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路大亨 一百一十五章苏卿的反思
作者:初夏迷梦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大范围的股权激励固然最后会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限制员工的一种方式,但是合适的股权激励并非没有好处。

  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是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把创业团队甚至某些能力极强的员工绑在战车上,直到一次又一次的融资把现有的股权稀释殆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股份却是对拥有股权的员工们最好的激励,是这些行业精英们可以忍受创业期间无休无止的加班和低廉报酬的最重要倚仗。虽说很多创业公司走到最后连创始人都被资本用各种手段挤出公司的管理层,拥有股权的员工手中的股份也在融资中不断被稀释,最后获得的利益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却还是有着无数人前仆后继的去争那一点股权。

  其实这些人大多都不是出自利益的考量,只不过是为了那种虚无缥缈的希望。一家公司IPO之前进行的路演,说到底就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勾起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才能在金融市场上成功圈到钱。同理,每一个创业型公司的成功,它的创始人或是创业团队中都有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只不过他们讲故事不只是为了风投手中的热钱,还为了招收到足够的人才。

  人,不是一种容易满足的动物。准确的说,这种不满足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正是因为人的不满足,才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发展到勉强果腹的奴隶时代,再到勉强温饱的封建时代。而工业革命使得人们没有了温饱的困扰,开始向更多的领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的不满足才诞生的。

  同样,现在的倾城集团确实有在华夏范围内绝无仅有的超高薪酬和优渥福利,但是这样的薪酬和福利还是会有人不满足的。普通员工还好,能力没有那么高,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野心。但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精英们不一样,虽然倾城集团给的薪资福利足以让他们在首都都能过上中等以上的生活,但是他们不会满足。

  有了帕萨特,想要换奥迪;有了奥迪,想要换奔驰……物质层面的享受还只是一方面,对于这些在整个华夏都算得上是精英阶层的人来说,物质方面的满足永远都不会是终点。理想,想要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冲动,在这些人之中从不会少。

  苏卿可以负责任的说,现在倾城集团的高层人员中,除了宋悠悠以外,其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野心。若是苏卿继续抱着自己的股权不放,恐怕用不了十年,整个倾城集团的高层就得换一遍。

  不过现有的倾城集团高层人员倒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有些人走了,苏卿大可以通过内部挖潜找出人来替上位置,倒是还能给新人让位。但有些人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马画藤,比如宋悠悠,再比如贺海峰夫妇。有的是出于能力,有的是出于背景,倾城集团若是离了这些人,恐怕前路就会多坎坷了。

  所以有选择性的大额股权激励便很有必要了。对于现在的倾城集团高层来说,别说是整个集团的股权了,就算是倾城集团旗下几个子公司的股权,也足够让他们死心塌地地绑在苏卿掌舵的这条大船上。

  倾城集团旗下的几个子公司都有极大的市场前景,不管是地产还是互联网方面,都有潜质发展为数百上千亿美金资产的巨无霸。当然,就目前来看,最有前途的还是ICQ公司以及倾城游戏,至少是唯二的拥有稳定盈利能力和美好市场前景的子公司。

  不过在苏卿看来,对于高层们的股权激励暂时还不考虑倾城集团的股份,就算是子公司也是要除去ICQ公司的。当然,要除去之前已经许下的情况,日后的股权激励,大多都是Sina或是倾城游戏和娱乐这几家子公司。

  倒也不是苏卿有多小气,而是倾城集团目前的股权情况使然。

  倾城集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并且按照苏卿的意思,就算日后倾城集团打算上市,也不会整体上市。也就是说实质上掌控着整个倾城集团绝大多数股份的倾城控股永远都是私有企业,同样,在倾城控股掌控之下的倾城集团这个壳子,无论做什么,都不需要对中小股东和金融市场上的股民们负责,更不需要把整个集团的财务情况一次又一次的暴露在公众视线之中。

  虽说倾城集团的股份价值极高,就算是1%,也将会价值数十上百亿的美金。毕竟倾城集团的股份也就相当于倾城控股,作为一个私营企业,只要不出现资金问题,股份就不会出现变动。不过苏卿并不担心马画藤会赢得赌约,从而得到5%的股份。

  苏卿很清楚现在的游戏市场有多么大。虽说与马画藤的赌约中,苏卿看似很慷慨,许下的条件也不是多么离谱。但是电子竞技的市场现在并不成熟,能有倾城游戏平台用户的三分之一就已经是夺天之幸了,一年之后马画藤也就是能混个1%的股份。

  1%的股份,还是期权,对苏卿的布局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也足够让马画藤心悦诚服了。

  在苏卿的规划中,虽说倾城控股会一直保持是私人持股的私有企业,但ICQ公司这个有着微软和红杉资本两个大股东的子公司是必然要上市的,也是倾城一系中最早上市的公司。虽然ICQ游戏平台已经在ICQ公司里剥离出来的,但是只是一个在IM软件拥有绝对垄断地位的ICQ,就足以给投资者和资本们极大的信心了。

  现在的纳斯达克市场最受追捧的仍是95年上市的雅虎。但是作为一个门户网站与搜索兼具的互联网企业,雅虎的用户数量也只有ICQ的一半,甚至注册用户连ICQ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更不要说盈利能力了。现在雅虎的盈利还不到1000万美金,甚至还不够烧一个月的钱,而ICQ已经奠定了在IM软件领域的统治地位,就算烧钱也用不了多少,更何况ICQ现在的盈利已经超过了雅虎数倍。

  资本从来都不是傻子,究竟把钱投向哪里,完全是用脚投票。不过苏卿并不想现在上市,至少现在的时机对苏卿很是不利。

  目前的ICQ公司,苏卿拥45.5%的股份,在加上红杉资本股份的决策权,苏卿依旧是拥有绝对决策权的大股东。不过与完全私有的企业不同,虽然苏卿拥有足够的决策权,但是每一笔投资都要对大股东的利益负责。这样一来,无论倾城集团的何种决策,都会在部分程度上受到股东们的掣肘。

  接受红杉资本和微软的资金是出于无奈,但这些资金的注入确实也为倾城集团的发展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虽说苏卿决定要在ICQ上市之下稀释一下红杉资本和微软的股份占比,但是也要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来办,倒也不是苏卿害怕触动多年以来的潜规则,导致资本方面的厌恶,而是出于情分。

  目前的倾城集团与微软有合作关系,之前红杉资本的融资又给了苏卿一个大人情,若是苏卿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坑两家一把,不单会为倾城集团树敌,就连苏卿的心里也很难过得去。

  所以在苏卿的规划里,稀释微软和红杉资本的股份是必须要做的,但是不急于一时。等到苏卿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赚得足够的资金,然后假借他人的名义成立一家皮包公司,通过融资等金融手段使这家皮包公司投入资金成为ICQ公司的另一个股东,从而稀释微软和红杉资本的股份。虽说手段略微有些卑鄙,但是也算是正常的金融手段,也算不得什么。

  当然,等到那个时候,ICQ公司的估值肯定不会是15亿美金了,恐怕低于百亿美金都不太可能,到那时苏卿想要假借皮包公司之手入股ICQ,势必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不过比起ICQ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再入股,代价要小许多。ICQ公司的上市时间苏卿定在了市场信心最为狂热的1999年下半年,也就是互联网泡沫破迷之前的那一段激情岁月。靠着ICQ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度,在那段只要挂着互联网名头就能引来无数热钱涌入的岁月里,必然会遭到无数资本和中小投资者的热捧。

  圈钱之旅,完全可以作为ICQ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之旅的注脚,但苏卿的良心不会有任何不安。无论是资本还是中小投资者,进入金融市场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

  互联网市场的过热本就是这些人急于盈利的心思推动起来的,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顺应形势入场圈钱并没有什么不对。长达三年的寒冬,苏卿还要靠着在纳斯达克圈来的钱做储备,熬过寒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