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 第七十七章
作者:夜炯炯而不寐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缕青烟从县城的田野袅袅升起,刘谟骑行在马上,驻立田间,正在竹简上写写画画。

  地方官走马上任,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便是巡查民情,核查田亩,考证水势,观察河渠,明察地理,取得第一首的农业数据,这才谈得上做官。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汉代,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那是一个大问题。

  一个具体到治下的合格县令,必须是跋山涉水,亲临田地,巡查百姓,管理农耕,亲躬前往,不得马虎。县令固然是官,但是身为地方父母官,要熟悉治下的人口数、县制、山川、水利、特产、官营工矿、建造关隘、祠庙,衣食住行样样都安置好,这绝不是一件事。

  田间地头,百姓耕作不断。望着绿油油的一片,刘谟下马问道:“大哥,今年收成怎么样?这一亩地估计能产几石粮食?”

  那大哥面带笑容,道:“今年雨水足,估摸着能一亩能收两、三石不成问题。”

  汉代一个家大概有田百亩,三十税一,按一亩能收两石半,就是两百多石,除去赋税也有两百石。一个人一年口粮至少要五十石,这样算下来,倒也能自产自足。

  “大哥,你家有几口人?几个儿子?”

  今年收成好,那大哥也高兴,放下锄头扯开了话匣子:“五口人,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刚讨了老婆,盼着明年能抱个大胖孙子。”

  刘谟又道:“那收的粮食够吃吗?”

  “省着点终是够的,总好过逃荒不是。这还得亏了老爷保佑,今年一路风调雨顺,今年要是再像前年那样大旱,我们全家也得出去讨饭了。”

  “逃荒?”刘谟心中正为此事发愁,来时朝廷版犊上记得汝阳县是五万人口,可来了后才发现即便是较为富庶的汝阳县还是有很多离乡逃荒的,人口根本不足五万。

  “大哥,问你个事,出去逃荒的人多吗?我看东面那片地都荒着,种地总有个收成不是,大家为什么都跑出去了?”

  那大哥打量了一眼刘谟道:“兄弟,我看你这打扮是官身吧,哪里会懂我们这些平头百姓的苦楚。谁不知道种地会有收成,若不是家中实在是没有余粮,没人愿意跑那么远。有些运气好的,出去个一年半载躲过灾年还会回来,有些都饿死在外边了,就再也没见过了。命苦啊!这地可不就荒在那了。听县东的陈乡人都走完了,整个乡都空了。”

  出去走了一一个乡也没转过来,刘谟打算明去县东陈乡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听这里还是陈胜的故乡。

  深夜的衙门泛着幽暗的烛光,四方斗室,堆满了各种文牍,案卷,书信,吏们着青灰色衣服伏在案上,大半夜被刘谟叫来审查公文,自是叫苦不迭。

  刘谟沐浴之后,墨砚齐备,打开窗户,披上衣袍,仔细读着案牍上鸡毛蒜皮的民情,虽然尽是零零碎碎的口角、家里长短之事,但也可从中一窥汝阳民情风俗。

  一张绘制在缣帛上的汝南郡县地图挂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分布着稀奇古怪的村落,道路。刘谟用毛笔将粗略统计着的人口,钱粮,驻军各项数据写在各个乡亭下面。

  “杜县尉,这新来的县丞是什么来头啊?搞得这般模样,大半夜的一个好觉都不让我们睡踏实!”县署的吕功曹撇了一眼屋内的刘谟压低声音道。

  杜县尉低声道:“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来头,只听是从京师雒阳下来的。”

  “雒阳来的?”吕功曹道:“看来是朝中有人啊,怪不得一来就能署县事,我本来还以为老县令走了,接替的应该是杜县尉你才是,你都在汝阳干了十几年了,也该升迁了。”

  “慎言,快写吧!”杜县尉做了个手势道:“年轻人血气方刚,新官上任难免要烧几把火,时间长他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就知难而退了。”

  吕功曹满脸笑容道:“杜县尉的是,要是县官这么好当,那老县令干嘛还告老回乡。你我先忍他一时,看他能蹦哒几个月!”

  一直熬到深夜,困意袭上头来,刘谟忍不住这才趴在桌上睡了个把钟头,没想到这就亮了。

  刘谟起来洗了把脸,喝了点米粥,叫过魏元、魏志道:“志、元,牵马走了!今我们要去县东陈乡,要走好一阵呢!”

  志牵过马劝道:“公子,你你如今都是官身了,算是人上人!呆在县衙喝喝茶、看看文书多好,干嘛整跑到田间地头,搞得这么累。”

  “为官一任,自然要造福一方。”刘谟道:“我要是上任第三就呆在县市喝茶,坐在椅子上我自己都心虚,屁股都疼。听陈乡整个乡的百姓都出去逃难了,我要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去不去?不去就在县衙呆在,我带元去。”

  “去去去。”魏志赶忙道:“公子哪的话,我就是看你太累了,没别的意思。”

  陈胜,秦时阳城人,也就是刘谟现在所在的汝阳县。他被秦将章邯所败,后遭车夫刺杀而死,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西汉以陈胜首倡反秦之功,追封他为“隐王”。还为他置守冢30家,免其赋税杂役,以守护墓地。

  按理,这陈乡受朝廷补助,应该比其余乡亭好些才是,怎么反倒混的更差,全乡都出去逃难去了?

  这一点刘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才决心亲赴陈乡一探究竟。

  注1.:两汉时代寻常田地粮食亩产的低限在一石左右,上限在四石左右,中田通常年景在三石左右。雨水充沛、经过治理灌溉后的田地产量则会有所提高,而据史记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漳水溉邺后,则亩收一锺。亩产1锺,也是10石。《史记·河渠书》也有记载: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