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第九十二章 新尼布楚
作者:冰翼之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

  深秋的香山,千崖万壑的葱翠历经寒露霜冻,泼金洒红般变幻出赤橙黄绿的颜色。斯大林登上海拔五百多米的香山主峰香炉峰。这里景界开阔,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只见满山红叶犹如红色的海面,云蒸霞蔚般的浪涛弥漫了整个天地。细观近处的几株黄栌树,益发显得鲜艳耀目,流光溢彩。置身于其中,令人几乎产生出一种被烈焰烧灼的幻觉。

  斯大林深陷其中,向陪同的王啸飞由衷赞叹道:“我不得不承认,北京,太迷人了!”王啸飞微微一笑:“斯大林同志如果喜欢,不妨摘一些红叶带回国,也好作个留念。”翻译转述后,斯大林“噢”了一声,一副经他提醒幡然醒悟的样子,真的从附近的树上亲手摘下了几片红叶,珍重地放入上衣口袋中。

  随行的中国翻译兼了导游的职责,抽空就向斯大林讲解香山红叶的由来。当斯大林得知这种名叫黄栌树的叶子必须经历霜冻才能变色,而变色后比枫叶还要艳丽的时候,再次发出赞叹。

  王啸飞低吟道:“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国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斯大林同志认为这个句子是否符合眼前的美景”那翻译甚是机敏,稍加思索后,把这句诗翻译成为“经历过风霜的树叶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美丽”。斯大林听后连连点头,即兴演讲道:“这就像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只有经历过严酷的斗争,才能取得辉煌的胜利。”

  王啸飞哑然失笑,对他这种能够随意把事物提升到革命高度的能力非常佩服,保持着微笑一路漫步。不多时,两人并肩进入静宜园。静宜园是前清著名的皇家园林,其西面和北面的山峰挡住了寒风,很适合植物生长,苍松古柏随处可见,虽然曾是皇家园林,却也野趣甚浓。其正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南北两侧各有配殿五间,园内山石泉水与奇花异草相映成趣。

  一行人随意参观游览,最后步入一座园子,门前的匾额上书“见心斋”三个古朴大字。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环境幽雅。

  斯大林在轩内坐定,高大而厚实的身板依然比对面的王啸飞高出一截,喝着不甚入口的香茗,心中暗暗着急,不断盘算着该如何开口才好。整整一个上午,不论他怎么旁敲侧击,王啸飞始终顾左右而言他,言语中滴水不漏,看样子只对山水风物有兴趣,实在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王啸飞又笑问道:“不知斯大林同志以为这座清朝行宫如何”

  斯大林一脸茫然,刚才游览时心中尽是在打小算盘,导游的讲解一个字都没听进去,有些尴尬地问道:“皇宫这是贵国哪一位皇帝的行宫”

  王啸飞兴致很高,耐心讲解了起来,俨然如一名专职导游:“这里原本只是我国宋朝时建的一座寺院,名叫香山寺,到了明朝又陆续兴建了许多佛寺,不过仍以香山寺最宏大,后来清朝的康熙皇帝看中了这块宝地,这才把香山寺连同周围这一大片建筑统统改建成了香山行宫。哦,对了,斯大林同志听说过这位康熙大帝吗”

  王啸飞漫无目的地瞎扯,斯大林渐渐失去了耐心,可是又不好发作,心中深悔与这个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将军见面,纯粹是浪费时间,语气冷淡地答道:“不知道。”

  王啸飞浑然不觉他越来越难看的脸色,喝了一口茶,悠然道:“要说起我国的这位康熙大帝,倒是与贵国很有一番交情的。”

  斯大林听他提到俄国,总算来了点精神。地对中国历史不大熟悉,只是粗略知道,古代俄国地处欧洲,与地处东亚的古老中国并不接壤,而且距离遥远,彼此间根本就没有官方往来,不知这位中国皇帝和俄国有什么交往,不禁生出了好奇心,问道:“这位康熙皇帝和我国有什么交情”

  王啸飞收起笑容,目光灼灼地盯着斯大林,缓缓道:“斯大林同志,真的有兴趣听吗”斯大林顿感不妙,在他迫人的气势下,一种强烈的不安袭上心头,勉强笑道:“当然,请讲。”

  公元十七世纪,出于领土扩张和资本积累的需要,沙俄出兵翻越乌拉尔山向中国靠近。在1632年于勒拿河畔修建雅库茨克城,并以此为据点,利用清军向关内挺进而东北空虚的机会,派兵首次经石勒喀河,从黑龙江源头侵入中国精奇里江,直至漠河下游的黑龙江左岸,攻占了中国人建立的雅克萨城。此后,康熙大帝派八旗铁骑于l685年和1686年两次夺回雅克萨城,逼得沙俄不得不接受清朝的和谈倡议。1689年9月7日,清廷重臣索额图和佟图拉、萨布素、郎坦与俄国使臣戈洛文、费拉索等人在尼布楚城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明确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程序上明确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同时收回了被沙俄强占的部分领土,遏制了沙俄贪婪蚕食的野心。这才使康熙大帝赢得时间全力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也是根据这个条约,加上当时相当强大的中国国力及军事实力,确保了在这以后的一百六十五年时间里两国边界平安无事。

  王啸飞轻描淡写地把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最后向斯大林笑道:“斯大林同志,您认为当年的尼布楚条约还算得上是个平等条约吧”

  此时的斯大林已是面色铁青,他此行的原意只不过是探听中方对蒙古问题的真正立场,可是王啸飞竟然扯上了尼布楚条约,用意十分明显。后来发生的事他一清二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忙于对付列强和太平天国,造成了北方边疆防备的极度空虚。俄国乘虚而入,蚕食和非法占领了黑龙江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许多战略要地,并且在1858年,沙俄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到了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又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逼迫清政府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让给俄国。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在1864年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万平方公里,累计侵占中国疆土150万平方公里。

  斯大林胸口一阵翻腾,探听口风竟然探出了弥天大祸来。即使是此前德国提出的《布列斯特和约》,也只向俄国索取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可是听王啸飞的意思,中方居然想要回150万平方公里。虽然是深秋季节,背心上却已被汗水浸透了。

  王啸飞再次问道:“斯大林同志,不知您认为尼布楚条约是否妥当”斯大林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直愣愣地望着王啸飞,神情尴尬到了极点。好半晌才恢复了语言能力,收拾起心情,冷冷道:“总长阁下,不知石铮元帅对这个条约有什么看法”

  王啸飞整容道:“石帅和陆主席都不希望有任何障碍影响中苏两国友谊,我想列宁同志也是这样认为的。当然,这必须有一个牢靠的基础。比如,尼布楚。”

  斯大林终于抑制不住怒火,咬牙道:“如果我们拒绝,俄罗斯民族一样可以在世界上生存。”

  王啸飞露出理解的表情:“我完全相信,俄罗斯民族有能力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此时此刻我也相信,无所事事的德国陆军正在寻找下一个攻击目标。”

  空气静得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这番话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那意思是,现在是你在求我,不是我在求你,只要我咳嗽一声,不用亲自动手,德国人巴不得打进莫斯科。两人对视良久,斯大林终于放软了口气,沉声道:“总长阁下,我们有很多困难,我们在国内外还有很多敌人。这一点您也是清楚的。”

  “有困难可以共同解决,有敌人可以共同面对。只要中苏友谊长存,我相信我们不会惧怕任何敌人。毕竟,贵我两党都是为了一个理想而奋斗。兄弟之邦嘛,有什么事情不能坐下来商量的。”王啸飞站起身,结束了谈话:“就聊到这里吧,有些事你我说了都不算。”

  斯大林回到宾馆时已是下午,走进列宁的临时办公室,第一眼就看见脸色同样难看的莫洛托夫,安静地站在列宁身后,看来去见万季青的遭遇和他差不了多少。列宁正在打电话,身边还有一名翻译官,随时向他转译电话内容。一看就知道是在跟中国人通话。

  电话打完,翻译知机地退出。不等斯大林开口,列宁就问道:“是陆少阳同志亲自打来的电话,询问我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嗯,你们有什么想法”

  斯大林心中郁闷,根本没有心思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还是我先向您汇报一下——”列宁举手打断他,平静地说道:“莫洛托夫已经向我汇报过了,我想你得到的答案也是尼布楚吧”

  斯大林诧异地望着情绪稳定的列宁,从他的面部表情上居然找不出一丝不快,谨慎地问道:“那么,列宁同志,我们怎么办”

  列宁淡然道:“人家的东西,应该还给人家。陆少阳同志建议我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这是留给我们充分的时间考虑。不过我想,没有这个必要。”

  两人同时惊呼出声,听列宁话中的意思竟然是打算接受中方的条件。莫洛托夫急道:“列宁同志,您不会忘记我们面临的困难,我们怎么向国内交待”

  “共产主义不是霸权主义,苏维埃也不是沙皇政府,我们必须学会说服我们的人民。”列宁顿了顿,苦笑道:“陆少阳同志不直接提出来,是希望我们主动提出来。”

  二

  丁香书屋中,两国领导人举行第一次私人会晤。初步商定恢复《中俄尼布楚条约》所划定的边界。考虑到苏维埃政权尚不稳固,以两年时间作为缓冲期,先签订一个秘密条约,即中方在1920年12月底前收回全部领土。

  达成共识后的列宁和陆少阳再无隔阂,在书屋中畅谈国际局势。当陆少阳问起俄共将如何处理乌克兰等十几个自治共和国时,列宁认为:如果取消这些苏维埃共和国,只能有利于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挑拨非俄罗斯族和俄罗斯族的关系,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无条件地承认它们独立,并用联邦国家的形式使它们不被帝国主义和白卫军势力所侵略、颠覆。

  列宁进一步指出,只要联邦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实行,只要它是以真正需要某种程度的国家独立性的重大民族差别为基础,那么它同民主集中制也丝毫不抵触。只有尊重民族自决权,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必将实现充分的民主。不但要使各民族完全平等,而且要实现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即政治上的自由分离权。

  这是因为俄国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殖民帝国,俄罗斯民族虽然是主体民族,却只占总人口的%;非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56%,遭受着沙皇专制政府令人难以置信的压迫。再者,非俄罗斯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一般文化水平大多高于俄国的中部地区,而且往往有他们的同族人居住在国境另一边并享受较多的民族独立。虽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但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非俄罗斯族对俄罗斯族的仇恨还会暂时存在,只有承认这些民族有分离的完全自由,才能实际上彻底铲除民族之间的不信任,加速民族之间的亲近和融合。

  总之,在探讨未来社会主义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时,列宁倾向于建立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国家,废除带强制性的国语,并且根据当地居民自己对经济和生活条件、居民民族成分等等的估计,确定地方自治地区和区域自治地区的边界。

  作为现代人的陆少阳,其实早已知晓列宁的这一建国思路。历史上的苏联正是在这一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下缔造的。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更深用意的。陆少阳不失时机地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民族歧视,实现人类大一统,而中俄作为首先在世界上取得胜利的国家,是否也应考虑实现某种形式的联合既然世界上可以出现允许自由分离的苏维埃联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出现地域文化迥然不同的共产主义联盟

  列宁经他点醒,十分兴奋,连忙问计。陆少阳当即抛出了筹划已久方案,即由两国牵头组建“联合国”。所谓联合国,凡**执政之国家,不论地域种族,不论贫穷富裕,均允许自由加入和退出,各成员国拥有完全自治权和军队,并享受联合国的军事保护,但必须服从联合国决议,在外交上步调一致,在军事上统一行动。否则视为自动退出,不受联合国保护。

  这个方案虽然看上去只是个带有浓厚互保性质的军事联盟,但只是第一步。它的建设思路是:首先使各共产主义国家在联合国框架内实现军事上的互信,打击共同的敌人,然后逐渐推进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最终使各地域人民真正实现融合。

  列宁原则上同意这一提议,表示愿意回国后敦促两党共同研究实施细则,并初步议定把将来的联合国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两人畅谈数日,对各方面问题都达成了基本共识,蒙古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在陆少阳的建议下,列宁的建国思路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适当调整了对国内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高压政策,有选择的模仿中国模式。毕竟,中国是一个成功的先例。

  列宁回国后,经过其艰苦努力,加上从中国带回的巨大收获,终于说服了俄共中央政治局,秘密通过了中俄《北京条约》,基本上按照原《尼布楚条约》划分边界,规定于1920年12月31日前归还中国全部领土。同时签订的还有《中苏睦邻友好条约》,从法律上密切了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的合作。

  3月,中国政府与外蒙古和平谈判成功,设置外蒙古自治区,省会为库伦城。由蒙古上层王公与蒙古人民党共同推选自治区主席,第一副主席由中央政府委派。6月11日,中国陆军第55军一部开进库伦,标志着外蒙古正式回到中国怀抱。

  与此同时,筹备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的工作也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拉开序幕。

  注:只收回150万土地大家不满意,这可以理解,作者为此也挨了不少骂。在此作个明。国家疆土自然是越大越好,但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有人说:可以趁他病要他命,但作者认为,国家实力还没有壮大到可以要了俄罗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命的程度。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尽快壮大自身实力,而不是穷兵黩武,远征苦寒之地。等实力壮大了,一切都会有的。明确地说,作者认为海权直接关系到最高利益,所以在现阶段不愿和德国有直接利益冲突,俄罗斯可以作为我们在西北部的屏障,使我们可以专心经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