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拯救地府计划 第25章 番外
作者:清明鬼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南北共治

  在后人看来,北国的第一女帝,曾经有逃婚丑闻的祥云公主,是一个传奇人物。

  她的传奇不仅仅是在她以一女子身份成为一国国君,更在于“南北共治”这件事,正是在这位女皇的全力推动下,才最终得以成功。

  这位年轻的帝王,在南北和亲的时候选择了逃婚,却又在南北战争进入尾声的时候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议和大使身份代表北国与南国和谈。

  之后,羌族人入侵北国,更是这位帝王在羌人行动之初便从中窥见了羌人的狼子野心,以公主之身向北帝将一切真相戳穿,并力主采用南北联合之法破羌人之围,年纪轻轻便向时人证明了她卓越的政治眼光。

  后世的人们在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猜测,若是当年北国的皇帝早一些采纳这位公主的进言,南国的军队早一点进入北地,或许北国那大半土地生灵涂炭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然而不得不感叹,时事造就英雄,英雄造就时事。

  北国因羌人进犯应对失策而失去半壁江山,却也因羌人的入侵得到了那位为后世称颂的北国第一女帝。

  人们很难想象,若是当时北国并未遭受这般大的灾祸,这位女帝接下来的命运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像那些历史上的公主一般,和亲一方,又或是相夫教子,而同样的,也很难想象,若是在那段时间里,统治北国带领北国走出那段痛苦的不是这位女皇,北国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南北的统一又要到何年何月才可以看见?

  是的,南北统一。

  这是这位女皇一生履历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羌人被重新打回关外之后,收复失地又与南国停战的北国迎来了一段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在这段时间里,这位女皇大力扶持商业,并关注农业发展引进海外的食物,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同时,也逐渐使国库充盈了起来。

  与此同时,这位女皇更是耗费了极大的热情在修复南北两国之间的关系之上。

  从一开始的互送节礼,到后来在南北边境划出专门的区域允许两国百姓前来“互市”,再到后来在北国流行一时的官学学子南国游学,下达鼓励南北通商的旨意,建议年迈的大臣在寒冬前往南方过冬,邀请南国的贵族到北地置购房产夏日避暑……

  一桩桩一件件,看得人眼花缭乱,理所当然的,南北两国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百姓之间更是恍若忘却了两国间的血海深仇,在南北两国之间自由出入,言语间流露着亲昵之感。

  女皇登基六年,南北两国未动干戈。

  第七年,女皇诞下一女,封为皇太女。

  皇太女长到八岁时,年近四旬的女皇为太女向南国太子提亲,主张两国继承人联姻,实现南北共治。

  这一主张讨论了整整三年,终于在女皇的一力支持下得以实现,南北两国迁都长江两岸,并开始为南北两国未来统治者的联姻修建宫殿。

  待到女皇五十岁,皇太女在女皇的教导下已可以独自处理政务之时,这位手握国家大权,自登基以来便兢兢业业的女皇果断退位让贤,并在卸下重担,从女皇变为太上女皇之后,日日书信规劝此时正因为太子长成而疑心的南帝,最终,劝动了南国的皇帝放权于太子。

  太上女皇六十岁时,南北两国国君皆佩服这位女皇在位时甚至退位后为两国和平所做的一切,二人将其诞下的未来将一同治理南北两国、达成南北两国并不见血刃的统一的继任者,交由这位拥有远见卓识且身体依旧康健的“母亲”抚养教导。

  这位北国第一女皇,一直活到了九十二岁,她培养了北国的第二位女皇,见证了南北两国从战争走向和平,促成了南北两国的合并,亲手教导了合并之后的新的宋国的开国皇帝应如何治理刚融合的新国家,为大宋之后百年的和平繁荣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位女皇与世长辞之后,按照皇家惯例,入葬皇陵之时,大臣们须为这位女皇立碑,将她这一生的功绩尽数道来,以便后人观瞻。

  然而,这位女皇的功绩着实太多,培育两季稻也好,发明农具也好,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主张也好,兴科举,改革官学学制也好,统一南北两国也好,放在任何一位皇帝的身上,那都是可以大写特写的功绩,然放到这位女皇的身上,却仿佛只能每一个功绩提一句,一篇原本应辞藻华丽歌功颂德的文章被现实无奈的逼成“流水账”,这是大臣们所不能接受的。

  最后,也不知是谁的提议,这位北国第一女皇的碑上,没有用半点笔墨在历数功绩之上,而是留下了一句话——

  她生前,生灵涂炭,她死后,已是天明。

  (二)红十字会

  元宵是一个生在南国,却长在新大宋的小姑娘。

  此刻她正跟着自己的姑姑背着个小包袱往红十字会的大本营去报道。

  不错,虽然宋国统一,边境外族皆畏惧宋国的实力不敢来犯,但当年南北战争留下来的产物“红十字会”却没有像南国的军校一般,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消失,反而,“红十字会”在战后恍若得到了高人的指点一般,在所有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在当时季家秦家的支持下,成立了南国的第一家“医院”。

  不同于当时各地大夫们开设的医馆,这群娘子军合力建立的这家医院不仅从规模上比医馆大得多,其职能除了给病人看病开药方之外,还附带了卖药和供不合适移动或者由家人在家照顾的病人入住的病房。

  其整体架构实际上和当初在军营中的类似,只是把曾经的流动地点变为一个固定的地点。

  虽然是一群娘子军建立的,但不论南北,人们对于这家医院的接受度却很高。

  该因为红十字会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更是有过将将死之人救活的先例,让人们不论是从对这家医院的德行上,又或是医术上面,都十分的欣赏与信任。

  而“红十字会医院”的建立,也使得从那以后的南北两国的姑娘家,在这世道上多了一条除了嫁人之外的出路,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也因为红十字会和北国的那位女帝,变得宽容了许多。

  等到元宵这一辈的时候,元宵更是得到了在成年之后自由选择是要入红十字会还是由家里人为她安排婚事的选择权。

  而元宵,在这种情况下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自己的小姑姑一样,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女大夫。

  今天,是这位女大夫入红十字会报道的第一天。

  ……

  从迈进医院的第一步开始,元宵的眼睛就忙得停不下来。

  元宵家算是当地比较富裕的人家,家中有人生病时都会通知相熟的大夫上门诊断,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她以前只在和闺蜜们的谈话中才听到的医院。

  整家医院的占地很广,走进门的左侧边,摆放了八张桌椅,八个护士正坐在椅子上,前面各有一列百姓排着的长长的队伍,一旁竖着一个牌子,上写“挂号处”三个字。

  元宵知道,这是在给病人发号码牌,以便维持秩序,让病人可以按照号码从小到大得到大夫的诊断。

  再往里走,是大夫们的诊断室,这些大夫按照各自的擅长在房门口挂着一块牌子,说明在里面治病的大夫治哪些病,而病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病因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夫给自己看病。

  紧接着,小姑姑则带她穿过了病房,绕过了手术室,最后,到一间什么牌子都没有挂的房间前,推开房间的门,侧身示意小侄女元宵走了进来。

  这是一间比起之前元宵看到的病房更为狭小的房间,没有窗户,漆烟一片。

  小姑姑很是熟练地点了灯,元宵才终于凭借着灯光看清了这间屋子的构造。

  房间虽小,却空旷得很,整个房间除了几盏油灯之外,就只剩下高挂在墙上的一幅画。画上画了一位身穿当年南国战甲的将军,然一旁的题字却暗示了这位将军并非男,而是女。

  元宵很快地意识到了这幅画上的人是谁,并用崇敬的眼光细细看着画上这位女将军的面容。

  有些东西虽然官方并未公布,有些人虽然历史没有书写,但这些人却不会被百姓所遗忘,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会随着百姓一代一代的歌颂为人所知晓,所敬仰。

  画上的秦氏女就是其中的一位。

  元宵在小的时候,曾隐约间听到过关于这位秦氏女的传闻。

  当年南北两国交战,生灵涂炭,这位秦氏女女扮男装入军营,靠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成为一名将军。在亲自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之后,这位秦氏女创立了“红十字会”,给当兵的儿郎们带来一线生机,也给战争中的女人们以参与战争的机会和尊严。

  也同样是这位将军,在战争时期依旧系挂着红十字会这群弱女子在战后该如何自处,如何保护自己,偷偷将自己这些年征战所积攒来的家财和人脉尽数交给了当时的红十字会会长,指点她在战争结束后开设医院,给红十字会里无家可归的女子谋一个生路。

  可以说,这位将军虽然只是南国一位并不起眼不足为人道的将军,但对于红十字会而言,她简直就可以称之为红十字会之母。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将军年纪轻轻便战死沙场。而红十字会的姑娘们到如今也并无法得知,这位将军真实的名字究竟叫什么、是什么人,这个人一生的战绩又是如何……仿佛这个世间从来都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一般。

  她甚至连一件可以供姑娘们悼念的遗物都不曾留下。

  可即使如此,红十字会的姑娘们依旧没有理所当然的忘记她。

  她们尊称她为“秦将军”,回忆着将军的面貌姿态,为这位将军画了画像,即使最后红十字会变成了红十字会医院,即使曾经的那批老护士们都不在了,医院依旧要求每一个新进来的护士要知道这位将军的存在,要知道她对于这家医院的意义,要知道感恩。

  世人也许会忘记这样一位人物的存在,但红十字会将永不忘记将军的辉煌!

  元宵在听完小姑姑和她讲的这位秦将军的故事后,弯下膝盖,向这位将军行叩拜之礼,完成了她的入院仪式。

  ……

  百年后

  大宋已不是大宋,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再从分裂走向统一,红十字会却屹立不倒,依旧坚持着战时随军上战场,战后返乡建医院的准则,为人们所称道。

  而那个关于秦将军的故事,和那幅画像,也因为红十字会而被更多的人知晓,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