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土豪 第三十三章 江南来人
作者:有点小胖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两人在前堂一直聊到掌灯时分,期间李承提出了关于浮山城新一轮建设的许多建议。他觉得,作为一个大本营以及其他城市以后发展的样板,浮山城应当进一步完善工农商学兵各方面的设施。工业是一切的根本,军队更是立足的重点,学校、医疗也是保证以后能够培育各方面人才的基本要素。从古至今的每一代王朝,大多施行愚民政策,统治者认为,百姓不需要有文化,他们只需要安分守己,接受统治即可。而李承则觉得这种统治方式是造成社会退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选择了打破这些愚政。

  夜校,是李承最新提出的一个名词。按照他的解释,百姓白天劳作,利用晚上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学习文化知识,要求也不高,最起码要识字认字,能够阅读浮山城的相关政令。夜校不仅仅在百姓中建立,更要进入军队、工厂。军人识字,可以辨识地图。工人识字,可以学习更多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工具等等。这是十分重要的。

  李承从京城中购买的一些西洋书籍,大多是被翻译好的,这些书籍包括了军事、手工业、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李承也希望能够尽早招募一些懂汉语的西方传教士以及跟随他们的汉人学徒,让他们来到浮山城,教授第一批学习这些新知识的学生。然后利用鸡生蛋、蛋生鸡的原理迅速培育大量新学人才,充斥到各行各业中。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繁琐杂事更是令李承毫无头绪。按照历史记载,崇祯二年十月,鞑子兵分三路入寇,围困蓟州,京师戒严。最后皇太极押着掳掠来的人口财物从容的回到了盛京老窝。如果历史没有出现偏差,自己也就有几个月的最后准备时间,待到明年十月,便是自己率兵北上之时。

  …………

  …………

  大雪连着下了四五日,仍不见停,崇祯皇帝这段时间每天上朝之后便缩在暖心殿内阅读李承留下的那本“简析”。连续几日的研读与思考,着实让他获益匪浅。这日中午,用过中饭之后,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暖心殿,搓了搓冰凉的双手,正要继续阅读书籍的时候,从殿外进来一名小太监,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商行送来八百里加急信。”此人是王承恩手下专门负责与李承的商行联络的太监。

  “大伴……”崇祯皇帝头也不抬的吩咐在一旁站立着的王承恩取过信件。

  信件的封口涂着完整的火漆,这表示此前无人查看过。但是当时的作假手段极高,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有心人得到并阅览之后,再重新制造火漆印,重新封口,然后再由人送出,而收信者也察觉不出来。

  “黄兄亲启”几个字写在信封上,崇祯看着这一手跟狗爬似的臭字,不由得笑了出来。指着这几个字,对着王承恩说:“大伴,改天给他去找个写字师傅,让李承好好跟人家学学,你瞅瞅这字写的,朕都觉得脸红。”

  王承恩一边笑着一边答应,心想,这李承真是不简单,短短时间便能得到陛下如此隆厚的圣眷,真是不可思议。

  崇祯皇帝揭掉火漆,打开信封,取出信笺看了起来。

  开头第一句,仍然是大明朝臣子上奏的标准格式,“臣尝闻君子以孝治天下……”,但是再往下,又变成了白话文。崇祯嘴角一瞥,笑了一下,继续读了下去。

  “黄兄,多日不见,甚是想念。小弟此次来信,有几件事情要大哥帮忙。第一,今年陕西大旱,雨水甚少,明年开春之后恐怕会出现饥荒。而小弟这边人口缺少,许多工厂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但是又苦于缺少工人而不得已维持现状。小弟有一个打算,由我出资,由大哥召集大夫官员,将陕西北部地区人口迁徙到我处,这样即能解决陕西的天灾人祸,又能解决我浮山城人口不足的问题。而且不需要大哥花钱,一切开销由小弟承担。只是此事牵扯众多,而被迁徙者少则几十万,多则百万之众,一定要做好防备措施,调派医师大夫以防止出现瘟疫霍乱等疾病,还要派遣军队负责看管,人一多,就容易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一旦失控,甚至会被人蛊惑酿成更严重的事件。第二件事,小弟得知大哥家中有许多西边来的传教士,大哥不可小觑他们的价值,不要只用他们做画师、修改历法这等事情。西方宗教中有一位地位与皇帝等同的人物,他的责任就是要将他的宗教传遍天下。但是在一个神秘的东方帝国中屡屡受挫,后来,这位皇帝便派出一些懂得各种技术的人才担任传教士,以期他们能得到东方皇帝的青睐从而传播宗教。这些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当中有人会历法,有人会铸造大炮,还有的会医学,这些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我这里现在正缺少这些人,请大哥调派一批传教士以及他们的学生到我浮山城。而大哥也应该派亲信之人设立各种学堂,让他们传授孩童知识,此开销也由小弟一并承担。如果大哥同意,请尽快回信,小弟急盼。祝身体健康。李承敬上。”

  一封信短短几百字,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囊入其中,用词通俗易懂。崇祯皇帝十分欣赏李承的这种作风,不拖泥带水,不拍马屁,有事说事。如果自己的臣子都像李承这般做事,恐怕自己也能轻松不少。

  “大伴,现在居住在京城中的西洋传教士大概有多少?”崇祯皇帝读完信之后问道王承恩。

  “大概有百十人之多,大多是先帝以前来到咱们大明的。”王承恩想了一会,回答道。

  “哦……你先看看李承这封信吧。”

  ……

  “陛下,奴婢觉得这两件事情可行。迁民一事虽耗资巨大,但是所幸有李大人担负。如果陕西发生动乱,必定要派遣边军镇压,之后还得花费钱财安抚百姓,如此一来不如迁徙合算,毕竟李大人那边也缺少人口。还有那些传教士,来到我大明之后除了让他们改改历法之外,也无事可做,与其让他们白吃白喝,还不如给他们找点事情做,李大人财大气粗,咱们也好借着这个机会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本事。”王承恩快速阅读了信件之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嗯……现在正是寒冬时节,不易迁民,这件事就放在年后吧,先把他要的传教士送过去,记得咱们自己留下一些,到时候你就换个名儿,去外面买座宅子,招收一些孩童,让这些个洋人教一教,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本事。”崇祯皇帝略一思索,便下了决定。

  “迁民一事还得放在朝堂上议一议,今晚你派人出去,挨家挨户的寻着那些大学士,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情是朕的意思,一定要通过。”

  “是,奴婢这就去办。”

  ********************************************

  十一月十五,大雪初停,天空中飘零着一些被微风从树枝上吹下来的雪花。李承见今日阳光明媚,一扫前几日阴沉的感觉,想约着仲孙凝一起出去逛街游玩,还未走出府门,便被一名骑着大马的传令兵给叫住了。

  “大人!正在码头驻防的尚团长发现不明船队请求进港停靠!”马儿还未停下,此人便一个鹞子翻身跃下,稳稳地落在地上,手里紧紧地拽着马缰,马儿因为惯性,被勒的一滞,然后停下了马蹄。

  李承心中暗叫一声:好身手!

  看着这人身体并不是十分健硕,没想到练就了一手上乘的驭马之术,李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分的?”

  “回大人,卑职名叫于振,隶属于城防大队第五支队,是第五支队的队长。”

  “嗯……你这一身本事是从哪学来的,一般上乘的驭马术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可成不了气候,我看你年纪也不算大,不像是后学的吧?”李承心中感觉有点奇怪,问道。

  “回大人,卑职是北直隶霸州人士,从我爷爷开始家里便替朝廷养马,所以我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马术……”于振老老实实的回答了李承的问题。

  “哦……原来如此。”

  这于振所说的替官府养马其实就是明朝初期颁布的马政。这并不是明朝首创,而是历朝历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古代冷兵器时期,马是重要的作战工具,所以马匹往往是与战争相关联的。一个国家马的多少便能体现出战斗力的强弱,所以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便下令施行马政。当时国祚初定,北方战事不断,用马之处很多,而且南方多水泽,不适宜养马,所以大多数都落在了北方民众身上。明朝民间养马有三种形式:**、表马、寄养马。民间养官马,马户不仅要保证马的健壮,而且完成繁衍生育的数量,否则要如数赔偿。

  马户由朝廷下达指标,分到各州县,然后在强行分摊到户,由不得你愿不愿意,只要摊上就得养,养不好还罚款。刚开始的时候不知多少百姓因此而破产,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府为了省事,直接允许人们用钱买出自己的名额。官府收到钱之后,将名额重新分配给那些交不起钱的人家。这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便造就了大明朝名声显赫的响马盗。这些人白天是本分农民,到了晚上便牵出自己的马,带上刀枪,专门劫掠富硕之家。这些人一旦聚集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一散便藏无踪迹。就算是找到他们,官兵面对几百号骑兵,也是被吓得胆色全无,更别提剿匪一事了,令官府十分头痛。

  “于振,你在城防大队实在是屈才了,过几天保安团就要招兵了,你可以去报名试一试。”李承见过了他熟稔的身法,便想到了骑兵。这年头训练一名骑兵十分不易。

  “多谢大人栽培,卑职将来一定奋力杀敌!”于振遇上了伯乐,心中激动万分。

  …………

  …………

  两人共乘一骑,沿着宽阔的大路向着码头飞奔而去。

  来到码头之后,李承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不下千人,除了少数码头上的工人外,绝大部分都是背着火枪的军人。

  分开人群,来到码头前侧,找到尚泽谦,李承问道:“怎么回事?”

  尚泽谦正端着千里镜在那看,听声音知道是李承来了,连忙回答:“大人,刚刚在码头巡逻的士兵发现远处出现一些密密麻麻的黑点,由于距离远看不清楚,便找我汇报情况,我带着千里镜过来一看,一百多艘大船正向着咱们港口驶来,待他们驶入外海之后,有人在船上打出旗语,多亏我属下有一个能看懂的,他说船队请求停靠在咱们港口里。我觉得这事应该像您汇报,便叫城防大队的兄弟去寻您了。”

  “我看看。"李承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千里镜,向着船队所在的地方看了过去。

  “我怎么看着他们的船有点破破烂烂的啊?”李承边看边自言自语的说道。

  “大人,怎么办?”

  “让你那名懂旗语的手下给他们传信询问,问他们是干什么的。”李承吩咐道。

  过了一会,一名士兵来到尚泽谦身边,也没多说,拿起两把彩旗,举在空中晃动起来。待他传信完毕之后,尚泽谦将手里的千里镜递给他。几个呼吸之后,那名士兵说:“他们说是江南六合商会的船队,其余的并没有说。”

  “传我命令,将码头闲杂人员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城防大队前去维护秩序。老尚,带领你部在码头区设防,一旦发生意外,立即开火进攻。”李承安排好防御之后,便让那士兵再次打出旗语,允许他们驶入港口。

  船队渐渐的驶入港口不远处,并继续向着栈桥驶来。一百多条大商船全都破破烂烂,风帆、船舷有的都已经完全被炮弹轰烂了。前面几十条船还勉强看得过去,后面的那些大部分都是被其他的船拖着在水中航行,歪歪扭扭的一看便知道这船队在海上与人大战了一场。也不知是打胜了需要靠岸休整,还是打败了落荒而逃。

  而此时码头上埋伏着的士兵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只待一声令下,密集的弹药将横扫码头上的一切目标。

  究竟是来者不善,还是另有原因?

  李承也在心里捏了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