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往事 第二章 八度才子
作者:五马秋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2)

  来到大学,高一感觉轻松多了。课余时间,便到图书馆看看书。那海量的藏书让他既兴奋,又让他感到一种恐慌。他不由自主的想到,人短暂的一生怎么能读完这么多书呢?他真的有一点如饥似渴的感觉。他借的第一本书就是《林海雪原》,因为当初他上音乐课偷偷看的就是这本书,那曲折的故事,神奇的林海雪原,英勇无畏的解放军剿匪部队,还有那美丽善良的护士白茹,让他记忆深刻。看完一本,又换一本,他似乎是在拼命地看书,几乎将全部的课余时间都耗费在图书馆。

  有时实在疲倦,他也到操场打打球。其实,他也喜欢运动。上高中时,篮球就打得不错。在球场上,他也生龙活虎地。几场球下来,真是很疲惫,也很爽快。渐渐地,他和和同学们也慢慢地熟悉起来。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高一有点不寻常。不知怎么搞的,他那“高八度”的外号,也被大家知道了,而且没过多久,他那外号又有了新的内容。

  有一天,教两汉魏晋文学的老师搞了一场辩论会,题目是“我看刘邦和项羽”。辩论会是在夜晚进行的,中文系同年级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来参加了。辩论会从一开始就很热闹,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过了不久,就渐渐形成两大派:一是以高一所在班级为主的“倒刘派”,一是以邻班为主的“拥刘派”。双方唇枪舌剑难分高低。突然,“倒刘派”的一个学生一不小心被对方抓住破绽,一阵穷追猛打,大有理屈词穷之势。正在这危急时刻,只见高一站了起来,先示意大家安静,接着便开口发言:“刚才大家都围绕刘邦是好人还是坏人争论不休,我觉得这未免有点小儿科了吧。其实,人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怎一个‘好’字或‘坏’字了得。从古到今,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此有精辟论述。大家知道,在中国,有孟子的性善论,有荀子的性恶论。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先有人文主义者宣称人是万物之灵长,强调人的自然性。后来叔本华强调人的生存欲,尼采则夸大意志欲,佛洛依德则重视潜意识和无意识。概括来讲,中国文化重在强调人的社会性,西方文化则重在强调人的自然性。而我却很欣赏日本人类学家栗木慎一郎的观点:人是穿着裤子的猴子。说得明白一点,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因此,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不能单纯从某一点上去判断一个人,而应该辩证的分析。我认为刘邦是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却算不上一个人格典范;而项羽显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却有值得我们敬佩的光明磊落的一面。”他的话音刚落,全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同班的几个同学更是大声喝彩。

  辩论会结束以后,大家依然余兴未尽议论纷纷。回到寝室,一位戴着眼镜的说:“古有孔明舌战群儒,今有我们的‘高八度’力挫“蠢猪”。各位,我看今后得把‘高八度’改一改了。”另几位听说,忙问:“怎么改?”那“眼镜”摇头晃脑地说:“怎么改?听我仔细道来。古有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今有才华横溢的高八度,我觉得应该将‘高八度’改为‘八度才子’。”这位刚一说完,那几位便齐声叫好,弄得高一是欲哭无泪。

  自此以后,他那“八度才子”的美名便在校园里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