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土豪 第八十三章 出谋划策
作者:有点小胖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个难解决的事情,从古至今,多少帝王将相折在这上面。我看还是先不要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当务之急,还是需要陛下尽快解决军队问题。”

  虽说是宽慰之语,但是崇祯听在心里却是温暖至极,心情自然也好了很多,接过李承的话茬说道:“依朕看,军队问题也好解决,由你派一支队伍到京城,然后把九边军队以及各地卫所军轮番调回接受训练,你看如何?”

  “不可!”李承大呼一声,劝崇祯赶紧绝了这个念头。

  “就连边军都快烂到骨子里去了,更不用说各地的卫所军了!单是腐败糜烂和空饷问题就够严重了,就拿以前的浮山卫所来说,本来一个千户所全军满员要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加之军户百姓各类人群应该在四五千人上下,可这么一个卫所,竟然让几百山贼给屠的一干二净!事后没多久,我就接管了浮山,后来经过多方调查发现,这原浮山千户张元山竟然冒领四百余人的军饷长达两年之久!而浮山所除了这四百余人空额外,还有潜逃、死亡、沦为佃户的军户无计,整个卫所全然成了张元山私人土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家奴……可恨啊!”

  崇祯显然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瞪大了眼睛,嘴巴张的都能塞进一个拳头去了。

  “难道我大明卫所全都这样?”

  “说八成如此恐怕还是少数。南往北,这个情况愈来愈严重,南方因为抵御倭寇的缘故,千户所的满员率还能维持在六成左右,等到了山东都司,能有四成就不错了,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老的都得让人扶着的老兵。”李承歇了口气,又继续说道:“没办法,因为这个是太祖爷定下的规矩,无人敢改动。只能任由其自生自灭,于是就有了募兵制,现在的边军就属于募兵。”

  “这个朕知道,边军是募兵,京城三大营则是一些权贵子弟,也有一些从各地军队中抽调出来的精锐。”崇祯点了点头,他还以为京营的那帮老爷们现在还是精锐呢。

  李承也没有点破,婉转的说道:“一支多年未经阵仗的军队,恐怕现在只会吃喝玩乐了吧?”

  “这……”刚才还以京营为傲的崇祯,瞬间泄了气。无奈的说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办法只有一个,练新军。不但要练一支能打仗的军队,而且这支军队还得从那些农民子弟中招募。无论是军饷待遇还是武器装备,都要比边军比卫所军要高。因为这支军队将由陛下亲自掌握,是您的亲军,也是您将来的依靠,有了他们,您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革新,进行变革。并且这些人对您是绝对忠诚的,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崇祯听后犹豫了一会,然后问道:“编练新军这个不难,关键是如何让其变成真正由朕掌控的军队呢?真正要做到那一步的话,岂不是说要让朕领兵出征?”

  “那倒不必,拢络军心的办法有很多,陛下可以亲自到军营中给士兵发饷,辛苦点的,也可以与士兵同吃同住,一同接受训练,只有与士兵打成一片,他们才会真正的对陛下忠诚。”

  “这……容朕再想一想罢,关于统领和训练这支新军的人选以及训练方式,你又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总体来说按照臣给您的那份《步兵操典》来训练就可以的,至于将领嘛……”李承顿了顿,脑子里急速的搜索着明末这些忠诚有本事的将领。

  有了!当年因看不惯阉党专政请辞隐居故乡的孙传庭就不错,此人无论从忠诚与胆识还是战略眼光来看,都是能在明末排得上号的,如果后世不是因为崇祯催促出潼关驰援开封,也不会因为粮草军械不足,仓促应战而惨死潼关。后来更有史书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可见其在明末这个一锅烩的复杂环境中的影响力。

  “陛下,山西代州人士孙传庭可担此大任,我可担保其对陛下之忠心,对大明社稷之忠诚。当年他也是因为阉党乱政,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缘故,愤而辞官回乡,可见此人之骨气。”

  “好,就这么说定了,一会回城后朕就拟指,遣人八百里加急,令孙传庭火速归京,一刻也不能耽误。”

  “陛下圣明……”

  “朕明天就回去了。来的时候,从济南府往东,一路我都没见过哪个地方的村落乡镇里的百姓过的如浮山城周边如此富裕。家家户户不仅每年有大量的余粮可供食用,甚至能养的起鸡鸭猪牛!真是无法相比较。爱卿,你说如果这只新军练成了,朕就可以开始革新了吗?朕真的非常想看到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如此的生活啊!”

  李承没有说话,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本质上来看,只要枪杆子握在手里,那就有了可以跟南方根深蒂固的士绅地主以及村落宗族等传统旧势力叫板的资格。但是,道德经说了“兵者,不祥之器也!”,如果到时候真到了要派出军队强力推行革新的地步,就说明要流血了。死的都是大明百姓,都是汉人手足,李承也不愿看到这个结局。

  “军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起一个威慑的作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刀枪仍旧不能对向陛下的臣民,他们都是大明百姓,都是您的子民。”

  “你说的没错,自相残杀,终归不符圣人之训。朕知道了。”

  皇帝一行在浮山城住了有四五日之久,最后一天,李承带着一些目前在浮山身居要职的军政官员将皇帝送到了移风镇,在移风镇内给准备出征山西的五万大军践行,与此次领军的尚泽谦说了好久,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

  李承一直站在镇外一处小山坡上,远远的眺望着逐渐远去的大军身影直到最后再也看不到人影外,天也黑了下来,李承等人快马加鞭回到了浮山城内。

  送走了皇帝,李承这些天一直吊着的心终于也落了下来,吩咐丫鬟打了一盆热水,泡了泡脚,然后跟旁边的仲孙凝说了一阵话就躺下沉沉的睡了过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成还在睡梦中,就听见外面砰砰砰的砸门声。

  李承带着起床气,不高兴的嘟囔着,幸亏仲孙凝和自己不在一个房间,要不然惊着了自己的媳妇和孩子,肯定要把这敲门的小子拖出去打上四十大板,一翻身又睡了过去,他这些天实在太累了,前几日照镜子的时候竟然发现耳朵上方的头发中竟然冒出几根白发!

  “委员长!委员长醒醒!朝鲜王国派遣一名官员刚刚到了码头,要求觐见!”外面这名士兵见这么久也没开门,自己也不敢随便进去,万一碰见夫人在里面,那可就麻烦了,只好一个劲的在外面敲门,边敲边扯着破锣嗓子喊。

  “行了行了,别喊了,整个院子的人都让你喊起来了!”李承还没出来,倒是把旁边伺候仲孙凝的小丫鬟给喊起来了,打开门没好气的说了这个卫兵一顿。

  “事情紧急,俺也没办法,这位姐姐,劳烦您进去叫一叫委员长吧!”

  “等着!”这小丫鬟用那双漂亮的凤眼给了卫兵一记白眼,小心的打开门走了进去。

  过了没多一会,李承慵懒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进来吧。”

  那卫兵进门后直接了当的说道:“大人,今早海岸巡逻队的兄弟截获一支企图靠岸的小船,里面的人自称是朝鲜国王特使,来咱们的地方想求见您,具体事情没说。”

  “谁?”李承此时还没完全醒过来,迷迷糊糊的问道。

  “朝鲜国王特使啊!”

  李承听到后,心里直纳闷,朝鲜人这个时候找自己做什么?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存在的?

  李承心里不明白不要紧,但是朝鲜王国从古时就开始接受汉人文化,学汉语写汉字,就连服装、制度都是仿照明朝来的。这种习气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末被日本占领后才结束,但是几百年的时间早已改变了他们许多,在后世朝鲜人为了摆脱汉文化,还企图废除韩语中的汉字,但是最终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因为他们悲剧的发现,一旦不用汉字,他们国家八成以上的史书无法阅读,就连政府行政机构都没法运转,最后只好老老实实的回归旧状,改了个首都名算完。

  所以说,明朝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隔个三五天,朝鲜就知道了,朝鲜知道后在隔一段时间,倭国也就知道了,都是连锁反应,这几个国家深受汉文化影响,也对他们此时的亲爹关注度很高,毕竟大明此时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不讨好点不关注点,将来朝贡的时候怎么摇尾巴讨欢心?

  “让人带他进城到外交院的外国处办公室等我。”

  “是!”

  士兵领命而去,而李承也加快了更衣洗漱的进度,他也想快点去看看,这墙头草一样的棒子到底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