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仙官 第七十章 入脑入心
作者:麻辣虾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此次来到江北市的目标,全部如期实现,本想着将王志初拉入到这个计划中,没想到将党校粒面,理论素养虽深厚的张滨泉,也给顺道拉拢进来,可以说是出乎预料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很多细节都已经商量完了,王志初与张滨泉,颇有一种为千古谋划的激动,可谓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王志初现在也想明白了,就像是杜东磊说的那样,哪怕是苏联没有发生变化,世界格局仍旧如同现在这样,自己努力的发展理论,也是有益无害的事情,谁也不能说,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对,谁也不能说,我想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是错的,既然是对的,做出来成绩,也就是自己的。

  杜东磊说的没有错,就凭他现在的情况,除了这条路,也找不到别的路可走了,只有在这条路上走出名堂、走出彩,他才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否则只能一辈子终老在党校,顶天了也就达到张滨泉的层次,毫无希望了。

  而对于张滨泉来说,遇到杜东磊已经成为他的一大幸事,心中对杜东磊的出现,可以说是充满了感激,甚至都有些崇拜的心里了。

  首先是他的思想,在杜东磊一点劝说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痛觉今是而昨非,可以说思想上有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转变,其次是他的病痛,被杜东磊挥手间解决,还传授给他一套健身操,哪怕是从未接触过武术界,他也能知道,这套健身操,肯定没有杜东磊说的那么简单,能够呼吸间引动身体变化的,哪怕是他接触过的那些武术家们,也根本做不到。

  最重要的是,杜东磊还给了他一套全新的理论,那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交流,对他而言是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助益之大简直不可想象,这就相当于给了他功成名就的机会,给了他流传千古的可能。

  中国文人人所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为天地百姓立言,为中国指出道路,没有比这再大的‘功’了,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如何能不让他激动?!

  两人的心气前所未有的高,杜东磊这时候说道;“我们在党校,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将我们研究的理论讲给那些来上学的党员、干部、公务员听,但是如何让他们入脑入心,还是一个问题,其实现在很多党校培训,都被当成是走一个过场,真正将他当回事的,已经很少了。”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党校都成了养老的地方,党校的干部都成了被边缘化的人,你还能指望党校的教育,能多受到重视?

  这一点,张滨泉体会的最深。

  杜东磊继续说;“我们每一次机会都不容易,要想取得最大的成果,就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让我们的宣讲,取得最大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的宣讲要有感染力,要有感情,我这里有些小技巧,能帮助我们加强宣讲的效果,现在我就教给你们,你们学会之后,也可能在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如果有合适的人选,也可以将这种方法传授出去,壮大我们的宣讲队伍。”

  说到这里,杜东磊将昨天晚上研究出来的,可以利用迷幻术的手段,将自身情绪融入到话语中感染他人的方法,仔细讲给两人听,并且不厌其烦的为两人做实验,给两人做出纠正,直到两人彻底掌握为止。

  迷幻术本就是普通人可以施展的手段,否则杜东磊也不会频频使用,更不会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将他放弃,反而是不停地进行强化,所以两人掌握起来,理论上是没有门槛的,只是在实际操作上,就有些困难了。

  就如同理论上,人人都能考上清华北大,但是在世界的学习生活中,能考上的毕竟还是少数,尤其是这个杜东磊刚刚发明的新技巧,涉及到对精神力的运用,学习起来就更是困难一些,如果不是杜东磊在旁边指点,知道方法的两人,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入门,这个时间可能就比较长了。

  精通了这种技巧,就等于掌握了运用精神力的方法,对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顶天的技巧运用了,在往上就是修炼精神力,那几乎是等同于修道的手段了,如若突破,就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非普通人的世界。

  学会这种技巧之后,张滨泉感慨道:“我说,杜东磊同志,你可真是让我越来越看不透了,这种技巧,我觉得是与人沟通的无上利器啊,更是教书育人的神器,掌握了这种技巧,感染力大大增强,我们宣讲起自己的理论来,可就如虎添翼了,现在我越来越相信你的判断了,我们的理论,一定会成为主流理论的。”

  杜东磊笑着说:“合着你以前还不相信呐?我可是深信不疑的。”

  几个人又笑了笑,时间已经不早了,杜东磊站起来说;“我该回去了,明天还要上班呢,党校通知也已经到了,我也要去德经市的党校上班了,就是不知道,会给我安排一个什么样的岗位,我想王校长不再德经市了,讲师的位置我是不用想了,给干部们上课的任务,就只能靠你们两个了。”

  张滨泉说;“我们两个,力量还很薄弱,我刚才也想了,让王志初同志,申请一个课题,我们三人都是课题组的成员,在党校粒面,还是有几个人,对理论建设有独到见解的,我将这几个人也都拉进来,这样我们的声势就能造起来。”

  杜东磊同意这种做法,只是他还叮嘱道;“有多少人参与都在其次,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机会主义者,不能让我们的理论研究,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钻营的机会,要知道,我们的根基,还是在于理论创新本身,而不在于聚敛多少人参与进来,否则就偏离我们的初衷了。”

  这个道理,两人都懂,自然是当场应诺,记在了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