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奇遇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加官封爵
作者:天外散仙的小说      更新:2018-10-19

  帝舜宣召道:“夏伯大禹奉命治水,历时十三年,走遍华夏大地。为治服天下洪水,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大禹殚精竭虑,率先垂范,公而忘私。挖河清淤,劈山凿岩,导洪入海。

  一路上除山妖,斗水怪,降巨妖,屠恶龙,斩长蛇,打败了巫支祁。

  历尽千辛万苦,几次出生入死,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晒黑了,累瘦了,积劳成疾,落下了胼手胝足。

  今天洪水平复,大功告成。大禹的功绩感天动地,必将名垂史册。

  天下八百诸侯,纷纷上书为夏伯大禹请功。为表彰大禹的治水功绩,赐姓姒。上尊号‘神禹’,加封大司徒,总领百官,仍领‘夏伯’爵位。”

  大禹向上躬身行礼,说道:“大禹谢天子加封,大禹要象治水时候一样,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公而忘私,办好朝庭的事。为报答天子的知遇之恩,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完退到了一旁。

  帝舜又宣召道:“伯益听封”:

  伯益向前躬身行礼,说道:“伯益在。”

  帝舜宣道:“伯益本是名门之后,士师皋陶之子。少年英才,自幼读书,是天纵神童。

  跟随大禹治水,历时一十三年,是大禹治水的最得力的助手。在参赞治水的过程中。多谋善断,为大禹分忧,为治水排难。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且在治水途中写出了华夏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根据伯益的功劳,赐姓赢。封为大学士,大司空,主管山林。”

  伯益躬身行礼,说道:“伯益领旨谢封。伯益一定不辜负天子厚望,为华夏的文明发展,贡献终身。”

  正在这时,忽然一道白光射进了朝堂,接着飘进来一团白雾。

  白雾飘到殿上,从雾中走出来一只九尾白狐。只见那九尾白狐一转身,便变成了一个白须白发,穿着一袭白衣的老神仙,白发童颜,手执拂尘,仙风道骨,面带微笑。

  朝堂上从帝舜到众大臣,都是一惊。众人从来也没见过九尾白狐。

  只有大禹一行人认得这老神仙,原来是涂山国的老神仙。

  于是大禹上前说道:“老神仙,别来无恙!”

  老神仙也道:“夏伯别来无恙!”

  大禹又转向帝舜说道:“启禀天子,这位老神仙便是涂山国的老祖仙九尾白狐。臣能与涂山国联姻,共同打败淮河奇妖巫支祁,正是这位老神仙从中作媒。”

  九尾白狐向帝舜抱拳行礼,说道:“望天子恕冒昧之罪!涂山国老神仙九尾白狐这边有礼了。”

  帝舜笑问道:“老神仙何来?莫非也是来作媒的吗?”

  众大臣听了这话,也都一齐大笑起来。

  九尾白狐笑道:“圣天子说的正是,老夫这次前来正是来作媒的。”

  这时众大臣都止住了笑,想听下文。

  帝舜笑问道:“那老神仙是要给谁做媒的呢?”

  九尾白狐说道:“老夫前次曾经答应过伯益兄,说等治水胜利之后,也给他作媒。今日是老夫来践守诺言来了。”

  帝舜又笑问道:“老神仙,你是要把哪家的女儿与伯益作媒啊?”

  九尾白狐答道:“女家不是别人,正是圣天子之家。天子的长女姚兰。

  帝女今芳龄一十八岁。美丽端庄,兰心蕙质。与伯益正好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难道不是吗?

  圣天子要选乘龙佳婿,伯益兄可是首选啊。如果错过了伯益,怕是要后悔一辈子呢!”

  帝舜道:“老神仙说得不错,伯益确实很优秀,可是今天是论功行赏,封官进爵,是国家的公事。可是嫁女却是我家的私事,不好混在一起谈吧”

  九尾白狐说道:“圣天子多虑了,天子家的事便是国家的事。依老夫看,这两者不但不矛盾,如果办得好,还会相辅相成,锦上添花呢!”

  这时大禹插话说道:“老神仙说得不错,还请天子明鉴。”

  帝舜想了想说道:“这样也好,就照老神仙说的办,今天咱们来一个好事成双。就把我的爱女姚兰,许配给伯益为妻。”

  九尾白狐抚掌大笑,说道:“这就对了吗!我九尾白狐作媒,可不是随随便便的,那都是有缘由的。伯益兄,还不谢过圣天子赐婚!”

  伯益这时才反应过来,急忙向上鞠躬行礼,说道:“伯益多谢天子赐婚,伯益受宠若惊,我一定会珍惜的。”

  九尾白狐见婚事已成,于是向帝舜告辞,说道:“老夫的事情已经办完,该走了。”

  说罢,转身又化作一团白雾,飘出了朝堂。

  满朝君臣,一直目送九尾白狐飘出朝堂,才回过神来。

  帝舜接着宣道:“勾股,九章,神农仔,小愚接召听封:”勾股、九章、神农仔、小愚四人一起迈步上前,拱手听封。

  帝舜宣召道:“勾股,九章,神农仔,小愚四少年皆为少年英才,国之栋梁。跟随大禹治水,从始到终。运用各自的知识专长,辅佐大禹治水。

  小小年纪,不畏艰难险阻,风里走,雨里钻,在洪水和淤泥中摸爬滚打,在巉岩顽石间攀爬。勘查水道,测量山川,设计治水方案,规划施工工程,为治水的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自己也在治水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今皆封为诸侯。封勾股为工程师建设大臣;封九章为会计师统筹大臣;封小愚为匠作师制造大臣。

  神农仔三七仙,本是山野精灵,化外妖仙。立志治水。在跟随大禹治水的一十三年之中,施展出了非凡的医术。为将士和民夫们医伤治病,救死扶伤。几次解救大禹和众将士于瘴气和巨毒之中,妙手回春。此外,还身怀绝技,善土遁之术,在治水的降妖除魔中,建立奇功。

  如今早已化去了妖气,变成了神医。今赐名叫‘扁鹊’,封为华夏大医师。并赐予华夏衣裳。自由行走于华夏大地,为百官,为百姓治病疗伤。”(从这以后,百姓们便把医术高明的神医通通称为扁鹊。所以历史上有好几位扁鹊。)

  四少年一齐向上行礼,领封,谢恩。

  大舜又宣道:“伯夷在治水中殚精竭虑帮助大禹谋划军机,筹划钱粮,也立下了大功,现在正在治理夏国。就暂封为夏相国。待他日回朝再另行封赏”

  帝舜又宣道:“玄弓、黄戈、长辛、竖亥四将听封:”

  四将齐步向前,躬身行礼,说道:“末将听封。”

  帝舜宣道:“玄弓、黄戈、长辛、竖亥四员将军,跟随大禹治水一十三年。能文能武,文能理财治政,武能带兵打仗。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勤勉奉公。自始至终奋战在治水的第一线,奔走在洪水之中。挖河清淤,苦干在前,调配民夫粮草,保障在后。为治水胜利,立下了赫赫的功劳。四将皆封诸侯。

  玄弓为左司马,黄戈为右司马,统领全国军马。

  长辛为漕运大臣。竖亥为邮驿大臣。主司各诸侯国进贡赋税和国家的文书传递之事。”

  玄弓、黄戈、长辛、竖亥四将军一齐向上行礼,同声说道:“臣领封谢恩。”

  帝舜又宣道,跟随大禹治水的五百士兵,个个升赏,士兵升任百夫长,百夫长升任千夫长,千夫长升任将军。

  帝舜又宣道:“应龙听封。”

  应龙正蹲在大禹的肩膀上,东瞧瞧,西望望地看热闹。忽然听见帝舜宣到自己,先是一要愣神。随即应道:“应龙在此,听侯天子吩咐。”

  一边说着,一边飞下了大禹的肩膀,落在了帝舜的面前,身体略长大了一些。扬着头,眨着眼睛,望着帝舜,样子非常滑稽可笑。

  帝舜宣道:“应龙本是天上的神龙。因为辅佐黄帝大战蚩尤而耗尽了神力,不能返回天庭。今辅佐大禹治水立下了大功,功德圆满,已经恢复了神力,即将重返天庭。

  为表彰应龙在治水中立下的大功,特赐封号为“华夏九州神龙,”奉为华夏百姓的守护神。炎黄子孙将永远记住应龙。

  应龙高声答道:“应龙明白,应龙多谢天子的夸奖。”说罢,又飞上了大禹的肩头。

  帝舜又宣道:“庚辰、繇余、孔律、大彰四员天将听封。”

  四员天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一齐迈步上前行礼,说道:“天将听封。”

  帝舜宣道:“昆仑山四员天将,受西王母所派,辅佐大禹治水,历时一十三年。降妖除魔,斗山妖,战水怪。为治服洪水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为华夏的历史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今封你等四员天将为华夏的‘四大天王’。永世护佑华夏的百姓和炎黄子孙。永远享受人间的祝福。

  另外,适才西王母派青鸟使者传来了口信,吩咐你等四员天将之中,有愿意留在华夏共享荣华富贵者,可接受华夏天子的册封。做一方的诸侯,永留人间,共享人间富贵。

  不愿意留下者,可接受封号之后,即刻返回昆仑山,听候任用。

  不知你等四员天将各有何打算?”

  庚辰、孔律、大彰三将皆不言语。独有繇余答道:“回圣天子的话。繇余愿意留在华夏,做一方诸侯,享一享人间的富贵。

  当天将再好,总得听主人驱使,可是当诸侯在凡间,却是一方的人王地主,自己说了算。

  我宁为鸡嘴,不为牛后。虽为凡人,却落得一个逍遥自在,活出一个象样的自我来。”

  帝舜随即宣道:“封繇余为岭南侯,永驻东南富庶之邦。

  庚辰、孔律、大彰即可返回昆仑山向西王母交令。”

  四天将一齐向上行礼,说道:“天将谢封,谢圣天子恩”。说罢退下。

  这时,从空中传来了钟鼓仙乐之声,帝舜率领朝堂上的众们大臣,一齐走出了朝堂,来到了大殿外,只见西边天空中出现了紫色祥云,似有万千位仙人站在云端上,钟鼓之声越来越响。

  庚辰、孔律、大彰三员天将,腾空而起。站在云头上向帝舜和大禹作别,返身向西,直奔昆仑山而去。

  应龙也身不由已地腾空而起。回头向大禹辞行,高声道:“夏伯保重,龙这就返回天庭了。今后有事只管呼我,应龙有叫必应。”

  大禹和四员将军,五个小兄弟齐声喊道:“再见了应龙,我们会记住你的。”

  应龙一展腰身,瞬间长大了几十倍,回复了原象。呼啸一声,张牙舞爪地飞向了天空,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繇余也驾云到了岭南国上任去了。他到了岭南国,一到任,便即刻退云了神功仙术,永远变成了一个凡人。不过寿命特别长,活了五百多岁。

  在众人仰望中,应龙返回了天庭。三员天将返回了昆仑山。繇余云到了岭南国做诸侯去了。

  待一切平静下来之后,帝舜说道:“大禹一行一路辛苦,现在散朝,请大禹暂到新修葺的馆驿居住办事。

  伯益、九章、勾股等有家在帝都的,都回家与家人团聚。其余没有家的,都暂随大禹到馆驿安置。五百士兵一律放假回家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