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传奇梁红玉 第七十五章
作者:老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绍兴四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扎镇江。

  岳飞收复襄阳等六郡后,伪齐皇帝刘豫派人向金乞援,金太宗完颜晟命元帅左监军金兀术率军五万,与伪齐军联合,自淮阳等地,兵分两路,南下攻宋。金兀术不甘心黄天荡之屈辱,想报此一箭之仇,他企图先以骑兵下滁州,步兵克承州,如期得逞后后便渡江会攻杭州。

  九月二十六日,金军攻楚州。韩世忠军自承州退守镇江。

  赵构得报,很是焦虑,便召集大臣们商议。

  秦桧此时已经担任宰相,他说微臣有一条妙策,可安天下。

  赵构说你便奏来,让朕听听。

  秦桧便说此妙策为八个大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当时金人入侵,长江以北的土地大都被金国占领,金人还在中原建立了刘豫作傀儡皇帝伪齐国,南宋偏安江南,只是一个小朝廷的局面。这八个字的内容,却包括了承认金人吞并的大宋领土为金国的合法土地,承认刘豫的伪齐国;宋国放弃两河、中原、江淮之地,不必再谈收复中原;从北方逃难来的汉族老百姓,一律送回他们的原籍,使他们成为金国人或伪齐国人;而被金国掠去的江南臣民则不须送还,任由他们成为金人或伪齐人均无不可。

  此议一出,舆论大哗。

  有大臣立即反驳秦桧,说这“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实在可恶,换句话说,这就是要承认金人占领的大宋国土合法化。更加可恶的是,大批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必须回去接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大宋解除武装,自毁长城。此乃是彻头彻尾的卖国主张。

  秦桧并不怯懦,他仍然强调自己的理由:反正北方已非我有,这是已成的事实,何不承认事实以换取和平乎?

  赵构本来是畏金如虎,准备和金人妥协求和的,可是听了秦桧这个主张,再见朝堂上群臣义愤填膺,哪里还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沉吟了许久,才说道:秦桧所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就是北人,将归到哪里去?

  秦桧这才联系实际,觉得自己所言的确不妥,应该换上一种说法才好。为此,秦桧装上了哑巴,不再言语,他害怕赵构大怒,责罚自己。

  秦桧的议和主张自然没有收到效果,而且还弄得自己声名狼藉。

  然而,金兵可不管宋国朝廷上议和还是抗击,他们的攻势凛厉,已经接近扬州。

  君臣知己

  赵构极其害怕重演前一次金兀术率金兵攻入杭州的悲剧。若是那样,就算是能保住性命,可海上流亡的经历实在太过悲惨了呀。再说能否保住性命也是个未知。

  他思来想去,觉得在朝廷之中,最为理解朕意的还真就非秦桧莫属。便令太监悄悄将秦桧召于偏殿。

  秦桧拜见了高宗后,赵构便让贴身的太监退下。他显然是不想让太监们知道自己与秦桧密谈的内容。

  秦桧心中暗喜。心知皇上一定是对与金国和谈之事有了新的打算。然而他既不露声色也绝不明言,单等皇上按捺不住时,才奏明自己的想法。

  赵构见秦桧顾左右而言其它,他心急如焚,前方战事一日紧似一日,如果任其发展,说不准哪一天,金兵又兵临城下了。无奈,赵构只好直截了当地问秦桧,秦爱卿,你对前方战事可有良策?

  秦桧觉得再不可装傻充楞了,若是皇上怪罪下来,吃不了也得兜着。便说圣上,恕微臣直言,前日里在大殿之上,微臣所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并非是统统回归原籍之意。更未有丝毫犯上之图谋。微臣从北国返回大宋,皇上对微臣格外赏识,微臣怎敢恩将仇报?微臣所奏,意在保持现状。试想一下,目前我大宋可否大举进攻,恢复中原?这样的口号更多的是那些武将们在叫嚣,可是他们若是真的有如此能力,岂不早已将金兵赶出中原,迎接二圣回朝了?他们叫嚣这些,无非是想让朝廷愈加重视他们,并且从国库拿出大把银两,任由他们扩张势力。自太祖建立大宋之始,太祖杯酒释兵权,目的就是防止陈桥兵变之类事件再度发生,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近年来,武将谋逆,直至劫持圣上之事均有发生。因而微臣启奏圣上,对实力渐趋雄厚的将领,不得不防啊!

  赵构连连点头。这话恰恰说到了他的心坎儿里去了。他脑海中浮现出苗刘之乱时,叛军在宫中杀人如麻,以及他被关进破庙时的惨状。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他绝不允许那样的惨状重现。

  秦桧又说,如若我方与金国求和成功,双方平和相处。不必再顾忌金兵来袭,然后便可以全力以赴治理国家,让百孔千疮的大宋得以修养生息,以积蓄力量和财富,让百姓彻底摆脱恐惧担忧的噩梦,待国力充沛,盈千累万之后,无论是战是和,我大宋都拥有了决定性的力量,这实在是大宋万千百姓之幸事啊。

  赵构想了想说,秦爱卿,你之所言,固然是实用可行的主张,可是朝廷众臣恐难通过。这便如何是好?

  秦桧说这大宋之江山,姓赵,并非它姓。圣上应该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决策,否则,我大宋中兴社稷之目标必定受损。

  赵构连连点头,半晌才说,如若朝堂上再议起此事,爱卿应该换一个说法,或可争取更多大臣的赞同。

  微臣谨遵圣命。秦桧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翌日早朝,秦桧听命于皇上,不再提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而是从中兴社稷和百姓安危以及休养生息的角度来论述与金国求和的主张。虽然还有人反对,不过却没有以前那么激奋昂扬了。

  赵构这一次善于把握时机,看火候差不多了,便拍板决定与金国求和。并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军乞和,并命韩世忠自镇江北上扬州,以阻金军渡江。

  十月初四,韩世忠率兵进驻扬州后,即命部将解元守承州,邀击金军步兵;自率骑兵至大仪镇抵御金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