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乱 第109章 王掌柜告状
作者:漂流的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一是青苗法,二是花岗石。”秦桧忽然重重地叹了口气,想了一想,才又重重地说道:“所谓青苗法,就是剥夺豪强高利贷,改成由国家放贷款,相对低利息地放给农户,既解决农民燃眉之急,又增加了国库收入,还防止农民因还不上高利贷而被迫让豪强兼并土地。将官家钱借与农民,约定谷熟时候还钱,名曰青苗钱,同时,由地方上的”常平仓”钱谷拨做青苗钱,一年两次地贷款给农民,利息二分。并且强调,是否贷款应处于自愿,不得抑配,民间借贷月息就高达六分,此举所做出的月息不过两分,也已是相当的低廉了。”

  “只是,这样的做法一举数得,看起来很美…”秦桧想了想,然后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他一边说不得“抑配”,一边又大力表彰放贷多的地方和官员,对发放贷款少的官员,严厉斥责,甚至降级贬窜。这就逼迫官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将贷款发放下去。各级官员胥吏们对此却很热心,因为可以权力寻租。因为多了层层关节,所以必然出现层层剥皮。等到了最低层的农民手里,原本应贷10两银子,结果只剩7两。”

  “一年两次,一次利息2分。一年就是利息4分,再加上好处费,胥吏盘剥等,比豪强的高利贷甚至还刻薄。有的地方官府刻薄,竟然达到了35分利息。同时,还大大地犯了一个眼中的逻辑性错误,就是把特殊性当成了普通性来对待。”

  “很多农民在种植庄稼时候,处于青黄不接,急需贷款。但是并非全体农民都需要贷款。当人家不需要,官府还必须逼迫人家贷款,到期连本带利息地还帐。这就相当于妓院老板把妓女硬塞到老农民的怀里,不管是坐怀不乱还是颠鸾倒凤,总之明天一定要收取这女孩的出台钱———8两银子。”

  “农民大多没文化,也不懂得合理投资,科学理财,这笔钱到了他们手里,就像捧了一个刺猬,到时候要归还,还要多掏利息钱。这就相当于官府余外多加了一笔厚重的赋税。倒不如直接了当地说,如今国库空虚,你们小民多交点吧。”

  说完以后,秦桧重重地叹了口气,然后说道:“这…就是青苗法!花岗石和青苗法,是压在农民身上的两座大山,若不及早解决…宁大人,请恕小人斗胆,恐怕霍乱之期不远了!”

  农民起义!

  宁奕的脑袋里忽然浮现出了这个名词。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若是长期以往下去,好好的一片江南,可能就再不复此时的宁静与繁华了。

  秦桧说的没有错,来自于百姓的危机,比商人要更加的急迫,若是到了此时还不大力整治的话,那么,大厦将倾,只待眼前了!

  想到这里,宁奕也不由的重重地叹了口气,眼睛紧紧地盯着也正一脸哀愁中的秦桧,只见秦桧低着头呆了半晌,然后也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现在,说来说去,又绕回去了原来的那个问题了。”

  秦桧忽然抬起了头,一脸渴望地看着宁奕,忽然沉声道:“宁大人,现在,我们又绕回了刚才的那个问题了,宁大人,若是您不想当一名孤臣,就听小人一言…江南四品以上的官员,非不能动,而是徐图缓进,逐个击破!”

  秦桧忽然站了起来,冲着宁奕一弯腰,沉声说道:“江南的未来,就全靠宁大人了!眼见江南百姓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还请宁大人,务必要为江南百姓做主啊!”

  说完以后,秦桧忽然双膝一软,跪到在地,向宁奕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看着秦桧跪在自己脚边,宁奕和陈学艺二人,忽然不由地纷纷重重地叹了口气。

  冬天的风总是夹带着些许无比凌厉的刺骨寒意,吹的人也不禁紧紧地裹紧了身上的冬袄子,生怕那夹带着刺骨寒意的冷风会一不留神钻进了衣服里,然后引得一阵颤抖。

  十一月二十日。

  在经过秦桧的这一番进谏以后,宁奕在心中也思考过很久,然而,不管现在的秦桧究竟还是不是那个千古第一奸臣,对于秦桧的那一番分析理论的论政,宁奕也不得不承认甚有道理,并且,宁奕还发现,现任江宁府学正一职的秦桧,竟然还是个爱国主义者。

  这简直,就是历史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啊!谁还能相信,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秦桧,竟然还是个爱国主义者?

  在刚开始,就连宁奕也不相信,反而还认为,秦桧的那一场进谏,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用心。没有办法,谁让秦桧在历史上的名声竟然那么的臭呢?就连宁奕这么一个俗人也完全不能免俗的。

  然而,通过谈话,宁奕渐渐地发现,秦桧此人,竟然是一名满腹韬略的才人!!只是在考证时,在府台衙门里那一番惊天动地。“徐图缓进”的言论,就已令宁奕心跳不止了,能将当下的时政分析的如此透彻的人,按照宁奕想来,除了朝中的那些手握重权,可以通盘看清形式的大臣们以外,恐怕还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秦桧那一番的言论了。

  更何况,秦桧的那为了苍生百姓而甘愿一跪的情景,也深深地震撼在了宁奕的心头上。

  只是…只是如此多才,如此为了苍生社稷的激进而又热血的青年,假意时日竟然会成长成为一名千古第一奸臣?要说现在来看,宁奕却是怎么也无法相信的。

  如此博学,如此热血的爱国主义青年,竟然会是那个超级大奸臣秦桧?这简直就是历史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啊!

  想到这里,宁奕忽然有些抑郁。难道…难道只是因为自己这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速之客的出现,从而使得这个时代开始发生了倾斜?

  宁奕左思右想,即便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还有其他的可能性。秦桧的那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一跪,落在宁奕的心里,久久也散不去,落不开…

  秦桧回到了他所下榻的驿馆以后,这几天时间里,宁奕也开始沉思起来。仔细思索着当下的时政。说句实话,自从来到江南以后,眼见着花岗石,苛捐杂税,强拉壮丁,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然而,对于内里,宁奕事实上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层次的分析和深思。

  曾几何时,宁奕所认为,杀一杀几名贪官污吏,整治江南的官场风气,乃是眼下迫不及待的一件头等大事。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官风廉洁,百姓才是安居乐业,这是做为后世之人的一种普遍看法,这种看法,也曾深深地根深蒂固在了宁奕的脑海里。

  然而,此次,因为秦桧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言论,彻底地拨动宁奕心底里的那一根最为薄弱的弦,荡漾在宁奕的内心深处,久久地无法平静。

  时政,是的,秦桧说的没有错,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民生制度,比起肃正官风,要来的更为急迫!!

  青苗法,市易法,花岗石…才是真正那荼毒大宋百姓的三颗毒瘤!!

  而青苗法,市易法等等看似利国利民的举措,按照秦桧的说法,都是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政策。又经过了两朝君王,影响之深远,也早已深深地种在了大宋的每一寸土地上了!

  仕、农、工、商,是组成古代社会的基础体系,商人无利可图,所带来的反面影响最为直接的便是工人。民以食为天,倘若农民个个衣不蔽体,穷困潦倒,怕的是,这片泱泱大宋,就算不立时陷入到各种农民起义之中,恐怕也要爆发出一轮又一轮的粮食危机!

  就在这几日,宁奕独自将自己关在房里,不断地反思着的同时,就在这个时候,一诉状纸,忽然立时递在了宁奕的眼前!

  当宁奕看到这份状纸的时候,宁奕脸上的肌肉不由得微微地动了动,真是说曹操,曹操便到,大厦将倾,华盖以顶,山雨欲来风满楼!

  轻轻地将那纸诉状搁下,宁奕淡淡地冲着正侍立在一旁的周丁道:“喊他进来。”

  “是!”周丁淡淡地应了一声,转而大步地走了出去,只是过了一会,一个一身商人打扮,低眉顺目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拜见宁大人。”那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第一次见到宁奕,显然有些紧张,只是刚一看到正在椅子临危正坐的宁奕,双膝一软,倒头便冲着宁奕嗑了三个响头。

  “起来吧,你叫什么名字?”宁奕细细地打量了一眼眼前的这名中年男子,然后淡淡地问道。

  “草民王仁发,是扬州城里天顺号的掌柜的。”王仁发急忙低头说道。

  宁奕不由地淡淡地点了点头,将那纸诉状轻轻地搁在王仁发的面前,忽然沉下脸色,淡淡地说道:“扬州城里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不去找陈府台,要来找我?要知道,我可管不了扬州城里的事情。”

  宁奕此言一出,王仁发顿时急得满头大汗,急忙道:“大人,江南商业司迫令漕帮停止水运,一切水运大事以后皆由商业司负责,这对我们这些小商小贩,可经受不起啊!”

  “细细说来。”宁奕缓缓地闭上了眼睛,淡淡地说道。

  “是!大人。”王仁发急忙应道,想了一想,这才将一切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原来,在市易法的政策下,商业司做为市易法的制度下产生的一座新型衙门,不仅低价买进,压迫市场,逼得商人们不得不压低价格出手货物,这几年走马上任了一名新的市簿以后,更是变本加利。

  试想,再大的商号,还能有朝廷大?这几年,扬州府商业司更是变本加厉,不仅大量的压低价格,逼得商人们连年亏损,同时更过分的是,现在,就连水运,也要一把抓了!

  要知道,在古代,交通就是一切的基石,此次商业司对于水运一把抓,美名其曰保护水运安全,然而,却不仅没有惠利到商人,反而使得水运成本节节增高,这使得扬州府世世代代靠着水运将货物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江南商人,又怎能接受的起。

  在众位商人前往商业司抗议无果的情况下,终于再也忍受不住,共同推举王仁发王掌柜的,带着众人共同联名书写下的这张诉状,告到了宁奕这里。

  还在找”宋乱”免费小说

  :””,,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