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第四十六章 名相初现
作者:冰翼之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

  一辆六气阀的劳斯莱斯牌“银色幽灵”敞篷车,急速行驶在宽阔的伦敦街道上。

  汽车后排的皮革座椅上,端坐着一名身着黑色礼服的中年男子。硕大的头颅上矗立着坚挺的鼻梁,宽阔的前额下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的名字叫温斯顿丘吉尔,年仅37岁的大英帝国海军大臣。

  此刻的丘吉尔心中充满了疑惑,为了赶赴这个突然而至的紧急召见,他不得不临时中断了正在伦敦港外进行的舰队检阅。奇怪的是,这次的召见者并不是阿斯奎斯首相,而是尊敬的国王陛下本人。这不符合常规,他这样想着。隐约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汽车驶过位于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这是一座始建于1805年的古老广场,修建的目的是为了纪念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上将。同时这也是一座堪称古典建筑典范的广场。四周环绕着优雅的白色景观。北部则是伦敦市的娱乐王国,音乐厅、剧院林立。

  丘吉尔在车上望向广场中央矗立着的纳尔逊纪念柱,对英雄的敬仰使他暂时抛开了那一丝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同时却引起了他对时局更深切的担忧:“英国还有第二个纳尔逊吗”他自问道。

  这位帝国海军大臣此刻最关心的是,英国正面对着一场空前的国际危机。

  5个月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乘坐“豹子号”军舰驶抵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明确表示了德国并不甘心落后于英法两国在欧洲的扩张,他还自称为“大西洋的海军统帅”,赤裸裸地炫耀武力。

  德皇的所作所为说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已经向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发出了公开挑衅。英、法、俄与德国之间的尖锐矛盾终于表面化了。

  当时丘吉尔还不是海军大臣,但他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同时迅速展开了行动。他频繁与军方人物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花费大量精力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并就此编写了一本内容翔实的备忘录,明确提出欧洲各国之间即将爆发一场全面战争。

  丘吉尔的务实行动得到了首相的赞赏,他把丘吉尔的备忘录印发给帝国防务委员会传阅,使委员会最终同意了备忘录中所陈述的事实和对形势准确的判断:欧洲战争主要将在法德两国陆军之间进行,战争一旦爆发,英国必须立即向法国派遣远征军。

  两个月前,丘吉尔和麦肯纳互换了职位,出任海军大臣。

  汽车在白金汉宫的正门前停下,邱吉尔停止了遐想。跳下车,抬头仰望这座始建于1703年的皇家宫殿。白金汉宫门前悬挂着一面鲜艳的皇室旗帜,那表示国王正在里面。

  一名王室侍从迎了上来。“国王陛下正在等候您,请跟我来。”随即当先引路。

  穿过金碧辉煌的甬道,丘吉尔来到了英王乔治五世的办公室前。他整了整领结,推门而入。

  国王背对着他立在落地窗前,像一尊雕像,从那个角度几乎可以俯瞰整座御花园。阿斯奎斯首相站在国王身侧。

  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很温暖,初冬的阳光遍布在房间的每个角落里。可是,丘吉尔的心中却一阵阵冒着寒意,他默默走到国王身后。

  “是温斯顿吗”国王问道。

  “是的,陛下。”

  首相递给他一份报告。“这是香港总督一小时前发来的电报。温斯顿,你先一下。”

  丘吉尔将这份战报反复看了十几遍,许久才从震惊中醒觉,下意识地问道:“这是真的吗”战报中传递的内容自然是帝国远东舰队在中国的东海海面上惨遭重创的消息。

  即使是在得到首相最肯定的答复后,他依然难以置信,喃喃自语道:“一条船都没回来,一个人都没回来,这——不可思议。”

  首相:“毫无疑问,我们面临着英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海战损失,这是对帝国最无礼的挑衅。南中国人必须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紧盯着丘吉尔双眼。“温斯顿,你是海军大臣,陛下和我都想听听你的意见。”

  丘吉尔深吸了一口气。“海军部有能力在一个月内组成一支强大的舰队开赴远东,包括无畏级战列舰。但是,这些军舰将不得不从北海舰队和地中海舰队中抽调,这无疑会削弱这两支舰队的实力。在作出决定之前,我更关心的是,我们是怎么失败的”

  阿斯奎斯首相露出迷茫的神情。“坦率地说,目前没有一个人知道真正的原因,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回来。不过情报部门已经证实这是南中国人干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设在南京西郊的战俘营,被俘的官兵估计有两百多人,也许其中还包括杰利科将军。”

  丘吉尔:“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没有把握战胜中国人。”

  阿斯奎斯倒抽了一口凉气。这个问题他不是没有想过,但他根本就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光凭那几艘小船战胜大英帝国的海上巨舰,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而且没有人能保证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他低头清理着思绪,默然不语。

  一直凝视着窗外的国王突然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仿佛从远方传来。“温斯顿,你有什么建议”

  一段漫长的沉默,丘吉尔:“陛下,我认为目前最紧迫的是,营救出我们的人员。也许可以采用外交手段。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我认为采取军事行动是冒险的。”

  三日后,英国驻北洋公使朱尔典秘密抵达南京。他的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就发生在中国东海的英舰遭袭事件向南京政府严正交涉,要求立即释放战俘,并且提出一系列巨额索赔。

  二

  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南京。全球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大幅刊登关于东海海战的消息,作出种种猜测和推断。各国纷纷派遣船只前往战事发生地点搜寻军舰残骸和漂浮物,企图以此勾勒出这场海战的真实情况。

  美国“纽约世界报”报道:“这支神秘的中国舰队,一夜之间就使全球公认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国海军遭受了17世纪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世界各国都应该重新评估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军事实力,以及南方共和政权的巨大潜力。而东海海战的指挥官——年仅26岁的海军少将江鹄,无疑将会被载入世界海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