耶稣会!吴琅西想到。

  王烁这番胡说八道对他造成的,不是一般的震憾和恐惧。

  王烁却没有想到吴琅西会这么想,害怕成这样。

  他只不过是想镇住他好为自己所用而已。

  见吴琅西完全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就又问道:“你们来了多少人?”

  吴琅西此刻觉得王烁是什么都知道,如果自己不如实回答,恐怕会被这个大将军处置掉了。

  他老实答道:“我们一共有二十二个人,分别到中国不同的地方传教。不过,我们大多只是和中国人交流儒家思想,探讨四书五经,讲解天文知识,还没有正式开展传教工作。”

  王烁可不关心他传不传教,他关心的是这些人都会什么,能不能替他造出先进武器。也许这些人里面有他知道的牛人也说不定。

  于是他又问道:“都有谁呀,去了哪里?”

  吴琅西说了一堆名字,都是外文,王烁一个也没听明白,就问道:“他们没有中国名字吗?”

  吴琅西道:“有的,我们都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主教尼古拉斯·特里戈特叫金尼阁,还有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

  “等等!”王烁一下打断了他。

  汤若望,牛人!

  这人可不是金庸小说里说的那样,到清朝才给康熙造大炮,他在明朝就给皇帝造大炮了,有名的佛朗机炮就是他的杰作。

  只是这些炮王烁看不上,打死铁弹的。他要的是炮弹能爆炸的真正意义上的大炮。

  如果自己能把这帮洋神甫集中到这里来,就会有足够的懂近代知识的人,那么,有自己先知先觉的指导,开矿,炼钢,研究炸药,击发底火,化学实验,近代机器制造,甚至蒸汽动力,电力,都可以展开。

  要干这些工作,只有一个吴琅西是远远不够的。

  王烁问道:“汤若望现在在哪里?”

  对王烁单独询问汤若望,吴琅西已经见怪不怪了。在他眼里,眼前这位大将军就是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怪人。

  他答道:“前年汤若望还在西安,时间不长,被你们的皇帝叫到北京去造大炮了。”

  汤若望去了北京,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王烁暗叹一声,接着问道:“其他神父呢,都去了哪里?”

  吴琅西道:“在你们中国传教太困难了。前年金尼阁主教死后,好多人都坚持不下去,跟着金尼阁的灵车回澳门了。

  剩下我们几个都散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相隔遥远,只能书信往来。现在碰到战乱,我已经一年多没有收到其他同伴的信息了。”

  随即他就想到,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四处在打仗,他就是想给罗马的教皇写信,纠正利玛窦的错误,信也无法传送出去。不由心下着急起来。

  而王烁此刻却是感到失望。

  看来,想把这些神甫集中起来,为他所用这个办法,是行不通了。

  他又问吴琅西道:“你都学过什么?比如炼钢,化学,造火药,我说的是自然科学。”

  吴琅西道:“这些,罗马神学院里都有人专门研究,我也学习过。不过,我的主要课程,是神学和天。”

  王烁不甘心,还想问,鲁胤昌道:“我说,咱们还是都到前厅去说话吧,这破地方,连落脚都难,你们不觉得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