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别逃:本王有喜了 第70章 真相残酷
作者:水如一青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沈安然把我送回了紫微殿,我见他神情忽然凝重,想必是有要事相商,于是赶忙洗了把脸。温芸明识地搬来两只胡凳,沏好了茯茶端放在小案上,待我回来时,殿中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已然换了安神的新香,白烟透过傅山炉顶袅袅升起,沉香隽永,与茶香混合着,经久不散。

  皇宫肃穆的钟声自远处传来,戌时已到,夜静三分。

  我坐下,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沈安然,兀自问道:“今日御史台留你值夜吗?”

  沈安然放下茶水,悠然道:“今夜是台院侍御史张大人宿直。”

  我听后有些不解,御史台三院皆是酉时放衙,沈安然既然不用宿直又为何要留到这么晚?况且御史台在大明宫,又为何沈安然刚刚出现在太极宫呢?之前在百福殿前过于紧张,连这种事情都忘记问了。

  于是我直言道:“本王遇到你时正值酉时三刻,御史台早已放衙,你何故迟迟不回府,而且还出现在太极宫?”

  沈安然不温不火,低头品了一口清茗,向我慢慢解释道:“在下奉少叔大人之命,协助御史中丞上官大人整理孙家的案卷,待竣事已过酉时,适才将监察文书呈给陛下过目,返程路过百福殿时,巧遇了王爷。”

  他说得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并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我点头道:“此次御史台彻查孙家,有什么新发现吗?”

  沈安然低眉,思忖了一会儿,回答道:“倒不算什么新发现,只是有一点让人诧异。”

  我有些好奇,连忙凑近问:“是什么?”

  沈安然的笑容有些意味深长:“我们发现,孙上将军自六年前开始,就把孙家的事情全权托付于孙家长子孙承恭管制,自己却搬到了南宅居住,闭门谢客,早已和朝廷诸臣断绝了来往。”

  这消息实在让人猝不及防,几乎颠覆了我们关于孙家的全部的推理。孙斌早就不管事了,那还何谈他助李孛弼谋权篡位啊?

  我惊讶地瞪大了眼:“也就是说孙家早已不是孙斌操持,而是孙承恭?也就说,谋叛的事可能都只是孙承恭的主张,和孙老头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沈安然颔首,继续说道:“不仅如此,孙上将军在朝政上一直保持中立,不参与任何党派之争。”

  我听罢十分不解,追问道:“难道孙老头子一点都不知道自己亲儿子的所作所为吗?他自己明哲保身有什么用?他为什么不阻止孙承恭?”

  沈安然笑容依旧,却没有暖意,仿若料峭的春风:“好问题。那是因为孙承恭根本就不是孙斌的儿子。他是孙上将军兄长的遗腹子,二十七年前过继给孙斌抚养,恰逢孙夫人那时小产,便把孙承恭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

  我一脸震惊地听沈安然说完,嘴巴张得可以吞下一个鸡蛋。

  我万万没想到,孙承恭这个驸马的身世竟会如此复杂,也不知道李玉和嫁过去的时候是否也知晓这些事情。

  既然御史台现在才将这些事情查明,也许李玉和一直都被蒙在鼓里吧。

  似乎所有的豪门世族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仔细调查的话,总会有惊人的发现,而我自己的身份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像我们这样的人,仿佛生来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处处身不由己。

  可转念一想,孙承恭好歹是做了将门嫡子啊,儿时天天斗鸡走狗,生活滋润快活,而我却自幼女扮男装做着男儿之事,尽大夫之责,女孩子们讨论脂粉女红时,我却要和一干朝臣勾心斗角……简直太不公平!

  思及此,我为自己悲惨的命运唏嘘了一声,随后一口气喝光了杯中的茯茶,企图借茶消愁。

  我仰起脸,盯着紫微殿顶的横竖房梁,自言自语:“可就算不是亲生的,孙斌也不能这么放任孙承恭啊?就好像是故意看他犯错似得。”

  沈安然澄澈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笑意:“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青阳王真的带兵逼宫,王爷觉得孙上将军会怎么做?”

  我闭上眼,顺着他的设计的情景慢慢铺开思路,按照之前的推断,孙承恭反水,势必会将自己的兵力借给李孛弼,那么李孛弼逼宫时就会利用到金吾卫……

  等等!有一点不对……我明白了!

  虽然孙斌把孙家交给了孙承恭,但事实上只有身为左右金吾卫上将军的孙斌,才有真正掌兵的兵符,所以孙承恭根本无法调动金吾卫,孙家兵也不过俩千余人,如果孙斌真的是中间派,他必会出面,统领金吾卫协助羽林军,把逆贼一网打尽!这样危机就解除了!

  只是……纵然孙斌此举忠义,但还是无法改变孙承恭犯了谋逆之罪的事实,他这么做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也许是看到了我一脸困惑的模样,沈安然不打算继续刁难我,兀自阐述道:“孙公子反叛,孙上将军救驾。他是想弃车保帅。”

  “孙上将军作为南衙府兵之首,最提防的人,就是皇帝。大周皇帝历来都是通过削弱其他势力,扩张北衙兵力来收拢皇权,皇帝觊觎着谁的力量,谁就要小心谨慎,一子走错,那便是万劫不复。孙上将军这些年可谓是如履薄冰。”

  “此时青阳王起了谋逆之心,孙上将军则将计就计,放任孙公子与其勾结,故意露出马脚,为的就是让皇帝自以为找到了消灭孙家的理由,然后自己再亲自救驾,与孙公子彻底划清界限,舍弃孙公子以保住整个孙家。”

  “事后,皇帝自然会提议让孙家减兵,孙上将军只要应允,南北府兵就会再次恢复平衡,朝野也将归于平静。这样既保住了孙家和自己的地位,也让皇帝暂时撤回伸向自己的利爪。可谓是十分高明的一招了。”

  我默默听完沈安然的分析和解释,静静端起温芸刚为我沏好的茶,杯沿碰着我的唇边,我却怎么也喝不下去。

  我当然知道,有史记载以来,王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从未停歇过,明君就是让自己残酷的行为显得合理,贤臣就是让君王感受不到自己的威胁。如此以来才有了所谓的“君臣和睦,天下太平”。

  父皇做到了明君,即使他使用了奸险的手段除掉了夏家,那李真淳呢?他是那样天真纯粹的孩子,他难道也会像父皇那样,为了守护这个国家长久的太平,用尽手段吗?

  他就像沈安然口中的“皇帝”那样,每天暗自思考着这些事情吗?

  他莫非也一直想对孙家动手,绞尽脑汁给孙家织罗罪名吗?

  我知道这些是他作为大周的皇帝所应尽的职责,可我却对此感到悔恨。十年来,我为李真淳的艰辛付出,难道就是为了改变他的本心,让他成为一个这样的皇帝吗?

  这些事情在我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我不禁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