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秘史之一汉宫凶案 第十八章 公主要揪出皇上的眼线
作者:辉梓兮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告别了李月华,飞燕随着小丫头来到了公主寝殿。

  殿门前,武胜家的拦住了飞燕,“你来得不巧,公主正在里面接待定陶来使呢。你随我到东配殿来。”

  说罢,武胜家的便带了飞燕来到东配殿。

  一进屋,便听人叫飞燕。

  飞燕一瞧,乃是原名莺儿的成儿。

  “你也在这里。想来你已经替公主打好了络子吧。”飞燕笑道。

  “早打好了络子,我还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呢。”

  武胜家的遽然插话道:“今日傍晚,富平家就会过来接人,所以公主要你们用完饭后就去沐浴更衣。”说着,把手一拍,就有丫头送来美点佳肴。

  因远未到哺食(晚饭)时间,飞燕和成儿两人都没有什么胃口,只扒拉了几口饭,就搁下碗箸。

  随后就是沐浴更衣。

  衣饰都是公主派人送过来的。

  飞燕和成儿两人都穿了自己喜欢的衣裙,跟着武胜家的去见公主。

  时值黄昏,夕阳如丹,染红苍穹。

  红彤彤的夕晖悄然透牖而入,恰笼住了凭窗而坐的阳阿主。

  沐着夕晖,阳阿主白皙莹润的双颊泛出淡淡的玫瑰色,仿佛羊脂美玉被薄薄地施了一层胭脂似的。

  此时的她,正坐在案前观看生母——定陶傅太后(傅昭仪在元帝崩逝之后,按例随子——定陶王刘康就藩,故称为定陶太后)派人捎来的密信。

  这封信,是母亲给她的回信。

  在皇上驾幸阳阿府的当晚,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把自己荐美之举写入给母亲的信中。

  因着长安和定陶相距甚远,所以迟至今日,方收到母亲的回函。

  这封回函,她已看过无数遍,但还觉得没有看够。

  她的目光久久逡巡于函中的一行字:“母恐皇太后掣肘,汝难以如愿矣。”

  “还是阿母想得周到。”阳阿主心中叹道:“阿母竟然能说中荐美计划的软肋。”

  这个计划软肋就在于阳阿主生母所言的皇太后——王政君。

  王政君是当今皇上的生母,也是阳阿主的嫡母。

  虽然王政君遵着誓言善待阳阿主母女,但阳阿主心知这位嫡母并不喜欢她和她的生母——定陶傅太后。

  “因着阿母在父皇生前得宠,又有过争储之事,所以太后向来厌憎阿母。假如……假如皇上屡驳回我迁居定陶的奏折,是出于皇太后的授意,那么飞燕即使能在皇上跟前为我进言,也无济于事。皇上天性纯孝,是绝不敢违抗太后旨意而行事的。其实,仔细想一想,就连飞燕的出身,皇上都要瞒住太后,那更别提其他的事了。我辛苦筹划一切,到头来可能什么都没捞着。”她想到此,心中陡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这种无形的失落感,犹如阴云般在她心头弥漫,让她的心瞬间变得灰暗一片,透不进一丝阳光……

  为了纡解郁闷的心情,她端起了放在案上的冰镇桂花蜜浆,咕嘟咕嘟地一口饮尽。

  清凉香甜的浆液顺喉而下,随之滋润了肠胃。肚里有了些东西,她觉得心情也好过了一些。

  “当然,我或许不会一无所得。”公主想着,又把目光投向信函中最后一行文字。

  那行文字赫然写着:“若事不谐,愿儿勿忧。荐美之举,异日或有利可图。”

  “阿母料事如神,常能十言九中。”公主心中自忖:“她认为推荐飞燕入宫,将来可能有利可图。这话又作何解呢?”

  她反复思索,也想不出利从何来,只得放弃思考,而把时间用来处理别的事情。

  她把书信付之一炬——这种做法绝对是有必要的。就算是在自己家里,阳阿主也觉得有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只要是公主府里有点风吹草动,第一个知道的人就是当今皇上。

  “皇上怎么可能消息如此灵通呢?莫非他在我府里安插了眼线吗?要是他真的安插了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不管那人是谁,我一定得揪出那个人——那个被皇上安插在我府里的眼线。”公主想到此,笼在广袖里的一双纤纤玉手禁不住攥成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