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种田日常 第十八章 完工
作者:轻言过往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那好,叔叔带着伙计跟我走吧。”蔡文夏说道。

  ............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进了李家竹林,韩老闻声带人而来,却看见蔡文夏和一帮人交谈着。

  “丫头啊,你真的.....把竹子处理掉了?”韩老不敢置信的看着原本茂密的竹林变成凹凸不平的空地。

  “是啊韩老。我说过不会让您失望的,这些竹子我也会处理掉。各位快些搬走吧。”蔡文夏甜甜的说道,一口一个哥哥好,反正嘴甜不要钱,大家也开心些。

  韩老摸信箱了摸胡子,心想:这娃娃可真有本事。若是个男孩身,将来必成大器。可惜,可惜!

  蔡文夏帮着忙处理竹子,这些竹子也是钱啊!她还可以买些纸回去了。说白了她一个孤女买纸就是为了卫生。若是千金到手买纸也不难。

  好好藏起来后就可以用了,毕竟女生嘛,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而去如厕没有纸什么体验她是非常清楚了。

  蔡文夏边想边干,只要有了钱以后她的生活质量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搞不好以后还能起房子呢!家里那个又破又烂的房子,家具。住的实在不舒服,但是又不能就那样把自己的财富展露在众人面前。

  会不会遭到歹人的祸害也不得而知,财不露白。偷偷的过这自己的好日子就好了,她吃得百家饭,有恩与她定会回报,无恩与她互不相干。

  至于还有一小部分人,呵呵,她可不是原来的蔡文夏了。她绝对不会放过他们!来日方长慢慢玩!

  ............

  大概忙了个大半天,竹子终于都被运走了,根也被挖掉了。竹子的钱也结了,总共是一百五十三两七百六十五文。

  蔡文夏拿到钱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逼的,这比烧竹子还赚钱啊!而且还出去劳工费的!

  蔡文夏还跟到了造纸厂,拿了工钱以后她还准备买点纸,她看了看却觉得心痛非常,一张半米长的纸竟然就要五十文?而且摸起来有点粗糙。

  蔡文夏忍痛买了五张,一张可以裁成四张,一共就是二十张,大约也可以用个十天左右。

  蔡文夏拿着剩下的钱去了城里。

  ............

  城中。

  蔡文夏带着一个小荷包,去竹林拿了箩筐,然后悄悄放好钱,换上那件旧衣裳,出去还是不要太张扬,玩意她刚好那么走运遇到村里人。

  那就不好玩了。

  蔡文夏背着箩筐去了铁匠铺,家里的银针实在不顺手,她还是需要去打造一套。

  蔡文夏还是去了王铁匠那里,同他讲了要求,大小,粗细,长短还有针尖的尖度。

  王铁匠跟她也算是认识,王铁匠又怜惜蔡文夏一个小娃娃,便给她便宜了一些。不过还是要一两银子!

  蔡文夏有些肉疼的应了下来,并付了五惯的定金。

  ............

  李府门前。

  “丫头啊,怎么称呼?”韩老笑呵呵的摸着胡子,笑问道。

  “韩爷爷,我叫洛言初。叫我小初就好了。”蔡文夏甜甜一笑,对着这个半老的老人蔡文夏还是很觉得亲切的,更是冒昧的叫了爷爷。反正嘴甜不要钱,讨好这位老人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好好好,小初啊!我给你结账啊。哎,你这孩子是个有本事的,说好了三天,才两天就弄好了。就冲你这态度,我也得给你加工前。”韩老拿了一块银子递给蔡文夏。

  蔡文夏没有说话,接过银子,看起来至少有二两重。

  “韩爷爷,这恐怕不妥吧。当初咱们约定的价钱可是一两二钱啊,这会不会太多了?”蔡文夏一脸为难,毕竟她现在不缺这几个钱。

  “小初丫头啊,你就收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看你一个小娃娃小小年纪的怎么出来接伙计啊?”韩老关切的问道。

  蔡文夏微微一笑,说道:“爹娘走得早,我不得自己过活么!不过韩爷爷,这银子我真的不能收。”

  ............

  不管蔡文夏如何推脱,韩老还是执意让她收下银子。蔡文夏无奈,只好收下。

  不过韩老是真的周到,把她送出了城,送到了附近的一个镇子。

  这是蔡文夏故意误导他们的,可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底细啊。那可不成。

  蔡文夏又花了半刻钟回到村子。

  她仍旧挑了后山的路,这样不引人注目,免得让别人知道她去了城里。

  蔡文夏家的烂房子在半山腰里,平常没什么人,也就只有住在附近的张大娘了,这半山腰就他们两户,也好照应着。

  蔡文夏走着,却遇到了一个姑娘。

  那个人就是谢大梅,谢大全的闺女。这个谢大梅倒是个大嘴巴子的,平日了见了什么事都要往外说,没人愿意把秘密跟这个姑娘说。

  谢大梅看到蔡文夏,热情的打了招呼。

  “哎哟,这不是咱们文夏妹子么?”谢大梅在心里诽谤,上次听爹爹说她家工钱高,还有肉吃。还以为她家有钱呢。

  现在看起来还不是不怎么样!

  衣服上还沾着些泥巴,粗麻布衣裳还有几个补丁。

  自己虽然也是粗麻布做得衣裳,但好歹也没有个补丁寒碜人呢。看来这蔡文夏过得也不是什么好日子吧。

  谁不知道这山上有老虎,她居然还往上跑,看来是穷的不行去挖菜吃了吧?又不想给人瞧见,就去了这后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