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传奇 第10章 前程
作者:蔓儿的桃子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到了晚上,佟氏与老太太回禀了李滢的想法,老太太叹了道:“我就说咱们家的滢丫头是个好的,不贪图那些个虚名和富贵。不怨我平日里偏疼她。既然她已有了主意,咱们先前说的就罢了吧!我只拖人调她去永和宫,那里的万嬷嬷是个念旧情的,必然照拂于她。德妃主子是个轻易不动怒的主子,当年也。。。想来也不会难伺候。将来只要她平安出来,凭着咱们家,定然给她找个好归宿”

  李文烨也感叹李滢不愧是自己的女儿啊。

  在紫禁城里的四皇子胤禛自然不知道,外面有个与他同龄的姑娘宁可将来做别人的继室也不肯在他身边做妾。这时他只关心这次康熙是否会点他随军出征。不用特意打听,今年年后,康熙就已经发明旨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备边,又征调科尔沁,喀喇沁等部至阿喇尼军前效力。又命户部往西北各处征调粮草。如今三藩之乱已经平定十年,各处休养生息,国库充盈。平定北疆条件已然成熟。

  噶尔丹早在康熙19年时就应□□喇嘛之请,进驻西藏帮助“白山派“与“黑山派”争斗,从而趁机进入南疆。继而经阿克苏,乌什等地进攻喀什噶尔,掌握南疆后,又转向漠北喀尔喀蒙古。几年后,噶尔丹部起兵夺取土谢图汗等部。短短10年中,噶尔丹转战西北,几乎战无不胜。蒙古诸部人心惶惶,纷纷向康熙求援。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二十七年,康熙北巡奉天时,秘密联络漠南诸蒙,共商讨伐噶尔丹之事。又密令福全,靳辅等心腹大臣草拟西征图略,以供参议。直至今年,北地战争一触即发。

  胤禛如今才十几岁,正是胸怀大志,盼着能建功立业的年纪。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乾清宫请见。梁九功出来道:“四阿哥,皇上宣您进去呢。”胤禛点头谢过,整理了一下领子,进到乾清宫见康熙。康熙正在看折子,看到四阿哥进来磕头,也不叫起,语气温和的问道:“老四,你来什么事?”四阿哥没想到康熙问的这么直接,只得道:“儿子是来主动请缨的。这是儿子的折子”说罢恭恭敬敬把折子举过头顶。

  康熙点了点折子,却并不翻开,只笑道:“请什么缨?”四阿哥道:“儿子知道朝廷要对北地用兵,儿子虽不才,也想为国效力,为汗阿玛分忧。”

  康熙点头道:“朕知道了。你先去吧,这事儿朕斟酌一二。”胤禛还想再说,但是看康熙已然开始看其他的折子,不敢再说,只好先退了出去。康熙一点口风不漏,胤禛有些不甘心,却也无法,只好先回阿哥所。

  梁九功进来换茶,只见康熙边看折子边摇头笑道:“这老四,倒难为他一腔热血。”突然问梁九功,“南怀仁去世,都去哪些府里报丧了?”梁九功答道:“据理藩院说,前几日南怀仁病逝后,只报与理藩院,裕亲王府与伯爵李家三处。”康熙点头,“嗯,是了,李文烨的大姑娘自幼在南怀仁处学习西语。”顿了顿又道:“走,去永和宫。”

  梁九功心道,不愧是德妃娘娘,四阿哥才来,万岁就想去了。

  永和宫正殿里,德妃正坐在次间的炕上一边做针线一边看着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在地毯上玩。宫女翠珠进来禀道,“娘娘,皇上往咱们这边来了。”德妃手里一顿,还是继续下针,道:“知道了。”

  不一会儿,就听见康熙在外面笑道:“知道朕来了,也不出来迎接。”德妃听到,连忙起身,出来走到康熙面前见礼。康熙斜了她一眼笑道:“晚了。”进屋看见奶娘抱着胤祥和胤禵跪在屋里,摆摆手道,“都起来吧,让小阿哥们继续玩。”看也不看德妃,反而看着胤祥和胤禵玩。胤禵也不怕他,嫩嫩的小手一直拉着康熙的袖子。康熙问道:“小十三,刚去上书房读书,累不累。胤祥道:“不累。汗阿玛,我什么时候下午也去读书?”康熙摸着他的头笑道:“过两年咱们十三阿哥就去一整天,好不好?”胤禵在旁边也道:“去读书!”康熙大笑,回头对德妃道:“小十四能说不少话了!”

  德妃早就让宫女把茶和果子准备好,听到康熙的话,抿嘴一笑道:“十四最近说的特别多,突然会说好多话,昨儿还跟着十三一块儿念三字经呢。“康熙道:“他是给十三捣乱吧。”德妃想起十三在温习功课,十四在旁边捣乱的情景,也跟着笑起来。

  康熙与德妃说了一阵孩子经,觉得这二日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摆摆手让奶娘带两个阿哥出去,才对德妃道:“朕看胤禛也不小了,你也该留意服侍的人了。”德妃点头道:“是,前些日子奴婢就留意了一个宫女,今年17了,年纪稍大些,方能照顾人,已经交给万嬷嬷教导规矩,想着下个月就放到胤禛的屋里。”康熙端起茶杯,想想道:“正白旗包衣的李家,你知道吗?”德妃心里一紧,道:“皇上说的是以前王嬷嬷嫁的那个李家?”康熙点头道:“他们家的大姑娘是嫡女,明年参加小选,朕本来想给个恩典,只是突然想到胤禛的年纪也刚好,你相看相看,要是个好的,明年就留给胤禛。”

  二人又说了会话,康熙就要回乾清宫,今天康熙翻了宜妃的牌子,刚来永和宫时看见德妃也不出来迎接就知道这是醋了,耍脾气呢。果然一听康熙要走,本来笑盈盈的德妃脸上一僵,就不吱声了。康熙大笑,搂过德妃在她耳边道:“明儿,朕过来。”德妃心里一甜,娇嗔的瞪了他一眼,乖乖的点点头,又道:“大白天的,别人看见。”康熙大笑,带着随从走了。

  德妃坐下若无其事的继续做着针线,心里却想着刚才康熙提到的事。

  德妃还是宫女时被分到了储秀宫,其时储秀宫为秀女入住时居所,并无嫔妃居住,最是没有纷争之地。没想到还是无意间得罪了当时贵妃钮钴禄氏,又因为长的好,一时成为贵妃的眼中钉,好在得到了王嬷嬷的庇护,才能幸免于难。得到康熙的垂青后,只是一个小贵人,好几次都险遭毒手,都是王嬷嬷出手相助才能平安产下四阿哥胤禛。

  如王嬷嬷这样在宫里服役的这些内务府世家在宫里根深蒂固,有他们相助,自是能保她一时平安。这个人情,德妃一直想还,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也许天意如此,李家姑娘成为自己儿子的侍妾,在她眼里,自然比内定的儿媳妇乌喇那拉氏更和心意。

  想到胤禛又暗自叹了口气,这个儿子什么时候能真正明白,只有自己对他不亲近才能保住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呢。别人也许只看到康熙更疼爱小儿子,只有德妃最体察圣意的人能看出来,这十几个儿子中,除了太子,大阿哥,在康熙心中,再一个就是胤禛。只因为,胤禛从小离开生母,在孝懿皇后身边长大。孝懿又于去年薨逝,出于怜悯也好,出于对德妃和孝懿的喜爱也好,注定了胤禛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胤禛得到了德妃全心全意的母爱,这份怜悯就会慢慢消失,胤禛身上的孝懿影子也会慢慢消失。德妃绝不会为了昭显自己的慈母心肠而毁了儿子的前程。只要自己对胤禛不冷不热,胤禛永远就是与佟家关系最密切的皇子。

  当然德妃是绝不会承认康熙喜爱孝懿甚于自己。

  想起孝懿,德妃心里只有嘲讽和恨意。她永远都记得当康熙下旨把襁褓里的胤禛抱给孝懿时自己心里的疼痛和浓浓的恨意。胤禛小时候,她很多次在远处看着他,那时她多想把他抱在怀里,告诉他,额娘好想你。有一次她无意间看到5岁的胤禛糯糯得叫孝懿额娘时,她的心就像堵住了一样,半天说不出话,眼泪差点就掉下来。

  即使是现在每次胤禛来请安,她真想拉住胤禛好好跟他说说话。可是在宫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德妃深深记得,这个宫里的主子只有一个,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康熙。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必须把自己隐藏在伪装之下。慢慢的,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

  德妃告诉自己,现在好了,孝懿已经死了,没有人再跟我争儿子了。以后会更好的。

  --------------------------------------

  李滢自然不知道宫里的大神们已经把她的“前程”定了下来。未来的不可确定性使得李滢放下了猜测和不安,转到了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李滢一直禀着前世的生活经验:活在当下。何苦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折磨自己呢。

  抄完最后一页经书。放下笔,早有婢女端来一盆水请李滢净手。李滢穿了软鞋打算在自己院子里散散步,放松一下久坐而有些僵的背部和肩膀。屋里红袖正在收拾书桌上的经书,交给了紫珊,去后面的小佛堂供起来。还未等出去寻李滢,就见李滢突然折回道:“我怎么看着咱们院子里的花圃中有些杂草?”

  红袖一愣笑道:“伺候花草的袁大娘这几日请假回家,好像是她小儿子病了。我原交代了小丫头们代为看管,必是她们粗心,没去拔草。”

  李滢点点头道:“侍弄花草必须要耐心,仔细。那些小丫头子们,年纪尚幼,哪有那个耐性!”

  红袖道:“不如我让杏蕊和白霜去弄。”

  李滢摇头道:“我反正现在闲着,你去把我的斗笠拿来,我去弄吧。”红袖知道自家的姑娘极古怪,特别喜欢侍弄花草,就差拿个出头种菜了。也未多说什么,进屋取了两个斗笠,陪着李滢去摆弄园子。

  青梅拿着封信一走进芳花院,就看见李滢和红袖戴着斗笠,正在花圃中拿着花锄在整理花苗,径直走过去道:“姑娘,二门上送了一封信进来。是从东堂来的。”

  李滢心下诧异,南怀仁一去世,自己再也不去东堂了,怎么还会有信给自己。

  回到屋里,看了信封的落款明白了,是南怀仁的助手,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巴心写的。信是用法语写的,大意是自己马上要回欧洲教廷上报南怀仁去世的消息。教廷也许还会派他或者柏应理回中国。到时是否需要带什么东西回来。

  李滢突然心里有些失落,多么好的一次游历欧洲的机会呀。可惜,这哪里是机会,明明是纸上的大饼,望而不得!

  李滢来到书房,想了想,用羽毛笔,给巴心回信。李滢并不喜欢用羽毛笔,握起来极不舒服,奈何写字母文字不同于汉字的象形文字,必须用硬笔才好书写。以前李滢总觉得羽毛笔有些细,就用布一层层包了起来,果然又好看又舒服。

  李滢的回信,先是缅怀了一下南怀仁,并强调我们失去了一位共同的真诚的朋友。他已经去了天堂,回到了主的怀抱。愿他的灵魂得到安息。后又希望巴心先生能一路顺风,平安回到故乡。也希望他和柏应理能一起回到中国,到时我们又可以想见,这是让人多么期待的事情。最后,希望他们回来时能带回来一些东西,并附上单子和所需费用。后又说明,如果费用不够,回来时会补给他。

  李滢并不信教,因此落款只是写,您忠实的朋友,李

  至于单子,李滢想了想。首先列出的是在中国买不到的东西,比如书籍。南怀仁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路途遥远,并没有带很多书籍,当然这些书都被李滢通过各种名目弄了过来。多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的着。

  因此,单子上最先列的就是李滢所知道的西方书籍。主要是自然科学,法学,哲学的书籍。比如柏拉图的《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英国《自由大宪章》,英国《权利法案》等关于宪政律法的书籍,比如哥白尼《天体论行论》,伽利略的《星界信使》和伽利略物理方面的成就,比利时医生发表的《人体结构》,《心血运动论》等书籍

  刚写完,李滢看着这些书单,叹了口气,把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书籍都去掉了。“我可是让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传教士帮我带书,看见这书单,不得气吐血,理我才怪。”李滢心想。

  又撰写了一遍书单,避开那些令传教士敏感的书籍。

  然后李滢就想到了枪械。多了自然他们带不了,带几把遂发枪还是可以的。遂发枪是16世纪法国一名工匠发明的。到17世纪中叶,欧洲军队普遍装备遂发枪,一直装备了200年。如今在欧洲市场上一定有遂发枪卖,买两把应该问题不大。再有就是前装线膛枪。李滢只知道这种枪应该是诞生在16世纪,但是并不知道后装线膛枪是否被发明出来,因此没有写上去,只在后面标注要最新式的。

  康熙时期中国的火枪在亚洲已经是很先进了。但是相对于明朝末年留给清朝的火枪技术遗产,清朝显然是个不合格的继承者。李滢一直搞不清楚,在满清入关时,吃尽了红衣大炮的苦头,想尽办法弄到明朝的红衣大炮,后又命南怀仁铸造火炮,并后来加南怀仁工部右侍郎衔,作为表彰。但是虽然各种大炮数量不少,但是除了康熙时期南怀仁对火炮技术有了一些贡献外,有清一代,火器的技术一直停滞不前。

  仅有的成果就是被南怀仁陷害的戴梓在康熙十三年献上的连珠火铳,这可是连发28颗弹珠的火枪,当真算是领先世界的枪械了。可惜李滢真的没见过这个连珠火铳。据说这个火铳一直被皇家收藏,最后连图片都没有流传下来。

  从雍正开始,中国的火枪火炮再也没有了发展。李滢觉得虽然清王朝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王朝,但是主要原因是从雍正开始,对外战争中,冷兵器就足以取胜。战争是技术革新的动力和温床。有了战争才会有武器的技术革新。欧洲的武器革新也要感谢各国之间的连年战争。

  也只有被李滢前世的史学家柏杨评价那个唯二的“大头症”患者乾隆皇帝在对越南的战争失利后,不总结经验教训,还不知羞耻的把这个列入他的“十全武功”中,而错过了鸦片战争前唯一一次可能引进和革新火枪技术的机会。下一次让中国皇室警醒的时候,已经是鸦片战争了,而中国警醒的太迟了。

  李滢心里对这些一直耿耿于怀。刚刚写完“前装线膛枪”,李滢就自嘲的想:“就算我拿到了,除了放到家里收藏,又能做什么?”几度要划掉,最后挣扎一番,还是放进了单子里。

  除了书籍和枪支,李滢不过添了一些小物件,比如望远镜,航海图等等。李滢其实想要一台天文望远镜,但是想来,如今的欧洲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还是非常保守,一架天文望远镜只怕只能在大学教授的研究室里才能看到了。

  把信和单子装好,又让红袖去禀了佟氏,拿了对牌去账房支了八百两银子,派人一同交给巴心。

  第二天就收到了巴心的回信,称本来没想过让李滢支付费用,但是看见李滢罗列的物品确实昂贵,只好收下。并且八百两银子实在太多,足够支付清单中物品的费用。请李滢放心,无论教廷派谁回大清,这些东西都会给您带回来。落款是:您的忠实的朋友阿波斯洛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