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之谜 第七十三章:猴子洞中
作者:袁诺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据藏地《国王遗教》一书记载,最初在山南这块美丽的陆地上,上部为雪山,为石山所环抱,其间栖息着各种野兽猛禽;中部被树林所环抱,岩魔女、猴类、熊等动物栖息于此;下部为湖泊、青草所环抱,生活着各种牛羊和鸟类。

  相传普陀山上的观音菩萨,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他到雪域高原上修行。这只猕猴来到现在的雅砻河谷,他认为贡布日山是一座神山,是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在贡布日山上潜心修行。

  正当猕猴在定神修行时,度母神幻化成一名岩罗刹前来调戏。猕猴最初未予理睬,如此过了七天,猕猴终于被岩罗刹魔女的痴情所打动。猕猴请示观世音菩萨,后来遵照观世音菩萨的指点与魔女结合,生下性情各异的六只猴子。

  小猴一生下来,魔女就饿得想去吃它们,猕猴见此就将小猴带到山下水草丰美、林木丛生、有许多鸟类猴群的地方,让小猴离开父母,独自与猴群一起生活。一年后,猕猴前去看望小猴,猴孙已经繁殖到了400只。然而这些猴孙生活十分困难,个个骨瘦如柴,树上的果子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

  猕猴于是到观世音处求来须弥山上的青稞、小麦、蚕豆、豌豆、谷米等五种粮食的种子,于是,雪域高原上第一次有了粮食作物。猴孙们由于吃到了五谷,个个精神抖擞,常常游戏在外,渐渐演变成现在的藏族人的祖先,故贡布日神山下的猴群当年嬉戏的地方被取名为“雅砻泽当”,”泽当”在藏语里有“玩耍的坝子”的意思。

  当然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一个神猴禀承观音菩萨之命为贡布日山上修行,此时一个罗萨女来到神猴的身边,要求与它结合,否则她只能与魔鬼结合生下无数魔子魔孙,残害生灵。神猴本着:与人为善,普渡众生的教义,在征得观音菩萨的同意后,神猴与魔女喜结良缘并生下六只小猴,后来繁衍成了西藏人类社会。

  不管两个故事版本哪个算是正统的,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猴子洞的故意和达尔文的观点倒是相近的:人类是由猴子演化而来的。

  贡布日山是藏地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座神山,每年的藏历4月15日便有许多人大老远跑来转山,而“狲猴变人”的美丽传说,在西藏家喻户晓,并远播海外,同时这小传说,不但山南桑耶寺、拉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绘有壁画,而且藏史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从这一动人的故事中充分证明了山南是雪域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

  而在达玛仁波切最给的遗言中猴子之洞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一个庄严的,有着神圣气息的洞,但是看眼前的洞口时,感觉好像被童话给骗了。

  因为这个处于山壁之上,洞道向上伸延的猴子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香火十足的场面,洞口挂着数量不多的经幡,感觉很冷清,而且千百年以来到现在,经常有人会来这里参观,一些人更会爬入洞中,如果有什么东西的话,早就没有了。

  看到这里,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着手是爬过黑黑的洞中,洞中不深,感觉和我老家山后的山洞没有什么区别,在洞中除了几幅关于神猴的石刻以外,就没有别的物件了。但为了防止会弄丢任何一个可能的细节,那阵势只差没有用显微镜将每一处地方给探索一下。

  “要不,我们找东西将这里给挖一下?”肖凡说道。

  “用什么挖,先不说如果有人知道你在这里挖洞,他们会不会将你给活剥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这里全是石壁,你不要说你要用锤子一点一点的砸开啊。”李查底说道。

  找了一半天一无所获后,我便走出了洞穴,按道理来说,达玛仁波切不会哄我们的啊,先不要说舍利佛心长的什么样子,它的功能是什么?问题是它在这里?

  “扎西堪布,在藏地有许多有名的伏藏师,他们在深山,石洞中都取过藏,你可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么?”我问道,也许他们的经历对我们有帮助。

  “据我所知,那些伏藏师最后成了大能,而他们所取藏的地方,也有人经历过或者住过,这是靠的一种机缘,有的是在冥想之时,有的是无意所得。并不是每个人能得到伏藏,每一个伏藏都有着自己的寻藏之人,当此人不出现之时,在空间之中的伏藏便不会出现,如果你是那伏藏之人,哪怕你什么也不用做,当你到达它所在空间位置时,伏藏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扎西堪布说道。

  他说的是有多道理,不过,怎么好像一点用处也没有呢?

  我坐在山坡边上,眼前是陡峭的山坡,如果一不留神失足掉下去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粉身碎骨,向远处看去的时候,整个泽当镇都映入眼中,在山下的小城里感觉城市并不大,但是站在贡布日山的高处看下去,泽当镇还是挺大的,背对着神山,镇子的右边就是宽广的的雅鲁藏布江,给人的感觉这是一处风水不错的地方。

  “能想到点什么么?”格古教授在后面说道。

  “没有,我们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也没有发现什么。”我说道:“我在想,会不会是还有别的地方还有叫猴子的洞或者塑像?”

  “不会的,据我所知,在藏地能称为猴子双眼只这里,你刚刚也看到了,在入洞处的的一处天然石,它的形状就有些像猴子。”格古教授说道。

  “我看到了,但是我们还是一无所获。”我说道。

  “也许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就像我们在羊湖之畔的发现,虽然遗言中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地位,但是在羊湖之畔我们发现了大蝎恶,然后才得到经卷。”格古教授说道。

  他一说起金泊经卷的事我才想起后,一直以为最后我到的最后一页,只要将那一页放在经卷的的撕损处,完整的经卷便会给我们一点奇迹吧,没有想到的是,什么也没有,恢复最后一页的经卷使整个金泊经卷更像一部无字天书了。

  我们正在一无所获的时候,一行朝拜者上来了,这是一支由五个藏民组成的队伍,他们应该是一家人吧,两个藏族老人,一男一女的中年藏民,还有一个十七岁左右的少女,五人的脚步不快,估计是为了照顾两个老人。

  刚才我们也上来过,虽然我现在习惯在行走和休息时都会用到密宗呼吸之法,而且体力也的确有了增长,如果是换成以前,上这样的一座山估计会把我累得半死,但是现在好多了,但也还有点气喘。

  但是这两个老藏民上来后,居然没有一丝的气喘之色,他们的儿女和孙女也挺有精神,照他们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去再上来一次都没有问题。

  老人看到扎西堪布和明仁的打扮,很友好地向扎西堪布和明仁打了一个招呼,对于我们四个的倒没有那么热情,看来到哪里穿着喇嘛服饰都能得到热情。

  一家五口在洞口拜了拜,点几三支藏香,将香插在地上后,中年男子从背包里拿出经幡,然后一家人开始悬挂起经幡。

  看着那飘着的五颜六色的经幡,我发现一个现象,经幡三角布料是由:红,白,蓝,绿,黄五种颜色,单单没有黑色与紫色。

  在藏地,人们认为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这些被认为有灵色的地方都会挂上经幡,经幡在藏语里也称为隆达,许多人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色,其实经幡最早起源于苯教文化。

  之所有会被称之为经幡,是因为这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每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

  而经幡也被称为五色经幡,蓝色像征着蓝天,白色像征白云,经色像征火焰,绿色像征绿水,而黄色像征大地。

  挂上了经幡后,一家五口好像做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一样,然后才心满意足的休息一下,喝了一点水后,便向山上走去了,如果是在以前我会认为他们可真有闲情逸致,但是现在我却觉得这种信仰很是诚挚。

  他们离开后,我不由念道:“羊湖之畔,猴子双眼。”

  对啊,达玛仁波切只是告诉了我们大约的地方,就是金泊经卷并不是在羊湖边上找到的,那谁说舍利佛心就一定在猴子洞中。

  想到这儿,我站在洞口,看着那个长得有些像猴子的石头,它好像对着洞口外面的。

  洞口外面?我走了走,然看看到对面的山上,这时我好像一幅怪异的自然景像,不由失声大叫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