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风云录 第八节 纸上谈兵
作者:故国未远小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梁韶君,你是我的晚辈,称你一句贤侄不算托大罢?”施世钧说话,自有一股威严,这是常人所绝对没有的气质。梁韶君应道:“晚辈受宠若惊。”

  “贤侄,大明六个集团军里,淮防集团军、岭防集团军和襄樊集团军守卫着明清边境线。大明的经济中心——江东之地,在淮防背后,清国的经济中心,在山东至北京一线。一旦开战,淮河流域必然是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战场。我作为淮防的最高军事长官,肩负重担,每每巡视防线,唯恐思虑不周。”

  梁韶君有些糊涂了,这跟肖家有什么关系?

  “各种情报,让我很不安,淮防,”他眉头紧皱:“淮防,并没有媒体宣传的这么坚不可摧,更像是长江防线的缓冲区。现在边境局势紧张,清军的军事调动相当反常。淮防的加强是当务之急。”

  梁韶君似乎有了点数。最近议会不是在讨论实施增加国防预算计划么?正在讨论的这笔预算,大部分是用于淮防的。

  不出所料,施世钧继续说道:“轻吕重工是大明的主要军火商之一,他们在议会的影响力自然不小。作为一个军人,我不该干涉政治,但作为爱国的大明人,我想请贤侄给肖家带去我的问候和恳求。”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梁韶君自然不好装傻充愣。他正色道:“将军放心,晚辈也常忧虑国事,自然能够体会将军苦心。淮防是国家大事,百姓福祉皆赖于此,晚辈但有可为,必定全力以赴。”

  也是真巧啊,竟然遇到了梁衡的儿子。施世钧到处游说,为增加国防预算造势,不料在轻吕重工这里遇到了阻力。也难怪,作为大明帝国的头号火炮生产商,怎么会去支持一批钢筋混凝土生意呢?恰恰轻吕重工在议会的影响力还不小,甚至比明国的传统军工业巨头——明达实业在议会的影响力还要大。

  肖汝成一贯秉承“以商入政”和“以政养商”的方针,在明国政坛影响很深。可以说,他是商人里政治搞得最好的,也是政客里生意做得最好的。大明议会551个席位里,轻吕重工能够施加影响的在40个以上。对于一个议案来说,往往40个赞成票就决定着它的通过与否。

  说完这事,施世钧看上去却并未轻松多少。也难怪,一个毛头小子的保证,能有多大用处?梁韶君知道他心思,岔开话题:“将军对淮防事务如此忧虑,必定有什么内情吧?据我所知,淮防军人数多,装备好,又有坚固的防线,还有淮湖舰队作为机动力量。”

  淮湖舰队是一支内河舰队,由各式炮艇组成,作用在于巡逻和防御淮防渠防线,淮沭河防线,洪泽湖北岸及蚌埠下游的淮河防线。淮湖舰队的基地分布在洪泽湖内,但主要活动范围却都在淮防渠。淮防渠可是明国的一大工程奇迹,主要沿着黄河故道开挖,起于淮沭河,从黄河故道入海口入海,总长176。6公里。这条人工河道把苏北平原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北岸竖着铁丝网,南岸是连绵的碉堡和堑壕,还有不少引水渠,将淮防渠的河水南引,灌溉肥沃的苏北农业区。淮防渠虽然叫“渠”,却有五百米宽,加之完备的防御工事,东西巡弋、随时集结的炮艇,任哪支军队要强渡,都十分困难。

  梁韶君谈着他对淮防的认识,毕竟在成为交换生之前,为了完成他的金陵军事大学入学论文,他可是花了两个多月游历过明清边境的,对整个秦岭淮河防线都去实地作过深入的了解。从淮防渠防线开始,淮沭河防线,洪泽湖北岸监视线,淮河防线,桐庐防线,襄樊防线,汉江防线,直至秦岭防线,每一公里都是精心布置,因地制宜。但是,越是观察,他越是担忧:漫长的防线,只要形成一个突破口,明军的机动力量无法堵上,那么这条防线的后面,还有什么能阻挡清军?

  施世钧被梁韶君的杞人忧天逗乐了:“那倒也不至于。每段防线不是还有战略预备队么?且不说大明的‘托底线’长江防线固若金汤,就算秦岭淮河防线被突破,突破后进攻能量大减的敌军,要击败防线后面的预备队,也绝非易事。我忧虑的并非防线被突破后大明没有可以御敌之力,而是防线被突破后,大明境内就成为了战场,无论是国内民众还是内阁,在舆论上都会对军队不满。防线上,我们可以获得很高的交换比,而防线后面再要交战,那可是实打实的消耗战了。最好的办法,是在防线那头耗尽敌人。而现在,我们的防线还是不够牢固。”

  说到这里,梁韶君已经明白了施世钧的想法。作为亲历过徐淮战争,经历过欧战时代的将领,他的军事理念就是堑壕战模式:进攻者进行密集炮火准备,尔后发起强力的步兵进攻,缩短交战距离,用毒气,手榴弹和肉搏战清除守军;防御者以密集的铁丝网,地雷阵阻滞敌军,用炮火和机枪压制敌人步兵,佐以步枪精准火力杀伤敌人。施世钧的想法如此根深蒂固,是有很大渊源的。1871年,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下士岳川,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挺能够自动连射的机关枪——氤氲赤头铳。这种全新的杀人利器改变了战争模式,它射击起来犹如发怒的猛兽,射速达到了每分钟500发,子弹出膛的高速火光闪得人眼花。射击完毕后,炽热的枪管蒸发着水冷套筒里的水,产生大量蒸汽,枪口也因为高温发红,在雾气之中若隐若现,杀气腾腾,是为“氤氲赤头”。很快,清国仿造出了自己的机枪,欧洲的马克沁水冷机枪也在几年后填补了欧陆在这方面的空白。

  机枪问世后,战争似乎胶着起来。徐淮战争中,明清双方采取的新战法层出不穷,进攻的尝试数不胜数,结果除了徒增伤亡,别无收获,到后来,反而是尝试越少的一方越有优势。双方达成了共识:战争模式化。

  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进攻和防御战法,明国的邻邦日本,其步兵操典就严格遵循这套战法,反复训练,日军步兵因此成为东亚训练最好的步兵之一,在与清军的朝鲜战争中,尽管人数绝对劣势,却打得相当顽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有板有眼,被称为“教科书部队”。施世钧看到了日军的可取之处,训练淮军也借鉴了日军的方法。战力的迅速提升更让他对堑壕战深信不疑。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让一些新锐军官看到了打破堑壕战模式的未来:坦克,飞机,冲锋枪,都是打破僵局的关键。现在缺乏的,就是能将这些新生事物运用到极致的全新战法。明军不少有识之士创造出多种作战理论,但是因为缺乏实践,都不能影响主流。

  而明军的保守派,则务实地在防线上新增了大量直射火力——穿甲炮,防空炮,新式机枪——来回应这股思潮:盲目进攻,就要受到最可怕的失败。

  对此,梁韶君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纵深切割弹性防御。守军应当建立进攻性机动力量,布置于防线及后方,一旦形成突破口,则针对敌军进攻方向,逐次抵抗,而后以强力防线攻势封闭突破口,机动力量随即快速切割敌军,力图歼灭。

  施世钧则认为,不集中所有力量在第一线取得最佳交换比,而削弱防线准备在后方作战,不但抵消了防御者优势,而且对防线极其危险。防线缺口,毕竟可以由预备队来填补。

  侃侃而谈了许久,施世钧发现,梁韶君身上的纨绔气很少,思路敏锐,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更让他对这个青年人感到惊奇的是,他似乎对武器十分了解,甚至有些一种偏执的热爱。这个年轻人的未来不会平凡的,施世钧心里暗想。

  “贤侄对战略战术的见解,不啻为大明将来一条可能的备用路线。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未来都是你们年轻人的,毋固步自封,也忌哗众取宠。我身负国家重任,不能如贤侄般天马行空啊。”施世钧总结道。梁韶君对这个不置可否的总结,已经相当满意,毕竟对面这个人有着三十年的军旅生涯,能够听取自己这个看似浮夸的后辈的见解,已经难能可贵了。

  “晚辈谨记将军教诲,将军风度让晚辈着实倾慕,愿有朝一日,能成为将军的学生。”

  施世钧也怕结党营私的嫌疑,相当谨慎:“学识有限,现下尚不敢忝为人师。”

  他说目前还不做你老师,那就是要观察观察了。梁韶君心下一喜,没有一口回绝,这至少说明这个将军对自己还是有好感的。

  两人再客套一番,梁韶君便即告辞,也不去射击场了,上车直奔南京。

  这番收获可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