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刁民 第九十三章 分赃的獠牙
作者:孤君道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第九十三章分赃的獠牙

  即将开始的内部会议提前都已经通气,现在就是进行最后的拍板。

  以前赵鼎明可以代三房做主,这场仗是赵期昌的初阵,三房有实打实的军功,大房已经管不住三房了。

  所以赵期昌必须出席会议,裹着厚厚的几层衣裳,脸上也裹严实,在庆童搀扶下,赵期昌来到戚继光所在的大帐,坐在左首第二,张茂下首。

  右排第一是赵鼎明,第二是田启业,主位上坐着戚继光。就这五个人,足以决定卫里的大小事务。

  赵期昌以后想要升上去执掌登州卫,眼前的张茂、赵鼎明、戚继光三人就是目标。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五年内打好根基,八年内执掌登州卫。十年内拥有可战家丁二百人、马队五十人。

  有几百人的武装,历经战争磨练后,扩张羽翼的过程是很快的。一个家族的崛起,最难的就在于立基。而扩张,难度就相对简单了。

  眼前这场会议,是毫无掩饰的一次大改革,这场成功的军事活动给了所有人信心。没有任何的遮掩,干翻卫里原有的体系,构造在场诸人满意的体系就是最终目标。

  营垒里各处军士已经开始操训,昨夜的集体狂欢提高了他们的士气,此时喊着号子,在鼓点声中踩着步点,训练着行进队列。

  帐帘合上,杂音相对少了些。

  戚继光右臂伸直手搭在桌上凤翅盔光滑盔面,头半垂着双目上抬看着有虎视眈眈的气概,道:“今天这个会,用意诸位也都清楚。开会之前,咱先说说卫里的情况。”

  “我戚继光年初掌卫事以来,想要的东西并不多。心中所愿只有三点,第一是卫里下头的军户、军余能过温饱的日子;其二,整饬卫里各处兵马,不说能多厉害,能保护乡亲不受匪寇祸害就足够了;这第三,就是完成先父遗愿,将城东开荒计划执行,开出足够的土地使卫里殷实。”

  “你们五家联合在一起开了个好头,不管怎么说,只要这土地没荒着,我戚继光打心里高兴。”

  “心中三愿已达成一愿,余下就整饬武备以自保,和卫里生计两样。这两件事情实际也是一件,戚某很想给下头人做一番事业,可咱这个掌印掣肘的太多,有时说话不顶数。”

  “原因也简单,咱压不住各处。这次,我等跟随朱道员立下军功,一举斩杀犯事倭寇七名。对上头有了交代,对下头也有了威势。故而,戚某心中所思所想有了一丝可施行的盼头。”

  他环视一圈,双目炯炯:“捕倭军,已荒废了两代人。不能再荒废下去了,否则祖宗留下的基业,也是儿孙的饭碗,可就保不住了。”

  “这是卫里唯一的拳头,必须捏在一起。下能绥靖地方庇我乡邻平安,上能报效朝廷为君上解忧。于情于理,在形势上,我等必须重整捕倭军。”

  他看向张茂:“不知道张操守,是否愿意与咱联手,重振咱登州卫捕倭军威名”

  张茂点头:“这是戚掌印的心愿,也是我等夙愿。重整捕倭军,势在必行。鼠目寸光者不足为虑,一切以卫里大局为重。”

  他是备倭城操守官,卫里捕倭军的指挥权名义上在戚继光与他手里。

  私下谈过,现在会议上正式联手,这场会议就算已经成功了。

  戚继光又看向赵鼎明:“赵家这边怎么说”

  “愿随戚掌印尾翼。凡是对卫里有好处的,我赵家必然遵从。”

  戚继光缓缓点头,脸色严肃:“这就好,捕倭军重整一事就这么定了。现在还有两件事要议议,第一是我部夸功游街,第二是捕倭军建制。”

  他看向赵期昌道:“此番游街,朱道员那边的意思是宣示卫里武功,以安堵士民。也有宣扬军功,谋取赏赐的用意。对卫里、我等而言,首在立威。”

  “历来军队入城游街,逶迤而行,横列或三或五。登州是大城,咱的意思是横一伍,竖列二十,百人一队。前后分作步军五队,两队辎重,一支马队。”

  赵期昌布巾裹脸,看着戚继光没开口的意思。

  戚继光就盯着赵期昌:“咱想的是如何才能将立威这件事做好,好的让全城士民肃然生畏,让各处人马不敢扬威。赵兄弟,咱知你主意多,说说吧。”

  都看着赵期昌,赵期昌眉头皱着。他本以为军士背上插背旗是日本那边的风俗,可随着接触军队,发现明军也很流行这一套。旗帜是指挥信物,根据形制和代表的寓意从高到低是纛音稻、幡、旌、旗、帜这五级。

  缓缓开口:“小弟这里有两个想法,在装束与行军中。第一是装束,朱道员那里会解决战袄、罩甲问题,到时全军一片赤红如火如荼。咱的意思就是全军上下皆插赤色背旗,配黑色披风,如此黑红两色殊为鲜明。”

  赵鼎明开口:“三郎,背旗不是问题。可全军挂披风,还色泽如一卫里有布,可没这么多黑布。”

  披风又不是一次性消耗品,卫里可以拿出来,真正的原因是来不及加工。而且成本不低,他担心戚继光舍不得。

  戚继光闭着眼睛构思赵期昌所描述的,摇头道:“披风也不是问题,三日时间足以在中所制好。我舅家有染坊,一边制作一边染色,可以做成。”

  披风不是一块方布就能成的,最起码要两层布叠在一起,边角要缝好。紧急制作可以省去披风夹层里的铁网,但缝制披风工作量也不小,还要染色。

  赵鼎明缓缓点头算是答应:“那稍后本官就回卫里准备披风、背旗一事。”

  见没人再开口,赵期昌继续说:“着装问题解决,咱另一个想法就是军士行军。出发前蒸鸡蛋大馒头,在城南五里处发下去,人人口衔。严禁行军时张口或咀嚼。游街结束后,分别检查。若馒头不见了,责罚。”

  想到一名名军士张开口一嘴的软化馒头,田启业忍不住咧嘴发笑:“亏你想得出,咱觉得行。不过馒头这东西含在嘴里,入城时。上头的老爷们训话时,弟兄们也要作势跟着喊两句,倒时咋整”

  捕倭军载胜而归,上头各方面来的人会在城门前检阅,城中士绅代表也会旁观,必然要全军高喊壮壮声色。

  戚继光左手摸着下巴,行军肃然,着装统一,队列稍稍不齐整的问题也就可以忽略了。下巴扬起,道:“这么着,馒头可以稍大一点,撕成两份。在城南五里处吃一半,列队集中后吞咽,这就能齐声呼喊。另一半馒头握在左手,过城门甬道时填入口中。游街后,再行检查。”

  一支号令严明的精锐军队不是那么好练的,没有半年功夫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张茂点头:“行得通,现在步军的问题解决,马队呢”

  说着他看向赵期昌,军中的马队就三部分,一部分是田启业的,一部分是赵期昌这边陈明理的,另外一半是军官队。

  赵期昌点头:“马队三马横列,三十三竖列为佳。这样横列马队方便调整前后位差,不似五马横列那么明显。”

  他没提马队领队,意思就是交出陈明理部,配合田启业这边训练马队行进。

  戚继光一笑:“可行。”

  稍后就议定了入城序列,最前排是戚继光与骑马卫队二十骑,这卫队人人执旗;其后是马队,田启业领队,陈明理、田亮充任旗官一前一后在队伍侧面压阵。

  再后面是步军第一队,由赵期昌领队,常信平、赵凤祥做旗官,跟在队伍前、中做压阵。

  然后是张茂、刘文清、王文泽、张承翼四人分别领一个百人队。骑军一队、步军五队这么确定,组后是辎重车队两百人组成一队,由赵鼎明领队。

  张承翼做领队原因复杂,第一是他卖相好,第二是这次游街说是立威,潜在意思很明确,就是告诉登州上下,卫里捕倭军真正的构成。领队人物必须压得住场面,还必须是这个新集团的人,明确的告诉卫里各家,捕倭军我们要通吃

  然后再勉为其难挤出一百个名额出去安抚各家,还是那套红脸、黑脸的戏码。

  定好了捕倭军游街的队列、次序后,接下来的训练就有了针对性。下一个讨论关键是新的捕倭军建制问题。

  擅改军制者,以谋逆论处

  太祖高皇帝祖训

  规矩是死的,名义不换就行。反正如今各军各营,哨队、把队人马缩编严重。兵员不足,一个哨队缩编建制也是常见现象。

  很快也就议定新的捕倭军建制,全军分左右两总。一总在开国时可有上千号人马,如今各处一个千总兵力也就四五百人。

  以左为尊,戚继光掌握左总四百捕倭军,其中一百捕倭军在登州城做事,三百在中所驻扎、操训。

  右总千总落在张茂头上,地方操守官说白了就是外委千总为一地操持守备官,正好与他的千总职务对接符合。

  为了在战场上表明统属,戚继光左总用五色赤旗、黑旗,张茂右总用五色青旗、白色皂旗。

  简化建制,一总分左右二把,整个捕倭军四个把,正好各把对应一种旗色。

  右总,张茂领左把二百人,用青旗;赵期昌领右把二百人用白旗。

  五色旗中的黄旗登州卫没资格也不敢随意用,黄旗下面以赤旗为高,所以戚继光左总左把用赤旗,左总右把用黑旗。

  其实努尔哈赤的八旗说白了,起源就是明军营一级内部的五色旗分队制度,再加上卫所耕战一体制度罢了。

  一把下面分左右两哨,一哨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面是五个小旗什长,每个小旗什长下面是两个伍长。

  总旗是最低战术单位,内部是二五制,再往上是二二制。这是缩编的结果,若不缩编,按照国初军制,总旗以上是三三制。

  即一哨一百五十人,一把五百人,一个千总一千多人,一个营三四千人。剔除辅军后,国初一个营标准是三千战兵,余下是辅军。一个卫建制是五个千户所,正军五千六百人,剔除留守屯军外,一个卫能拉出一个标准营。

  而现在,因吃空饷、军士逃亡原因,各军花名册名义上上一个哨也就百人左右,一个把三百人,一个千总也就千人,一营三千人。实际上,一些可怜的营能有一千人就不错了。至于按着花名册满编的营,抱歉,除了朝廷重点照顾的外,其他的营搞满员,真的会把自己饿死。

  因为你三千人的花名册,上头吃拿卡扣到手只有七成,军官将领再吃掉一些,能养两千人真的是难得的良心了

  说的难听了,登州卫八百捕倭军建制圆满,军械、粮饷充足,在训练完善的情况下。这八百人一个冲锋弄垮一个营的兵力真不是笑话。

  捕倭军最大的好处是没有那么多上级衙门,卫里征发税租,直接用在捕倭军,没有那么多中转途径。按着国初的待遇给下面发放待遇,难度可比战兵营、班军营要简单的多

  这也是朝廷一直故作不视,有意无意让卫所军制腐化的原因。一个团结的边卫,真的可以自食其力,不缺朝廷什么东西。

  不怕被朝廷勒脖子卡粮饷,还是一支团结的军队,面对这样的军队,朝廷自然头疼

  而登州卫的捕倭军,真完善好后,就是这么一支不要朝廷额外军饷,还让朝廷很头疼,让地方大员顾忌的军队。

  不论戚继光、还是联合的五家,专心搞捕倭军为的就是靠这支武装维护卫里的利益,让外人伸手的时候多思量思量。有这支武装,卫里也就有了谈判、说不的资格。

  为的,只是财产不受敲诈和平安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