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刁民 第二百零一章 筹谋
作者:孤君道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第二百零一章筹谋

  夜半三更时,朱高城外一众王氏子弟以王道胜为首,有如王道胜这样纯粹看不下赵鼎明行为而出奔赵期昌处的,也有家中长辈授意临时倒戈的,一帮人哗啦啦越聚越多,此时已有近二百人。:efefd

  西门城楼外还搭着四层竹木架,方便进行着城楼包砖、铺瓦等装饰工作,赵期昌站在门楼前,手扶着已包了青砖的垛口,缓缓点头道:“军心可用”

  他不管这些王家、田家、各家子弟、佃户为什么来投奔他,反正这是好事情。一千五百的捕倭军编制,这可是每年旱涝保收的近两万多石收入。

  他早早策划的捕倭军通过分裂、清洗工作,为的原因就两点,第一是将捕倭军体系内各家影响力降到最低,裁汰老弱、不适合作战人员;第二就是想法子从各家更准确的说法是从各家手里将捕倭军编制抢回来,能抢多少是多少。

  他现在握着五百捕倭军编制,若这个数据能翻一倍,那他的家丁嫡系队伍立马就能扩编翻倍。而眼前,正是一个好机会。

  这回他能说是被赵鼎明弄了一次削弱版本的釜底抽薪,原因就是根基浅薄,没有足够多的嫡系部队。嫡系部队,就是家丁部队,只向他一人效忠的部队。

  既然彭黯抽调捕倭军去改编为标营中军,那这些捕倭军编制就在明面上空了下来。各家跟着赵鼎明去吃巡抚标营的铁庄稼,等于背叛了他,那他重新编满捕倭军是在职权内站得住脚的,夺回各家手里的捕倭军编制,也无须再顾忌人情情面,毕竟是那些人攀高枝,先对不起他的。

  城楼上李羡俯望着城下,下面常信平已经与王道胜等人开始交际,询问中所变故。

  赵鼎明抱了巡抚大腿要带着捕倭军为进身之阶,赵期昌则定下抢回捕倭军编制,拓实三房根基的计划。巡抚彭黯能给的,永远都是表面的东西,想要变现需要最少六年的时间来消化;而从卫里抢走的,只要赵期昌的嫡系部队在,可就没人能能夺回去了,这才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质东西。

  相对于赵鼎明、各家看重彭黯抛出的眼前利益,赵期昌眼中嫡系部队才是眼前利益之所在。

  李羡环视一圈,露出笑容,拱手道:“将军,王家这头儿定了。恭贺将军,新添二百捕倭军。”

  赵期昌摇头,眉宇泛着笑意:“是三百,也是五百。”

  白庆丰在一旁皱眉,他听明白了赵期昌的意思,拱手:“将军,如此做恐有不妥。”

  几个人都能看明白,王道胜一个王家旁支子弟能把一帮人煽动带过来,没有王文泽、田启业的默许,基本上是不可能。

  就比如说中军所部,赵家子弟与赵期昌多亲的关系,可很多人要跟赵鼎明走。赵期昌还没正式点头用印前,谁敢离营就是逃军之罪,当场砍了典明军纪,也是活该

  王文泽默许王家内部分裂,李羡的意思是这二百跑过来的捕倭军编制就落到了赵期昌手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二百多捕倭军落在赵期昌手里,编制名额所代表的俸禄、税租减免份额自不需再给王家分润,都是眼前王道胜所率捕倭军的。

  但这些人离开捕倭军后呢由谁顶替就归赵期昌决定了,自然也就归赵期昌所有了。何况王文泽坐看王家分裂,打的是两头下注的心思,为了将来,自然不会因为眼前二百捕倭军编制的事情与赵期昌翻脸。

  再说了,最强的是中军,其次是左军张茂部,王文泽部则是各家大杂烩,被王道成怂恿来的捕倭军,三分之二都是戚继光当初在中所训练的那批人,再算上其他投机的各家子弟,所以二百名额虽大,却没多少是王家的。

  更关键的是,王道胜能把人带过来,已经将王文泽等人的态度很明显的展现在三房上下眼前。那就是王文泽能这么干,那各家多少也会这么干,那么抢回一些捕倭军编制,各家也不至于翻脸。

  所以赵期昌口中的三五百也是有根据的,最低是三百,将戚继光操训的那三百捕倭军编制抢到手;高了就是五百,多出的二百是从各家手里搜刮来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各家给他的投名状和歉意所在。

  而白庆丰又想岔了,以为赵期昌口中的三五百不包括眼前投奔而来的这二百,以为赵期昌还要向其他各家下手,如此做未免贪得无厌。

  再说了,卫里各家能把持捕倭军名额,是利益均沾,互利互惠才一起挖了朝廷的墙角。若最大的一口肉让赵期昌啃了,一旦上头追究比如彭黯,那卫里各家再反水,赵期昌会被活活撑死。

  赵显在一旁看着李羡、白庆丰一左一右与赵期昌低声讨论着,也不由皱眉。他不喜欢这两个当幕僚的,总觉得彼此不是一路人,看白庆丰二人,就跟看吸血的蚊蝇差不多。

  彻夜难眠,都在准备着明日的大戏。

  远到历城的彭黯,也在暗暗期望赵鼎明能成功拉回全体捕倭军,将这股新冒起的强锐战力聚拢在他手里,为他将来的前程拼命。

  近的,如登州水寨,朱应奎坐在书房里,在蝉鸣蛐蛐声中,静静沉思。彭黯早就给他施压了,他不愿意放弃捕倭军,便没有将彭黯的意思给赵期昌等人传达,装了一次糊涂。

  而万万没想到赵鼎明的儿子能拜彭黯为师,又铺了一条路,导致彭黯得以越过他朱应奎,向登州卫插手。

  一名青衫黑边,挂刀高硕壮汉入内,神色疲倦拱手:“朱公,朱高城那边有消息了。”

  说着,从腰间囊中取出信封,上前两步递给朱应奎。

  朱应奎解开看了一遍,露出笑容终于心安,抬头问:“王壮士,此事如何看”

  他早已得到赵期昌不愿改编一事,就是不放心,现在赵期昌那边连明日扩编、重编捕倭军的公文都弄好了,就等着给他送过来批准。好在他有这个权限,不需要再请示彭黯。

  彭黯借着师生关系绕过他对捕倭军下手,他自然也能在权限许可内绕开彭黯给赵期昌鼓劲。只是这么一来,就怕彭黯小心眼子,在他转升京中时给赵期昌使绊子。

  在朱应奎的目光下,王环稍稍拱手躬身道:“小人不知。看不明白大赵将军与小赵将军平白无故的争个什么。”

  见他装糊涂,朱应奎微微颔首笑道:“今夜劳烦王壮士了,还请早早休息。”

  王环露笑,拱手再次行礼告退。王环不是朱应奎的人,是陕西总督曾铣的门客,来朱应奎询问捕倭军的事情。曾铣对捕倭军也感兴趣,想要改编调入复套大军序列。

  朱应奎因赵期昌态度而心急,不得已才让王环这个骑术极好的河北人跑一趟朱高城,带来了赵期昌的亲笔信。

  与彭黯也是同理,彭黯要扶植赵家大房一脉为彭家子孙的未来铺路;难道朱应奎就没培养赵期昌,方便将来拉扯一把他朱家后代的心思

  而王环代表的是此时国朝热门人物曾铣的态度,尽管赵期昌断定曾铣、夏言一系必败,可连曾铣这样的人物都对他感兴趣,说明对他感兴趣的人一定不少。这些,可都是退路。

  对他感兴趣的人,论地位都不比彭黯差多少,他有这样的退路,还怕与彭黯生别扭大不了带着新编的捕倭军,换个地方去操训。

  而他,也不愿意与彭黯这个上司的上司生龌龊,毕竟影响不好。他敢造彭黯的反,那其他人敢不敢收他又是一回事。就如前言,退路多了不是好事,有几条可靠的就足够了。

  所以,赵鼎明离去不久,赵期昌就一封公文加急送到历城,给了彭黯一个相对来说更好的选择。也借此表明他的态度,不是死心眼子要与彭黯过不去,而是我有更好办法,而我也能妥协。

  赵鼎明能借儿子的师生关系去抱大腿,为什么他赵期昌就不能去抱巡抚的大腿

  就在朱应奎家的隔壁院子,水寨参将府。

  玄成武也没睡,正翻阅着资料,看完后沉吟再三,将这宗锦衣卫暗桩送来的资料,丢入火盆。

  纸灰升起时,被火苗渐渐吞没的封面上,写的是张茂两个字。

  犹豫再三,玄成武提笔写了一封短信,交付心腹连夜送给赵期昌。他与赵期昌并不熟,可他与张茂熟,可现在能靠的只有赵期昌了。

  张茂这个人太会钻营,屡历军功但都不是什么头功,便不在升官序列,可威望却有了。基本上能走动的地方,张茂都在走动。

  如官员升调,有升、转、除、擢、超擢等等说法,升的意思更明确,转可能是平级调任,也可能是小小提升半级任用;除不是开除,而是正式授与实职;擢就难得了,是越过三年一转这个限制进行升官,如赵期昌几次升官都是擢用。

  而赵鼎明因为北曲山战事官升三级,算起来就是超擢。

  在天明时分,左军张茂部开始动员调遣,就等赵期昌用印后,开始向历城开拔;右军残部在王文泽、田启业组织下,开始大面积修改所部花名册,将跑掉的那份空额填补上,凑足本部兵员,也在等赵期昌许可军令。

  而赵期昌则在天明时头疼,朱高城内做事的青壮不下七千之众,卫里便有四千军役,都是上好的兵员。他的扩编公文、朱应奎的回执许可、录名的表册、人手都已确定好,就等着他过去坐镇校场,开始选拔兵员。

  偏偏,玄成武的一道莫名其妙的信件让他想不明白了,他与这个堪称登莱军官中最帅的参将并没什么交际,又在这种紧要关头,给他送来一封很短的书信。

  信中,就那么几个字:“君子当三思慎行,孟为何物耶”

  忙了一宿的两名幕僚、赵显、常信平、陈明理等人聚在一起,一个个也看着头大,都想不明白玄成武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赵期昌头一回被难住了,可玄成武是嘉靖的宿卫出身,这种人贸然给他一封信,是一种强烈的信号,他不能不重视,问左右:“诸位,孟者,何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