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第七十一章 兴农为本
作者:冰翼之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

  共和国中央政府迁到北京后,即着手进行中国经济的重建工作。由于连年战乱,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水平只及内战前的一半。尤其是农业,战争迫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或被强征入伍,致使农村劳动力缺失严重,田园荒芜。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匮乏,物价居高不下,经济极度萧条。

  为了稳定人心,使新生的共和国站稳脚跟,中央政府首先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开始,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和发展中国工业。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中,土地关系极度不合理。经粗略估算,占人口两成的地主掌握着全部耕地的百分之八十,另有两成土地则被前清及现政府地方各级官员控制着,而占农村人口八成以上的农民只拥有两成的耕地,只有靠向地主租种土地维生。而高额地租又使佃农在辛勤劳作的同时难以糊口,社会分配极不合理。

  经反复讨论和缜密研究,共和国政府决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土地改革。根据陆少阳的提议,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华总农会,向各省派出土改督导员,指导各地方在县市、乡镇两级建立农会组织。农会成员必须由农民自主推选产生,而不是任何一级官员或组织任命的。农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农民与政府沟通协商,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并负责监督政府执行土改工作。具体措施是:

  1减租法。在县市和乡镇两级分别设立租佃改革委员会,具体负责推行减租工作。减租法规定:地租额最多不能超过当地全年主要作物收获总量的40%。此外,农民佃种地主土地一律签定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8年。租约期满后,如不出现特殊情况,地主必须与农民续订租约,以保障租佃关系的相对稳定以及降低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鼓励农民自发改良土地和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同时规定:地主不得预收地租,如遭自然灾害导致歉收,农民可通过农会申请减租,歉收后收成不足三成,应免交地租。

  2公地放领计划。政府从满清贵族和洋人手中接管过来的土地,称做公地。将国有公地有偿转让给农民,转移地价按该土地全年主要作物收获总量的3倍计算,以实物或现金交纳均可,期限10年,不计利息。

  3耕者有其田。条例规定:地主可以保留相当于中等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的土地,其余土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后转放现耕农受领。被征收的土地,由政府按该耕地全年作物收获量的3倍进行补偿。放领给现耕农的地价与政府征收地主土地所付的补偿价相同,另加5%利息,由受领农民在10年内分20期实物偿付。政府再将其折合成土地债券或国家事业股票对地主进行补偿。两种方式由地主自行选择。

  所谓国家事业股票,也是由陆少阳提出的概念。陆少阳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自强,发展重工业是当务之急。然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壮大起来,资金、技术、谋略见识都不足以谋大局。所以必须由国家牵头来办这件大事。在共和党高层的极力推动下,中国国家事业投资基金成立了(以下简称国投)。中国中央银行先期斥资1500万中元作为国投的垫支股本,然后向全社会公开发行国家事业股票,或者以股票抵偿一部分国家债务。土改经费便属于此列。

  土改工作全面展开后,取得了一定实效。占全国耕地总面积35%左右的私有耕地订立了减租书面租约,涉及耕地610多万公顷,受益佃农近1000万户;共放领公地96万公顷,受益农户160万户,平均每户受领公地0.6公顷;征收地主耕地近140万公顷,涉及地主34万户,占全国地主总数的32%和地主耕地的38%,受领耕地农户192万户,占承租地主耕地佃农的41%。

  土地改革使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佃农变成自耕农,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减轻了地租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使中国农业得到了迅速恢复。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同时,土地改革使大批地主一夜之间转变为持有大量国家事业股票的资本家,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由于中国共和政权本身与封建地主、军阀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土地改革损害到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因此阻力非常大,推行得十分艰难。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由于大部分政府高层祖籍是南方人,加上南方的督军们大部分出身于封建旧官僚,各地往往阳奉阴违,曲解政府法令,操控农会。以至于许多地方虽然号称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但是大部分农民依然一贫如洗,被地方上擅自征收的各种名目附加税压榨得苦不堪言。地方报上来的数据更加饱含着水分,中央既无力量全面调查,也不可能过于刺激盘根错节的反对势力,致使政局动荡,许多情况下就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二

  汉阳城郊,湖北工业大学农林学院的试验基地内,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人士及机构代表聚集在一块试验田旁,正在作实地参观。讲解员是由峰青集团总裁助理张珏亲自担任的。

  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150平方米的玻璃日光温室。室内种植着五颜六色的各色蔬菜,有碧绿的黄瓜、鲜红的西红柿、深褐色的茄子,果实饱满,长势喜人。已是深冬季节,在场的参观者们望着这一派只有夏秋季节才能见到的丰收景象,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人间何世。

  温室的一侧建着一个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是一个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功能是: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以提高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提供持续不断的沼气;猪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日光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5倍左右,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生长条件,不但使蔬菜产量增加,而且明显提高了质量,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高产农产品。

  这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的自然转换,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不用说,这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全新生态农业理念。

  张珏脆润的嗓音不断轰击着众人的耳鼓:“建造一个沼气点每年可以节煤580斤;施用沼肥的黄瓜、茄子等蔬菜每平方米可增产4-10斤,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用沼液加料喂猪,可提前150天出栏,并且可以节省二成——”

  沉默许久的人们终于轰然而动了,一下子把张珏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问题,情绪激动得难以自制。

  其实,他们之所以应邀前来参观,主要原因只在于这座农场是峰青集团旗下的湖工大办的。有一多半人是碍于面子,才勉强派了代表出席,内心压根就不相信他们真的能在大冬天种出蔬菜瓜果来。不料一进到农场,扑面而来的新奇事物就层出不穷。设计精巧的农具和水利模型、各种农药化肥样品一一展现。虽然一时片刻还看不见实际功效,但光听听讲解就已经令许多人怦然心动了。更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杂交水稻、杂交果树等等新名词的联合夹击,几乎人人脑子都不够用了。

  直到看见了这座玻璃大棚,就在一霎那间,每个人的呼吸都停顿了。这些整日在商界打滚的生意人,对张珏口中的那些名词虽然都是似懂非懂;但是,面对着这活生生的事实,没有一个人敢否认,他们正面对着也许是一生中最大的商机。而且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开创了无数商业神话,又一贯诚实守信的峰青集团。

  众人稍微平息下来后,张珏登上事先搭建的讲台,面对人群高声道:“现在我代表峰青集团董事会,向大家郑重宣布。峰青集团决定进军中国农业市场,第一期工程是在湖北、四川、黑龙江三省建设三个粮、菜、果、牧生产基地,同时我们准备了28个合作项目,生产农药、化肥、塑料、农具等农业配套产品,在全国范围内诚征合作伙伴。合作形式多样灵活,既可以与我们联合办厂,也可以低价使用我们的授权技术。”

  “我在此声明,峰青集团的主旨是推广先进技术,振兴中华农业,绝对没有挤压工商界朋友的意思,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来赚钱。各位同仁,中国的市场非常大,没有一家可以独揽,我们真诚邀请各位投资农业,造福桑梓——”

  次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等国内大媒体纷纷在头版刊载了这一项“峰青奇迹”,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后,实验农场每天都会接待上千人次访问,虽然多数参观者都是抱着看西洋镜的心态来的,但是这无疑起到了最好的宣传效应。就连西方各国的在华人士也被惊动了,纷纷派员前来察看。

  峰青的整体战略是:首先在社会上造出舆论,兴办几个科技兴农的样板农场,使新的生产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同时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技术耕种,峰青国际银行旗下的各分支机构面向农民开设了农产低息贷款,专项扶植农民尝试新科技。进一步利用大规模资金合作,在中国培育完整的农具农药生产体系。最终目标是,在一二十年时间内,使中国农业逐步摆脱自然小农经济的束缚,向高科技、集约化农业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新组建的中国国家事业投资基金也与峰青集团联手,规划设计中国轻重工业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