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风云录 第六十四节 海峡风暴
作者:故国未远小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得知自己国家的军队跨过边境,入侵马来亚并痛击英军之后,首都曼谷街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那些并不富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涌上街头欢庆“胜利”,并热血沸腾地喊着“打到新加坡”的响亮口号,曼谷的征兵处排起了长队。而那些中产者,则是人心惶惶,他们向来是以聪明务实、对局势相当敏感的华裔作为风向标的。战端一启,那些曼谷的华裔就不去上班了,经营店铺的也都打烊歇业。曼谷的火车站、民用港口第一时间挤满了华人,不少人都是带着全家离开暹罗,启程去明国了。

  华人一走,整个暹罗的商业似乎陷入了瘫痪,其他行业也受到了波及。平时物美价廉的商品,现在买不到了,暹罗的零售商发现他们的华裔批发商人去楼空,连各种货物仓库也在第一时间搬空了。曼谷的北城区突然停电,那是由于华裔商会已经将租金还给曼谷电力公司,并将租给他们的发电机组等设备全都运走了;不少征兵处挂出了“暂停征兵请往别处”的告示牌,那是因为政府机构里有着大量华裔公务员,不少人都跟着家人一起离开暹罗了。甚至军队的训练场里,那些经验丰富的华裔教官的离开,也大大影响了新兵训练的效率……

  连暹罗首相披耶·帕凤裕庭都惊呼:华裔暹罗人背叛了暹罗!

  然而讽刺的是,披耶·帕凤裕庭的父亲也是华人。

  明国在暹罗唯一的军事力量,大明陆军藩邦守备军第五十五“暹罗”师,就驻扎在曼谷西郊。现在,这支部队奉命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防止华人携带家人和财物在撤退的过程中,遭到当地暹罗人的哄抢。

  而原本还在亚罗士打以北奋战的四个英军师,则在暹罗的持续攻势之下,被多处突破,战线支离破碎,互相无法衔接,陷入了危局。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引起了銮披汶·颂堪的焦虑,他加大了对前线部队的干预,甚至直接将电话打到某支部队的团部,要求该团迅速前进,全力突破某个英军据点。他的越级指挥虽然造成了前线部队指挥体系一定程度的混乱,但却有效地鞭策了各个停滞部队,重新恢复第一阶段攻势时的那种前进速度。

  此时已经进入亚罗士打城的宽·纳洛提瓦正在指挥部下搜索全城可以用于补给的物资。持续三个昼夜的高强度、大范围作战,已经是这支精锐之师的极限了。望着熊熊燃烧的油库、被洗劫一空的各个战备仓库、还有满城的暴民,宽·纳洛提瓦不禁气结。

  对这些筋疲力尽的士兵,可以威压他们,让他们坚持作战。可是坦克不是人,没了油是开不起来的。现在宽·纳洛提瓦有两个选择:固守待援,或者依靠步兵继续作战。

  宽·纳洛提瓦虽然果敢,却不莽撞。他明白,凭借这支失去了装甲力量的久战之师,是不可能创造什么战果的。他下令“朱拉隆功大帝”近卫师全师进城,将所有战斗车辆的油箱平均分配,确保每一辆坦克、装甲车都能够开动。

  他预料到英军可能经由吉打港撤退,但是他没有向吉打派出一兵一卒。他明白,拥有着制海权的英军可以直接打击这个港口,而且英军全力进攻吉打,他的部队未必能守住,因此放弃了这个打算。他记得在军校时,老师的教诲:穷寇毋迫。

  他最欣赏的一句话,则是来自《孙子兵法》的:“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而他的指挥艺术,正是遵循了这句格言。在进攻的时候,他将部队铺开很广,奇兵频出,诡计不断,仿佛千军万马气势如虹。而现在,轮到他防守了。

  宽·纳洛提瓦御下手段宽严相济,威信极高,“朱拉隆功大帝”近卫师无论是纪律还是军令的执行力,都相当优秀。此时此刻,在他的调遣下,整个亚罗士打城陷入了寂静。所有“朱拉隆功大帝”近卫师的士兵都找到自己的岗位,并布置少数岗哨,抓紧休息。街头的暴民也都被这死一般的平静吓坏了,带着抢到的财物回到了自己家里。

  宽·纳洛提瓦非常满意,这,或许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了吧。

  身在槟城的英国陆军元帅伯德伍德勋爵,致电新加坡守军师长德·拉·普尔·高夫少将,命令他集合部队,登上船只,实行“海峡风暴行动”。

  执行“海峡风暴行动”的新加坡舰队,离港北上,他们,将倾泻大不列颠的第一波怒火。

  11月8日上午十点整,亚罗士打城内一觉醒来的“朱拉隆功大帝”近卫师士兵们,听到了奇怪的声响。那是一种非常遥远,却又仿佛近在咫尺的嘶鸣声。

  暹罗最大的战舰排水量也只有一万多吨,他们当然没有听到过排水量36000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发射的15英寸炮弹划过天际的破空巨响。

  直到亚罗士打城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宽·纳洛提瓦才反应过来:英国海军已经到达海边,正在对亚罗士打进行炮击!

  英国人疯了吗?亚罗士打可是英国人自己的城市啊!

  持续的舰炮轰击将亚罗士打大片城区打成了一片废墟,无数暹罗士兵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炸成了齑粉。

  发射舰炮的是英国远东舰队旗舰“马来亚”号。这艘1915年下水的老舰在1936年进行过一次现代化改装,排水量增加到36000吨。之所以命名为“马来亚”号,是因为制造这艘军舰的建造经费来自英联邦自治领马来亚的贡献。

  与此同时,原本驻在新加坡的英军第11师在吉打港登陆,并立刻向纵深推进,仅仅1个小时就遭遇了亚罗士打的暹罗守军。在以“马来亚”号为首的舰队的海上支援下,暹罗人损失惨重,在第11师迅猛的攻势下,被压缩到了城市中央。原本屡战屡胜的宽·纳洛提瓦遭到了如此惨重的挫折,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将部队分散布置开来,意图与进攻的英军顽抗到底。

  “朱拉隆功大帝”近卫师由于缺乏燃油,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装甲力量只能在城市内作小范围的运动,协助步兵防御城市。但是在城市中作战的坦克,其战术威力已经大大下降了,借助建筑物靠近坦克的英军步兵,可以用多种方法击毁坦克。

  就这样,鏖战至下午15点20分,宽·纳洛提瓦意识到他的部队已经接近溃败,无力守住亚罗士打了。全师目前还可以战斗的“诸犍”式战车只剩下16辆,而且全都燃油不足,最多只能开出五公里。面对这种从海上发起的突如其来的攻势,宽·纳洛提瓦终于认栽,下令全师撤出城外,炸毁带不走的所有重装备,将所有油箱的燃油都抽到车况最好的两辆“诸犍”式战车的油箱里,其他“诸犍”式战车则守在路口,负责断后。

  宽·纳洛提瓦将炸药分发给了断后的坦克兵,并告诉他们:尽一切可能杀伤英军,为战友们创造撤退时间。当战事失利,就引爆炸药,炸毁坦克。

  坦克兵这种有技术要求的兵种,对文化程度的要求较高。而在暹罗,一般来说华裔的教育水平比暹罗人好得多,因此,坦克兵里华裔占了大多数。当英军开进到城市外围各个路口的时候,奉命抵抗的坦克兵大多数都跳出坦克投降,有的将坦克交给英军,有的就地炸毁。

  真正执行了宽·纳洛提瓦“抵抗到死”的命令的,只有两个车组。他们用坦克炮和机枪,阻挡英军十多分钟,并打死打伤上百名英军步兵。最后,弹尽援绝的坦克兵引爆了炸药,惨烈的殉爆将两个靠前的英军步兵当即炸晕过去。

  与投降的大多为华裔的车组不同,这两个车组的成员,大多都是暹罗人。

  至此,在亚罗士打惨案发生后第54个小时,英军完成“海峡风暴行动”,攻克亚罗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