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宫继承人 第三十二章 人情味(二)
作者:我这有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道宫历前97年,丹阳城北。

  丹阳城是离云梦泽比较近的一个城市,在往前走一百多里就是大泽边上的岳阳城。

  岳阳城也是楚国边疆向南推进最远的地方,城南向水,西面朝山,往北是可以快速运兵的官道,宽约两丈,但也只有最中央的部分是压实的夯土路面。

  当年,楚王游幸丹阳城,听说南面百里开外有一座大湖,方圆千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阴雨天来,则更是美景醉人,时常又轻歌曼语声传来。

  楚王浪漫情绪一时燃起,决定改丹阳为郢都,调兵遣将,开拓路面,将大泽边上的蛮族部落赶往大山深处去。在云梦大泽边上建了岳阳城,可惜这位楚王甚至没有等到岳阳城建好的那天就魂归幽冥。后任的楚王对云梦泽不感兴趣,迁出丹阳,回到了现在的郢都。

  所幸云梦大泽资源丰富,物产丰茂,就这么繁华发展起来,并逐渐驱赶蛮族,开拓周围。

  杨平问过莫掌门,小商队十几个人到了丹阳城基本上不会在往南去,官道随通,但随时会碰到小股蛮人出山骚扰袭击。所以只有大商队出行,或者楚军巡逻清扫的时候会比较安全。要么就等到从岳阳城出来售卖货物的队伍,跟着一起回去。

  杨平安摸摸怀里钱袋的几块小元宝,琢磨琢磨能用不少日子。就打算在丹阳城留些天,好好休养一下,等等商队同行。

  晚上的时候,杨平又凑到莫掌门边上请教功夫招数。

  杨平特意演练了一边他刚想起来的“杨家杀拳十六式”,也就是军体拳第一套,杨平力大气沉,耍起来也是虎虎生威,颇有几分气势。

  莫掌门站边上咂摸半天,不好评价,被杨平追问的急了,才开口。

  “你这套拳法大开大合,似模似样,我见识虽少,但多少也能看出来,这个不太像一个拳路,有点拼凑的感觉,于强身健体无用。而且,你练起来也就是个花架子。看起来吓人,也就欺负欺负普通人。”

  杨平不依,认为莫掌门小瞧了“杨家杀拳十六式”,非要比划比划,切磋一下。

  于是分分钟被教做人。你力大又怎样,打不着也没办法,一拳打来,左步侧身,右步弓腿肘击,直接岔气蹲了。

  杨平的思维意识能跟上,看着肘子顶过来,但身体本能跟不上,只能眼睁睁地承受暴击。

  说到底还是拳脚功夫没到位,有句话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杨平正好反过来,功行被直接提到最高,这拳脚完全就是庄稼把式。

  周围镖师看着热闹,小五小九也围在一边,眼热的很,但这俩孩子警惕心强的很,除了杨平也就跟狼叔阿芒父子和林伢子亲近点,对其他人绝不轻易搭话,所以虽然羡慕,却并不多嘴去问。

  林伢子是猎户出身,从小扔石子打弹弓,准星好的很,弓箭差点,对于功夫情绪不算大,毕竟年龄大了,练功也难有成就。

  狼叔似乎有自己的一套练法,时不时躲到一旁教阿芒习练。其他人也避着不去看。

  偷学武艺秘传,向来是被人忌讳的事!

  闹一通结束,众人休息,杨平仍旧打坐冥想。重走一遍人生路,对于心境是一个很大的磨砺。观过往,知有所得,亦知有所失;记忆中种种,却是再也回不去了,便是那个世界,都再不能回去。

  父母鬓发皆白,自己忽然失踪,不知会如何伤心。

  除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其余的就剩下那堆亂七八糟的书让人觉得可惜了。

  杨平试了无数的方法,剩下的就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反正就是回不去,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已经绝望了。

  别看寻常书里说的穿越之后,立马适应的可以秒天秒地秒空气,认爹认娘认祖宗,别开玩笑了。

  人体本能不说,二十多年培养的记忆和灵魂本能可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被人亲爹娘认出来你是冒牌货,别管你正穿着他们儿子闺女的皮,照样给你送宗祠和巫婆那驱邪。

  所以自己那关都不好过,想一想你去个陌生的城市,都要适应个三五月,不间断地联系亲人朋友,寻找心灵上的安慰和依靠。如果有人说,你可以不做这些也能适应,只能说,你真是有天煞孤星的命格潜质。

  杨平的记忆回溯率旅程,也是重生之旅。

  道宫理论上是不允许有奴隶的,在道宫成立之前,诸国并立,征战不停,市场有战俘百姓被当作奴隶作为祭品祭司,征战时需祭司,打赢了夸功需祭司,打输了祈求上天保佑,祖宗庇护也要祭司。

  各国情况不同,但血祭却是都有的,还有陪葬和殉葬。说来残酷,世人习以为常。

  道宫暗中发展数十年,在成立之初就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制。严禁血祭和殉葬,严禁私刑杀人!但有重罪,皆充入边军死营。

  后来边蛮看中原动乱,大举入侵,道宫大宗师们在清平道长带领下,一战再战三战告捷,大批的杀戮和抓获蛮人俘虏,于是特批战时法令,蛮人战俘皆贬做奴隶,上铁枷锁链,运往国内,充作建城修路的劳力。

  也有不少被当时随军商人买走,大赚特赚了一笔。

  从那之后,道宫休养生息二十年,也已经二十年不动刀兵。想必蛮子们也该缓过气了,该再打一场硬仗了。

  不过这些都不关杨平安的事。

  被送回家中,天还未黑透,杨平安跟门房吴叔打了个招呼,就往后院去请安。过去后院一看没见人,父亲没回来,母亲正在厨房指挥淘选明天煮粥用的材料。

  林林总总十多种,看的杨平安眼晕。打声招呼就想走,转身就被赶上来的杨母揪住耳朵。

  “好啊你个臭小子,怎么,你陈伯母家做的饭好吃还是怎么的,次次都留下不回来?怎么嫌弃你娘做饭不好?”

  “唉呀,疼,娘,你快松手……”

  半天揉着耳朵跳脚,嘟囔着,“没嫌弃你做饭不好,关键是你现在也不做饭了,都是吴妈做的……”

  “嗯?还学会顶嘴了?你娘我刚舍了面子帮你个大忙,这就开始过河拆桥?”

  “娘,看您说的,我怎么赶敢,我就是那蚂蚱,怎么也逃不出您两根手指一掐不是?”杨平涎着脸求饶。

  “行了,别装了,回你的院子休息去吧。明天不许出门,在家里给我好好呆着。”

  “好咧!”杨平安答应一声,转头就走,不走干啥,在厨房多呆一会,估计又要被老娘赶,嫌弃自己碍手碍脚的占地方。

  在陈家吃饭早,夜色未深;杨平安也就不急着休息,拉着两个伴当先是点了一遍钱,享受一下数钱的快乐。再去整理小人书。

  账本抄了个副本,在杨平安这放着,用来核对书籍数目。

  杨平安陈小胖再加上两人的伴当,忙起这么件事也是劳心劳力,算一算也有近二百本书,租出的收回的,有时还有破损的,都要登记造册,回头加以整理,全不假人手,几个小孩自己做。

  但是没一个人喊累,三个伴当不说,挣钱呢,还想啥,陈小胖那是有分红就干,投资也正常,他就怕杨平安不带他。要是靠他自己,还真不一定能搞得定这件事。

  两人就是合则两利,分则,好吧,陈小胖一事无成,杨平安该干啥干啥,最多累得很了不干拉倒。

  只不过杨平安这回如此下功夫也是有原因的,说到底还是童子队的事,根据他的理解,任何一个组织团体想要发展壮大,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原来还好,都是西街的熟人,有陈小胖的免费点心撑着,再加上自己也时不时带点东西收买人心,中间各种磨合,总算把队伍带整齐了。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想继续发展壮大那是不太可能的。通过观摩自家老爹,街上店铺激励收拢小二奋进心的方式,最有效的还就一个词,“好处”!

  “好处”哪里来,转个圈还是落到钱上。要说小队长中队长的位子,那是订好了的,就算新编了三中队四中队也得先给熟人做,然后留两个给新人,当当榜样就行。

  当然,这还得有贡献。

  就这俩人,杨平安也预定好了,陈明星和陈明浩这两个陈小胖的堂兄弟。至于怎么把他们拉进来,就要看陈小胖的手段了。

  把两个乖乖孩拉近泥塘里一起折腾,杨平安一点愧疚心理都没有,反而还有些兴奋。反正再怎么折腾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犯忌讳也没人怎么着自己,最多挨顿训斥,禁足而已。

  道宫时代的纨绔子弟们,可玩不起动辄大骂仆人,欺负民女女婢的行当,底下都是信徒,随便一个去敲了道宫衙门的状鼓,都吃不了兜着走。

  别说别人去敲鼓了,便是那最最护犊子的亲爹亲娘亲祖母也得先把他给送到衙门去自首,不然少不得破财破家。

  这不仅仅是十几二十年来道宫日益严谨的法律条令所致,更是街头闹市那血淋淋的法场带来的警示。

  听话,就给你和平,不听话,道宫的屠刀从不曾放下。

  当年能杀光那些暗地闹事的诸侯国破落贵族,现在自然也杀得这些不听话的富家子。当然杀人是少数,基本都送去边军戍防,或者偏远地区开拓农田,再不济还有许多的矿山盐场,道宫还有大把的工程项目在预备中,正缺人干呢。

  这里不是后世,何况被开刀的不是底下的平民百姓,多是富家人地主之流。当年道宫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镇压过去,也没谁敢跳起来,被解放的奴隶,分到田产的赤贫户,至今仍是道宫的狂热支持者。

  就这,世人已是感恩戴德。至于动乱,镇压个五年十年,只要跟着道宫打仗的信徒道兵不动摇,分到田地准备后勤的穷苦百姓不动摇,什么样的难关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