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王 第九章 喜讯 (李乐水)
作者:靖海王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船队自吕宋归来先泊在大员,卸下愿留大员谋生计的吕宋难民后,同行的各位船主方一一别过李乐水,各自分头向月港返去。连日来,李乐水忙于安插难民,好在这些人多数有门手艺,或是铁匠,木匠或是石匠,瓦匠。整个大员正值初建,百业待兴,最缺的就是手艺人。多数留下的人都可以靠自己手艺找口饭吃。

  把手头上的事情忙完,李乐水浑身上下像散了架一般着实感到了累了。细算下来,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也近两年有余,其间两下吕宋,远赴广州,海澄和泉州府之间穿梭更是难以计数,还未曾真正好好歇歇过。

  比起身体的疲惫,更劳累的是心。自从海澄大牢中出来,又在黄和兴商号内谋得个差事,李乐水一直觉得命运在眷顾自己。他原本对自己目前的处境非常知足:商号里的小执事,虽不能事事做主,但也受人尊敬。在两年不到的时间,手上也积攒了三四百两银子,在这里也算小有家业。再过几年,置办些房产地契。女人方面,他也不贪心,把春梅娶回家,当然若能多几个模样差不多美妾他也会去扮柳下惠。这辈子在这个新世界里安安稳稳,平平淡淡过一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此次吕宋之行彻底的把他的幻想打碎。黄康等人的遭遇让他明白,这个看似太平的新世界并不存在他穿越前所熟知的文明规则,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若无实力守护,那些暂时的看上去很美的富贵不过是水花镜月而已,随时都可能化为幻影。羚羊长的再肥美,最终得到便宜还是捕食的豹子。这是一个残酷的食物链,只有努力爬向顶端才能确保安全。

  而且,李乐水通过和西班牙人接触,终于知道了今年所谓的万历三十二年就是公元1604年。李乐水的历史知识早就还给了他的中学老师,但特有灌鸭的教育还是让他记住了1840年这另中国人耻辱的年份。他原本以为那份来自西方的侵害是在二百多年之后,但马尼拉所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切,让他迫切感到西方的威胁来得并非他原本想象得这么晚。

  唐宋元明清,这也是李乐水可以依赖的仅有一点历史知识。他清楚在他的曾经的时间线中,明朝之后是清朝,但明清更替的具体时间距离当下1604年还有多少年的问题也超出李乐水的知识储备。尽管李乐水观察了一年多,这万历年间的明朝尚未显败像。但谁有能保证这眼前的太平盛世不是昙花一现呢。李乐水有时也不禁的会想,他所知道的那个最后把自己吊死的倒霉的明代末代皇帝崇祯可千万别是万历的儿子啊。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李乐水还是盘算要建立一份危机时可以依靠的力量来。好在由于兴趣的原因,比起他那可怜的历史知识来,他的科技史和技术史上还是有所见长的。这正如他虽然不知道万历是明代倒数的第几个皇帝,但他却对玻璃的配方门清一样。上次在广东,李乐水在李旦所劫持的葡萄牙船上找到了一箱子的西方书籍。尽管这些书多数都是拉丁文,但好在身边希尼亚,不,如今应该称为黄舜华小姐正精通拉丁文。李乐水挑了几篇请她翻译,从中大致可以推断出,此时欧洲的技术水平。一相比较下来,李乐水心底有了谱,凭借着他对科技史的了解,绝对能在这条时间线上的这个时代引发一场技术突飞猛进的革命来。

  李乐水正躺在屋里胡思乱想,门外突然有人高声大喊:

  “乐水,乐水老弟,喜讯啊,天大的喜讯!”

  李乐水闻声跑到门口,却见于一城一边高呼一边朝这边飞奔过来。待到近前,他一把抓住李乐水的双肩:“老弟,大好事,你就要当官”

  李乐水一头雾水,问:“于校尉,你没中暑吧,我会当什么官。”

  于一城扶着腰,大口喘着气:“京城来了消息,说大员纳土一事已经被朝廷接纳,特置大员安抚司,赐兄弟你为大员安抚使司安抚使。”

  李乐水有点不太相信自己耳朵,当初众人商议大员纳土时,陈第古愚等私下透露说黄和兴号教化番人有功,朝廷论功行赏起来,或给黄明佐,李乐水冠带之类的赏赐。李乐水从未想过朝廷会直接封自己做官,即使他并不知道所谓的安抚使司安抚使是多大的官,他仍旧不太相信此事:“于校尉,莫不是听错了,这怎么可能呢”

  于一城脸一板:“这又有何不可,哥哥还能骗你不成。如今皇帝的诰命都在半路上了,就在这几日内就会来大员宣封了。”

  李乐水仍不太敢相信,再三确认,于一城拍着胸脯保证消息绝不会错。李乐水这才想起来问于一城这个所谓安抚使司安抚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于一城不无艳慕的告诉李乐水:“兄弟你这次可是赚到了,这安抚使虽然只是个番官,但今后在这儿大员地面上不论番汉全都归你管,都数你最大。”

  竟然有这等美事,李乐水心想。他又问于一城,这安抚使到底是个几品官。

  于一城突然得意起来,特意的抖了抖身上袍子:“说起这个,贤弟今后和老哥一样,从今往后都是从五品的武官了。”

  李乐水这才注意到于一城今天格外不一样,不比往日戎装装扮,全身上换了套官服。但见他这头上戴着俩翅的乌纱,身上穿这五彩洒线揉头狮子补子员领,腰间系着四指大宽萌金茄楠香带,脚上登着一双粉底皂靴。

  李乐水恍然大悟,一拍脑袋:“于校尉,你升官了。”

  于一城哈哈一笑,伸开双手在李乐水面前转了一个圈。“托兄弟的福,老哥因平叛萧龙社乱夷,经过巡按勘验首功,如今升到了永宁卫中左所副千户,也是从五品的官了。”

  李乐水为朋友高兴,单臂上举与于一城击掌庆贺,又伸手去抚摸于一城身上所穿的袍子上的补子图案。于一城略有点不好意思,解释道:“这套官服还是在泉州府做的,按我本意,照品阶绣个熊得了。①可裁缝非说现在都兴往上穿,给做了件狮子袍,我看这家裁缝针线手艺还成,回头给老弟你也做上一套一样的。”

  李乐水心里到,我的官服若请人做倒是有人选,不必泉州府去做,交给海澄王夫人手上即可,自己几套衣服都是出自她手中针线,非常合身。想到这,李乐水突然想到一件比官服来说更为重要的事情:“于校尉,你这一升官,该不会就此离开大员吧。”

  “这个放心,抚院徐老爷和市舶高公公同奏朝廷,说这大员新设,不可不设防。拟在原来的烽火门、南日、浯屿、铜山、小埕等五座水寨外再设一处大员水寨。由老哥出任这水寨把总,统漳州卫、永宁卫五百兵卒驻守。朝廷业已批准,这一时半会是不会裁撤的。”

  于一城这么一说,李乐水心放下一半。目前大员汉寨的安全有九成需要仰仗于一城带过去明兵。只是,这份力量终究是别人的,始终不能让李乐水踏实。他灵光一闪,试探地问于一城:

  “于校尉,你说这安抚使能组建自己的亲兵嘛?”

  于一城上下看了看李乐水,:“安抚使当然可以组建土兵,只是你算不上真正的土著,怕那些东番人未必肯跟随你啊。”

  李乐水根本就没想过招募东番人,不假思索的追问:“若是从汉寨中招呢”

  于一城挠了挠头,“这个倒是不曾听过。”他停顿一下,右手的几个手指拢在一起,比划着说:“即便允许,但兄弟你有多少银两,这募兵花费可不少啊。”

  李乐水不想过早泄露自己的想法,把话题岔了过去。俩人又寒暄了一顿茶功夫,于一城才告辞离开。

  不曾想,这于一城只是第一波前来祝贺的客人。这一天,李乐水所居住的房间的门槛几乎都被人踏破了。除了黄掌柜未见踪影外,大员汉寨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诸如陈第、程子嘉、林希宗等人都问讯前来祝贺。待李乐水与来访的众人都应酬完后,日头业已西下。

  这一番应酬下来,李乐水总算把这个所谓的安抚使司安抚使弄得明白个七七八八。这块突然被砸中都李乐水脑袋上的蛋糕,并没有他原本想象的那么香甜。这是个仿西南土司例的夷官,朝廷只给诰命印信勘合,连俸禄也没有。纯粹就是一个虚名,照例每次朝贡时,朝廷才会有些封赏。换句话说,朝廷只是在官面承认李乐水在大员这个地界上管辖权而已。

  得官的喜悦褪去后,李乐水开始认真的衡量自己在大员的实力。论财力,自己也就几百两得身家,论威望,自己在移民中尚比不过陈第。正如于一城提醒的那样,即便按例自己在大员可以招兵,可以现在的自己凭什么去招募人马。

  李乐水小算了一笔账,按照于一城手下的募兵的标准。不要往多了说,即使仅仅招募500人,每人安家费需要5两,月饷1两五钱。这头一年下来,就需要银一万一千五百两,这还姑且不算兵械粮草的开支。这可不是自己在黄和兴号的那点薪水可以支付的了的。

  当然自己是朝廷正是任命的安抚使,怎么说也是大员法理上的最高长官。理论上讲,这汉寨移民开垦荒地除了要给黄和兴号交租外,也应给自己交税,但自己若真没有一兵一卒,怕是收不上税来。再者说,这来垦荒都是灾民,本就应该放任他们生息几年,此时就开始课税,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已。

  那么玻璃坊呢,玻璃坊倒是李乐水一手建立起来的。此项利润虽高,但产量却一直有限。而且,在大明玻璃器皿都是奢侈品,变现周期也不短。最终要的这玻璃坊虽是自己建立,但终究还是黄和兴号的产业。

  李乐水在房间内转着圈,思来想去,若解近渴只靠自己一人是不成,还要求他人相助。先向黄掌柜借支,这位平日倒是和气,但一涉及到钱财他算计的怕比谁都要清楚。还能找谁,李旦?这位自己都不知道他身在何处。

  黄舜华!其实李乐水心底早就有了这个答案,只是不愿意朝她的方向去想。此番西班牙人支付了1.5万比索的银币用于补偿黄康被没收的货物,这笔现银目前全在黄康唯一遗留下的义女黄舜华手上。李乐水知道一西班牙比索约合银七钱二,这1.5万比索银币也就能有万把两银子。大致刚好够李乐水招募500兵卒。

  但这可是黄康孙大用命换的银子。想到这,李乐水就犹豫了。当天晚上,李乐水翻来覆去半宿没睡,最后还是决定去找黄舜华去要这笔钱来。

  “我差的只是起步的本钱,有了这笔钱,今后不难赚回来还给黄大小姐”李乐水躺在床上这样这样劝慰自己。

  第二日一大早,李乐水洗漱后就直径去找黄舜华。见了面后,李乐水详细的把自己打算给讲了一遍,最后向黄舜华保证,这笔钱我只是暂借,三年之内必定偿还,甚至支付利息也可以。

  黄舜华一直坐在原处,垂着长长睫毛默默听着。待李乐水讲完后,她才微微抬起眼皮,:“我不需要利息,我只要你当初在吕宋时曾向我保证过的公道。募兵的事情,你尽管放手去做,至于所需银两就交给筹画好了。”

  ①明代官服由官员自己订制,晚期武官的官常服多有逾礼的风气,低品阶也常穿麒麟、狮子等高品阶所属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