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的战争 第五十二章 大封天下
作者:无奈地重名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曹操愁眉苦脸的边下棋边说道:“将军所料不差啊!”

  陈越闻言笑道:“呵呵!你是被心中的期望蒙蔽了眼睛,不然你应该也能预料得到这个结局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如今汉室朝廷这棵大树底下乘凉的太多,多的都把能在狂风中扶持大树的人挤出去了。”

  汉朝还没有科举制度,官员主要靠的是举荐。而大汉数百年江山,养出了太多的世家。这些世家排挤寒门,任人唯亲。而世家子弟,多是些娇生惯养,缺乏历练的人。这些人在大汉初期,或许可以称为擎天之柱,可是到了如今,却都是汉室的寄生虫罢了。

  听了陈越的话曹操不由苦笑,片刻后曹操眼神一正,起身到陈越面前,双手抱拳单膝跪地道:“如今曹某已无去处,请将军收留!”

  陈越看着曹操道:“你可想好了?”

  曹操道:“想好了!”

  陈越闻言起身扶起曹操道:“好!你且先协助太史慈,将你麾下兵将并入我青州体系。”

  曹操道:“诺!”

  ......

  另一边李傕、郭汜正准备带兵杀入皇宫,张济、樊稠二人却将他们拦了下来。

  张济、樊稠道:“如今我们如果就这么杀了天子,恐怕天下诸侯都不会信服我等,不如仍旧奉其为主,然后找机会骗各地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全部除掉,如此大事可成。”

  李傕、郭汜二人觉得他们说的有理,便依言另麾下兵马待命。

  此时献帝在宣平门上道:“王允既然已经伏诛,你等兵马为何不退?”

  李傕、郭汜道:“臣等既然有功于王室,却未曾赐爵,怕麾下将士不服,所以不敢退兵。”献帝道:“你等想要何爵位?”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各自写下职务爵位,令人献给献帝。此时他们大军压境,献帝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他们的要求。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同秉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左将军平阳侯,领兵屯驻弘农。其余的一些诸如李蒙、王方之流的小将,也各自封了校尉。

  又下令找寻董卓尸身,最后只获得了些零碎骨肉,无奈只得用香木雕成人形,再将寻来的零碎嵌在上面,代替尸身进行祭祀。不过祭祀之时,他们却给这个“董卓尸身”用上了帝王衣冠棺椁。祭祀之后又择良辰吉日,准备将其葬在郿坞。谁知在下葬当天,天降大雨,平地都积水数尺。抬棺准备下葬时,一道天雷劈下,将董卓的棺椁给劈开了,尸首掉了出来。李傕令人收敛尸身再次下葬,结果又被天雷劈烂了棺椁。如此重复数次,抬棺之人都被连带劈的死伤了好几拨,都没有把董卓葬下去。连董卓那零碎拼凑的尸身,都被天雷劈成灰烬,无奈李傕等人只得放弃。

  远在青州的陈越听到这个消息,一开始还惊异了一会,可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种事情也不是做不的假的,只要买通拼凑尸身打造棺椁的人和定下下葬时间的人就好了。买通定下葬时间的人,让他把时间定在雷雨天,这个不难,古代天气方面也不是不能预计的。再买通平凑尸体打造棺椁的人,在棺椁尸身上多用嵌些黄金白银的装饰。这么一搞,雷雨天气这董卓尸身棺椁,活脱脱就是个避雷针。

  李傕、郭汜等人掌握大权之后,时常聚集到一起商讨计策,想办法除掉各地诸侯。

  他们第一次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如今天下诸侯中,真正值得他们忌惮的只有袁绍和陈越。

  袁绍如今比历史上有些不同,由于曹操去投了陈越,允州刺史无才,袁绍趁机占领了允州。而并州地处边境,人烟稀少,兵力虽强,但是若无外部军粮支援,不过是群土鸡瓦狗。如今天下大乱,谁还顾得上并州边军的补给,此时并州兵力因缺乏军粮已逃散大半,袁绍又趁机拿下了并州。此时袁绍携三州之力,李傕、郭汜等人不得不忌惮。

  陈越虽然一直做事低调,但是有一点却是瞒不住的。青州已经平稳多年,不论兵力财力,都是当今天下首屈一指的。虽然袁绍的地盘大,但是并州地处边境,多年受胡虏侵犯,地广人稀。冀州允州二地,黄巾之乱结束不久,也是破败不堪。若是全力开打,说不得是陈越以强大的财力兵力取胜,还是袁绍以人望地广更胜一筹。

  就在几人还在犹豫给二人什么封赏安抚他们的时候,贾诩道:“陈越虽然领青州,兵强马壮,但是多年以来,却是长于镇守,缺于进攻,中间又隔着千里之遥。而且袁绍与我等属地接壤,兵力强盛,这些年又四处攻伐。如此看来袁绍的威胁却是大于陈越的。”

  李傕、郭汜等人都是点头称是。

  贾诩继续道:“袁绍好大喜功,不妨封其为大将军,兼领幽、并、冀、允四州州牧之职,再下诏,将幽州公孙瓒定为反贼,令大将军袁绍,领麾下征讨。如此一来以大将军之职安抚其心,二来祸水东移,让其与公孙瓒去斗个你死我活。这样他就没有时间来侵犯我等属地了。”

  李傕等人皆拍手陈赞此计,又问计道:“那陈越那边,如何对待?”

  贾诩道:“陈越善守,不妨封其膘骑将军,以安其心。带我等强盛之后,再携大势收回其属地。”

  李傕等人皆道:“此计甚好!”

  众人又商讨了一阵对其他诸侯的封赏之后,当日李傕等人就要挟献帝连下数十道诏书:

  一诏“袁氏本初(袁绍),安定地方,阻挡逆贼有功,左迁大将军之职,兼领冀州牧之职。”

  二诏“袁氏显思(袁谭),治世之才,时当朝廷用人之际,征其为允州牧,望其不负皇恩,大治允州。”

  三诏“袁氏显奕(袁熙),治世之才,时当朝廷用人之际,征其为并州牧,望其不负皇恩,大治并州。”

  四诏“袁氏显甫(袁尚),治世之才,时当朝廷用人之际,征其为幽州牧,望其不负皇恩,大治幽州。”

  五诏“公孙瓒久居幽州,不服王化,不听调遣,实乃大汉逆贼。令大将军袁绍,领麾下兵马,助新任幽州牧讨伐逆贼。”

  六诏“安东将军、卢乡侯、陈氏定武(陈越),镇守青州有功,左迁膘骑将军。领军镇守青州。”

  七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