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一十七章 诸葛子瑜
作者:寒雨潇风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后人对塌上策的分析,常与诸葛亮的隆中吟相比。

  但鲁肃的塌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足足早了七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二者哪有可比性?但纵观三国历史长河,鲁肃的塌上策却终其一生都未实现,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却使天下三分,高下立判,何必图逞口舌之快?

  自此鲁肃留在了东吴,终其一生为东吴鞠躬尽瘁。

  鲁肃来的蹊跷,张昭却心有算计,认定此人与周瑜一道均是出自佛门。

  因此便以鲁肃此人言过其实(说白了,就是觉得鲁肃太能吹)处处与鲁肃为难,更常与周瑜唱反调,也是自此时起。此皆是原自道统之争。

  张昭出身仕族,在江东仕大夫一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有他表态支持孙权,孙权在江东才坐的稳靠了许多。因此,鲁肃对于张昭的种种也只得保持沉默。

  鲁肃既在孙权帐下,自要为其尽力,眼下孙权方刚稳定江东,正是用人之时。鲁肃左思右想,忽想起一人,但想想又摇了摇头,大觉不妥。

  鲁肃与诸葛亮前世未曾结下怨果,却与其有了师徒情谊,诸多因果缠绕。此时下界自与其相识,而且关系颇好。对此,鲁肃却从未与周瑜言及,本想将诸葛亮拉至孙权帐下,毕竟此时的诸葛亮也已修至地仙一级,又有高人指点,想来更是精心了许多。但想其若是来了东吴,周瑜八成要与其火拼,大为不美。

  左思右想,忽又想起,诸葛亮有一个哥哥诸葛瑾,却也是个人物。

  鲁肃观其道法,颇为正宗,与太上老君门下却似有些渊源。

  鲁肃本以为此人是老君门下,但观其本相,却是头驴,故此料定此子非老君门下。

  想那太上老君收弟子也是极讲根基的,起码也是女娲所创的精灵。所以,鲁肃料定此子八成是其门下弟子的坐骑。

  鲁肃分析却自不假,这诸葛瑾确实是老君门下弟子的坐骑。

  此人生于尧舜时期,姓张名果。老君当年炼丹时遗落了两粒九转大还丹至人间,正巧被此人拾得一粒成了仙体,而另一粒却被自己的驴子误食,也成了仙体。

  但天下间仙家之事哪有什么机缘巧合?圣人之手自大有深意。

  后来老君下凡点化,张果终得成仙,但那头驴子,老君却未曾点化。不过,驴子食了那九转大还丹,也自成了仙体,修至今日也是颇有进境。

  说起张果,大家似乎都未听过,但说起张果老,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上洞八仙其中之一,自是天下闻名。这张果便是张果老,因其误食九转大还丹之时,年势已高(否则也不用骑驴了不是?),所以成仙之后,却生得一副老相。又因其是三清之首的弟子,仙家中人便尊其一声老(就像牛逼人老了都叫王老、张老啊之类的,**丝老了都叫老王、老张之类的一样)。

  上洞八仙名震天下的时候是在唐时,但大家不要误会,其实上洞八仙却并不是在唐时才有的。否则单单从唐代修炼,如何修至天仙级别?想想便知,圣人级别的人物举手抬足间均自有深意:八仙在唐代一同下界显化,主要目的便是为了阻止佛教兴盛。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年间,观音菩萨设计,李世民令玄藏**师唐三藏西天求取真经,以消其孽障(当时地藏王已在地府为尊,天庭势力和道家势力均无法插上手,这才导致了李世民魂游地府,使观音计成。但这种种事故的诱发则均源自于三国时代的阴府兴盛,其中更是波折无数。所以西游成行,全在三国)。

  唐僧历经数年,经历无数灾厄,终于取得真经,成功将大成佛教传入东土,与中原产生了激烈的道统之争。

  这一争斗是极为惨烈的,宋代时,教派之争已达到顶峰,这也是直接导致了元人入土中原称主的后果。其中种种,非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破,本书主讲三国,在此也不多做讲解其中的道统之争。

  上洞八仙是太上老君在此时阻止佛教势力在中土扩张的一枚重要棋子,虽然最后依然成为画饼,但这是天数,非人力所能阻止。

  其实张果老这头毛驴吃这九转大还丹也非是误食。当日张果老骑着小毛驴在路间行走,早就饿的发慌,忽见有个寻常布绢放在地上,张果老见那布绢作工极为精巧,便下了毛驴,打开布绢,却见有两粒药丸在布绢之中。

  张果岁数大了,自然为人谨慎,虽然饿的发慌,但唯恐中毒,便先让毛驴先吃了一粒。可见,冥冥中自有定数,如果当日张果老吃了这两粒大还丹,日后修为自是不可限量,自可成为后来上洞八仙之首,可见天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