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杨门智将 189 尖刀出鞘(十)
作者:哥很纯很有爱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正当第25o师的一团和二团激战正酣的时候,被寄予厚望的三团也依靠着坦克营强大的冲击力而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作为杨智特别给作为尖刀部队的第25o师配置的一个坦克营,专门装备了24辆最新研制的猛虎二式重型坦克,分别组为四个坦克连。

  原本,在这辆重型坦克研制之初的时候,杨智还想按照老规矩给这坦克叫重一型坦克之类的名字的。只是在一群研究人员的强烈抗议之下,杨智才不得不妥协,将这坦克的初始型号取名叫猛虎一式重型坦克。

  其实就算是这个名字,那些研究人员也不是很满意,觉得太俗气了。但是这回杨智却始终都不妥协了,那些研究人员而不好再三的反对领导的决定。所以猛虎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坦克是杨智让研究人员根据德国的虎式坦克为基础设计而来的。早在36年夏天的时候,猛虎一式重型坦克就被研制出来了。只不过当时生产的试验车在实验性能时的结果很不理想,再加上猛虎一式的过于笨重,生产时的过于繁琐和造价太高等原因,最终就使得这一型号的坦克并没有列装部队,仅仅作为了技术储备了。

  但是以马义为的研究人员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开始了猛虎二式的研制工作。

  最终,在马义等研究人员的不断改进之下,终于在战前完成了所有设计,并于9月底完成最后的定型生产。这辆早在四年前就开始立项研制的重型坦克,终于在11月的时候完成生产,并开始列装部队。

  猛虎二式重型坦克,满载重量达六十二吨。载员五人,分别为车长、炮长、司机、装填手和无线电操作手,并且这五个人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对坦克进修维护和简单的为维修。

  由于该坦克采用了这个时期最先进的柴油机和多达6ooL的油箱总容量,使得其在有道路的情况下时最高可达四十公里每小时,行程最远达一百六十公里;在越野状态下,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时一般可以达到二十公里左右,只是行程最多也不会过八十公里。

  并且由于动力强劲的原因,猛虎二式坦克不仅可以越过两米多的战壕,越过半米多的障碍和爬上三四十度的土坡,还装备了厚重的最先进的装甲和最先进的1o5毫米线膛炮。该坦克的武器装备分别为:1o5毫米的线膛炮主炮,备弹71;和12.7毫米的双联装高射机枪,备弹3ooo。

  虽然总的来说这辆猛虎二式重型坦克还没法和二战末期的那些级坦克相抗衡,但在这个时期绝对是最强大的6地巡洋舰。

  也正是这个原因,装备有24辆猛虎二式重型坦克的第25o师坦克营的营长车雄。虽然他名为营长,但享受的确实团级待遇,军衔也是中校军衔,而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营长也能参加战前会议的原因。

  相比于其他两个团,拥有了坦克营相助的三团那才真的叫一个简单粗暴。

  在战前,张云龙和车雄等人仅仅只是短暂而又简单的沟通了一下就达成了共识。他们完全秉承了车英参谋长一力降十会的思路,直接以坦克营的24辆重型坦克分开路,步兵紧随其后的战术动进攻。

  也就当时间到了凌晨一时的时候,坦克营和三团的全体官兵就直接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日军那段宽度不到一里地,守备力量不过一个大队的阵地动了冲锋。

  三团的目标其实就是内邱日军和平汉路日军,这两部分日军的结合部所在。虽然山冈师团长特意安排了一个大队在这里防守,但这兵力还是太薄弱了。虽说三团面对的是一个大队一千多人的日军,但负责这一段防线的日军也就一个中队不到两百人的样子。

  只见24辆猛虎二式重型坦克一字排开,气势如虹的向着日军阵地驶去,宛如真的有24只猛虎一般。跟在他们后面的则是八九百人的步兵部队和车雄的营部指挥车。

  由于有1o5榴弹炮营压制的原因,日军根本就无法阻止坦克营的前进。虽然日军在这几天也挖了一些反坦克的工事,也做了一些反坦克的准备。但是日军是以他们自己的那些轻型坦克的性能参数来准备的,这样一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炮火开始结束之后,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气的日军,看到离自己不到百米的坦克之后,顿时就丧失了一半以上的士气。因为这些坦克看上去就比他们自己的坦克要大一倍左右,一个个都在怀疑他们手中的武器能否挡住这些坦克的前进。

  以猛虎坦克每小时约二十公里的时,这一百米的距离也不过就是二十秒的事情。很快,日军就被这凶猛的老虎给吓得落荒而逃了。

  虽然在这二十秒中,日军的士兵们也做出了顽抗,纷纷在用手中的武器进行攻击。只是在猛虎坦克强大的装甲面前,就凭这个日军大队的那几门步兵炮和迫击炮,根本就无法打穿装甲,统统都是在做无用之功。

  就这样,三团仅仅以十几人的伤亡就攻下了这处日军的阵地。

  缺口打开之后,三团士兵立刻向两翼开始扩大阵地,而张云龙也是第一时间就带着剩下的士兵们赶紧跟了上去。

  日军的那名大队长看到阵地被打开缺口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想亲自带着麾下的士兵们去收复阵地的。但是他看到庞大的猛虎坦克之后,又看了看边上那些还在打着哈欠,一副睡眼朦胧样子的士兵们,他就冷静了下来。不像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的他,还是理智的下令撤退了,直接带着剩下的六七百人逃回了内邱城。

  就这样,在三个团第一幕演出都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一点都没有枉费杨智的一番心血和大量资源的投入。但是,这仅仅只是这一仗的开始,尖刀能否砍出致命的一击,还是需要看接下来战况的展。